2022為了和平觀后感
2022為了和平觀后感五篇范文
今天,我通過觀看《為了和平》,我對抗美援朝的英雄的敬佩再次增加了幾分,每每想起他們身上散發的精神品質都讓我精神抖擻!對抗美援朝的種.種心中總是充滿著崇敬之情。相信這份崇敬會伴隨我走過一生,這是對中國志愿軍的崇敬,更是對黨和國家的崇敬。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接下來請欣賞:為了和平觀后感。
為了和平觀后感1
朝鮮是一個以山地為主的半島,缺乏戰略縱深(猶如后來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實際上確實適合美國這樣軍隊),19__年的6月25日,一個小時內在38線上信號彈從西海岸打到東海岸,李承晚的南朝鮮部隊全線進攻,南朝鮮的部隊中都有美國的顧問.至于是誰推動了這場戰爭的開局,我覺得不外乎是麥克阿瑟或者是蘇聯,因為如果南朝鮮統一北朝鮮,那么麥克阿瑟在他的軍事生涯上幾乎可以比作從珠穆朗瑪峰達到了月球,而如果被朝鮮統一南朝鮮,那么蘇聯在遠東完成了最完美布局,但美國當時的杜魯門政府未必想打,當時美國的重點應該在歐洲,遠東的布局已經是比較理想的狀況了,只能是麥克阿瑟自私的想法,后來他的一些做法簡直就是想把戰爭引入中國境內,并想用蔣介石的軍隊拉到朝鮮來打,這樣的結果只會使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個時候的中國實際上還沒有完全解決境內的安定,南方還在剿匪,進攻臺灣打了敗仗,基本沒有空軍和海軍,當務之急是解放臺灣,也不可能鼓動金日成(也沒錢和裝備去支援),后來仗打到那個程度,蘇聯沒有派空軍和地面部隊,我直接懷疑是斯大林就是在利用中國人,包括19__年開始的解放戰爭中蘇聯人的作派,實在是齷齪,后來中蘇決裂,真正是明智之舉,避免了被蘇聯當槍使,做附庸國的下場都不會舒服.
戰爭的開局對北朝鮮的人民軍很有利,經過幾個月,幾乎把南朝鮮李承晚的部隊趕進了大海,蘇聯人支援的坦克部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個時候美國人的海陸空軍隊全面介入,直接體現了先進武器在當代戰爭中的作用,另外,麥克阿瑟的得意之作"仁川登陸"非常完美,大量人民軍被包圍、切割、消滅,僥幸逃脫的只能進入游擊戰狀態。美國人乘勝追擊,先頭部隊幾乎看到了鴨綠江,這個時候,彭德懷領導的志愿軍已經晝伏夜行地進入朝鮮戰場,直到第一次戰役,美國人的飛機居然沒有發現大規模的中國軍隊,彭德懷充分利用了在解放戰爭中的優秀傳統,前三次戰役以巨大的傷亡取得了戰略成功,之所以傷亡很大(整個朝鮮戰爭的傷亡是驚人的,中國到現在都沒有公布真正的數字,我估計在50萬),有幾個原因,最重要的是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沒有空軍,后勤補給線幾乎被美國人的空軍完全封鎖,在50年的冬天,在氣溫只有零下30度左右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愿軍很多沒有棉衣棉鞋,吃的也很少,非戰斗減員及其驚人,設想在那樣的境地,打一場伏擊,為了不讓美國人的飛機發現,趴在雪地里一晚上,第二天開打的時候會有多少已經永遠睡去?后勤補給這個問題一直貫穿了朝鮮戰爭,凍死的,餓死的,傷病不能得到治療的.......麥克阿瑟下臺后,繼任的李奇微將軍充分利用了中國軍隊這一弱點,他發現中國人的每次戰役最多只能持續7天,為什么?后勤跟不上了。所以他的戰術講起來很簡單:志愿軍進攻時邊打邊退,等到第八天,全線反擊,并且空投部隊在交通線上包抄。這個發現成就了李奇微。
其次是武器的全面差距,沒有防空炮火,沒有空軍海軍打擊美國人的后方,手中的武器都是日本人和蔣介石留下來的,彈藥的規格也不一樣,我覺得中國人憑借的是樣:精神意志、人海戰術、高明的戰略戰術!可以這么說,如果當時有美國人的武器裝備,在50年冬季就可以解放整個朝鮮半島,當時的武器裝備以及朝鮮半島特有的地理環境導致無法完全實現中國的軍隊指戰員所熟悉的戰略戰術,朝鮮以山地居多,大多南北向,南北間的通道就那么幾條,基本都在美國飛機的覆蓋之下,白天不能打進攻,沒辦法對付飛機的轟炸和掃射,你要完成一次包抄,都得靠腿兩條腿和美國人的坦克、裝甲車、卡車賽跑,人家走公路,往往你還不敢走公路,得穿山越林的跑,這樣,一場圍殲戰打成了追擊戰,有時候圍住了還是拿不下來,因為缺少火炮支援,沒有防空手段,作戰效果比戰術意圖相差太遠,傷亡還很大。 應該說整個戰爭的過程很復雜,在書中每每讀到一些重要的地方感慨很多,一一寫下來費時耗力,最后只留一點點想法:1,朝鮮戰爭對中國最大的損失是失去了收復臺灣的最佳時機,最后留下社會主義的北朝鮮,戰略效果也是差強人意。2,在朝鮮戰爭中發現了現代戰爭中后勤線的重要性,并且為此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那么在未來戰爭中,后勤補給需要怎么樣運作?這很復雜,回頭找本相關的書看看。3,用前輩建國者的精神發展軍事以及民用科技,網上的新聞講現在國產戰機用的發動機還都是進口的,都建國71年了,這不知道干什么吃的。4,目前的南海局勢,不妨打一場局部戰爭試試。5,民族的確是有性格的,戰爭中最是一目了然
為了和平觀后感2
抗美援朝戰爭作為我軍以弱勝強 以劣勝優的經典戰例,不僅雄辯地證明了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這個著名論斷的科學性,而且向全世界展現了我軍政治工作強大的生命力是我軍的優勢所在,為我軍打贏現代化武器裝備的美國侵略軍,取得戰爭的輝煌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研究和借鑒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經驗,對我軍加強軍事斗爭準備,樹立打贏信心,是十分必要的。
一 戰爭的正義性,是進行人民戰爭的基礎,是我軍打贏的力量源泉
彭德懷同志說: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力量源泉及其獲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偉大的抗美援朝斗爭的正義性。一切正義的戰爭,由于政治的進步,代表了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必然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參戰者士氣高漲,從而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反之,非正義的戰爭則因為其政治上的孤立,失道寡助,軍隊士氣低落,而最終歸于失敗。
朝鮮戰爭中,美國無視我國政府的嚴正警告和世界人民的強烈反對,悍然出兵,并瘋狂叫囂:在歷史上,鴨綠江并不是把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新中國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全國軍民以深厚的國際主義情誼 飽滿的愛國熱情 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迅速投入了捍衛國家民族利益尊嚴 捍衛社會主義道路 捍衛正義的戰爭中,斗志昂揚 不畏強敵 敢打必勝,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這一勝利的經驗告訴我們:未來的高技術戰爭并不可怕,只要我們樹立打贏信心,勝利永遠是屬于愛好和平,堅持正義的人民軍隊的。首先,我國的性質和一貫在國際上奉行和平自主的方針 政策符合國家 民族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且符合世界和平發展的潮流。其次,戰爭是敵對雙方綜合國力的對抗,這種綜合性的對抗往往以人民戰爭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戰爭中,充分調動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運用軍事的 政治的 經濟的 科技的 文化的 道義的方式支持戰爭,發揮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等各戰線的群體力量,增強戰爭的潛力和實力,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戰爭的偉大力量,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力量源泉。再次,在未來可能發生的軍事斗爭中,很有可能會遇到強敵干涉。必然會遭到全世界正義和熱愛和平的人民的強烈反對,必然會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必然會引起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人民戰爭正是我軍優勢所在,是戰爭的持續力和后備力所在,這就注定戰爭的最終勝利是屬于我們的。
二 我軍政治工作是一個繼承發展 不斷創新的體系,是我軍打贏的思想保證
我軍的政治工作的理論體系和原則方法是經過了長期以弱勝強 以劣勝優的革命斗爭實踐不斷積累,并且吸取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輩思想精粹,從而成為我軍的精神力量,成了我軍的優勢。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充分發揮了政治工作的光榮傳統,創造性地開展了大量的 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
這場戰爭使中國人民志愿軍經受了現代戰爭的鍛煉,特別是取得了現代條件下依靠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強敵的寶貴經驗。場戰爭是一場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現代化程度最高和依靠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強敵最為典型的一場戰爭。志愿軍雖然武器裝備處于劣勢,但參戰軍兵種之多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空前的,先后參戰的有:步兵27個軍又1個師,直接參加過第一線作戰的為25個軍又1個師;地面炮兵10個師又18個團;高射炮兵5個師又10余個團和60余個獨立營;坦克3個師;空軍殲擊機10個師又1個團,轟炸機3個大隊;還有雷達 探照燈部隊為空軍和高炮部隊作戰服務。另有鐵道兵10個師和1個援朝鐵路總隊,工兵15個團擔負鐵路 公路的搶修 新建和各種工程保障任務,有2個公安師擔負后方警衛和公路線上的防空哨任務。
在這場戰爭中受到鍛煉的部隊先后共有290萬人?!拔覀冎袊嗣裰驹杠姷年戃?空軍 海軍,步兵 炮兵 工兵 坦克兵 鐵道兵 防空兵 通信兵,還有衛生部隊 后勤部隊等等,取得了對美國侵略軍隊實際作戰的經驗?!边@場戰爭的作戰經驗,對于后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訓練和保衛國防作戰及援外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研究打贏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也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特別是,這場戰爭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軍事學術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軍事變革,使我軍作戰觀念發生了許多重要轉變,主要是:由單一步兵作戰向現代多軍兵種聯合作戰的轉變;由單純地面作戰向現代立體作戰的轉變;由主要實行運動戰向既注重運動戰又注重陣地戰的轉變;由單純前方作戰向現代前后方全面作戰的轉變;后勤保障由“小米加步槍 倉庫在前方”向組織現代后勤保障的轉變等等。
為了和平觀后感3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新中國成立不久,朝鮮戰爭爆發,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威脅著新中國安全。1950年10月,黨中央發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中國人民志愿軍陸續開赴朝鮮。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誕生了許多英雄,邱少云就是其中之一。
1926年,邱少云出生在銅梁縣(今銅梁區)一個貧苦家庭,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12月,邱少云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隨部隊開赴朝鮮。
11月5日,邱少云烈士紀念館館長王成金告訴重慶日報記者,1951年3月15日,邱少云隨部隊開赴朝鮮途中,給家人寫了一封信:“我決心殺敵立功,帶著光榮花回來看你們……”字字句句流露出他對戰爭必勝的信心。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部隊擔負攻擊金化以西“聯合國軍”前哨陣地391高地作戰任務。為縮短進攻距離,10月11日夜,部隊組織500余人在敵陣地前沿的草叢中潛伏,邱少云正是其中一員。
10月12日上午11時許,幾個敵人下山取水和巡邏,從地堡里鉆出后向山下走來。我軍指揮員便命令炮兵用炮彈消滅了這些敵人。敵人見狀,在潛伏區上空投放了燃燒彈。其中一顆燃燒彈落在邱少云附近2米左右,大火很快燒到了邱少云身上。
王成金說,在邱少云不遠處有一條小水溝,他只需側身一滾即可撲滅身上火焰,但他并沒有這么做。
當日傍晚5點30分,我軍準時發起沖擊。戰士們高喊“為邱少云報仇”撲向敵人。僅用30分鐘,敵人一個連和一個火器排就被全部殲滅,我軍拿下了整個391高地。
邱少云犧牲時年僅26歲,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入黨申請書中“為了世界革命,為了戰斗的勝利,我愿意獻出自己的一切?!钡氖难浴?/p>
為表彰邱少云烈士,上級黨委追認他為中共黨員。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部給邱少云追記特等功,追授他“一級英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為了和平觀后感4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偉大的,是有很重要意義的。
第一,和朝鮮人民一起,打回到三八線,守住了三八線。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打回三八線,前線仍在鴨綠江和圖們江,沈陽 鞍山 撫順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產。
第二,取得了軍事經驗。我們中國人民志愿軍的陸軍 空軍,海軍,步兵 炮兵 工兵 坦克兵 鐵道兵 防空兵 通信兵,還有衛生部隊 后勤部隊等等,取得了對美國侵略軍隊實際作戰的經驗。這一次,我們摸了一下美國軍隊的底。對美國軍隊,如果不接觸它,就會怕它。我們跟它打了三十三個月,把它的底摸熟了。美帝國主義并不可怕,就是那么一回事。我們取得了這一條經驗,這是一條了不起的經驗。
第三,提高了全國人民的政治覺悟。
由于以上三條,就產生了第四條:推遲了帝國主義新的侵華戰爭,推遲了第三次世界大戰。
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今后,敵人還可能打,就是不打,也一定要用各種辦法來搗亂,比如派遣特務進行破壞。他們在臺灣 香港和日本這些地方,都設有龐大的特務機構??墒?,我們在抗美援朝中得到了經驗,只要發動群眾,依靠人民,我們是有辦法來對付他們的。
我們現在的情況,同一九五O年冬季的情況不同了。那時候,美國侵略者是不是在三八線那邊呢?不是,他們是在鴨綠江 圖們江那邊。我們有沒有對美國侵略者作戰的經驗呢?沒有。對于美國軍隊熟悉不熟悉呢?不熟悉?,F在這些情況都變了。如果美帝國主義不推遲新的侵略戰爭,他說,我要打!我們就用前三條對付他。如果他說,我不打了!那末我們就有了第四條。這也證明我們人民民主專政的優越性。
我們是不是去侵略別人呢?任何地方我們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來了,我們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
中國人民有這么一條:和平是贊成的,戰爭也不怕,兩樣都可以干。我們有人民的支持。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人民踴躍報名參軍。對報名參軍的人挑得很嚴,百里挑一,人們說比挑女婿還嚴。如果美帝國主義要再打,我們就跟它再打下去。
為了和平觀后感5
英雄精神永不忘 傳承方式更多樣
“邱少云的崇高形象已經刻在我的骨子里了。”11月5日,一位儀態優雅的女士走在邱少云烈士紀念館臺階上,對一旁的紀念館館長王成金說。
這位女士名為東南清,她的父親東傳鈞是原志愿軍第15軍44師130團團長,曾任第15軍29師師長、湖北省軍區副司令員,是抗美援朝戰場上一位驍勇善戰的將領。她說,通過形式豐富的展陳,她仿佛看到了一個更加親切的邱少云,也更加了解了那段崢嶸歲月。
隨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開展,觀眾參觀熱情愈加高漲,紀念館今年參觀人次預計突破60萬人次,較去年增長近10萬人次。王成金介紹,隨著時代發展,傳承邱少云精神的方式變得更加豐富了。
150余幅書法佳作歌頌烈士事跡
“是真烈士,乃大英雄?!薄肚裆僭屏沂考o念館書法作品集》一書中,收錄了康有為弟子、著名書法家蕭嫻等一眾名家以邱少云事跡為主題創作的杰作。
這些作品的原件全部收藏于邱少云烈士紀念館,有150余幅。
“征集書法作品的事,要從1987年說起?!蓖醭山鹫f,那一年,他從部隊轉業來到紀念館工作。從那年開始,他在銅梁書法家庹純雙的協助下,向國內著名書法家征集作品,以書法形式歌頌邱少云的光輝事跡。
信函發出后,有150余幅書法作品陸續寄到紀念館。書法家們全部是無償捐贈,以表達對邱少云的崇高敬仰。
王成金表示,這些書法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該館計劃將作品集中展出,讓觀眾在品味藝術盛宴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將邱少云事跡送到市民身邊
“河的對岸出了一個大英雄,他的名字叫邱少云?!眱簳r,王成金的父親總會給他講邱少云的故事——邱少云出生在銅梁縣關濺鄉玉屏村邱家溝(今銅梁區少云鎮少云村),王成金的家和此地隔河相望。
1976年,王成金正在關濺中學讀初中,迎來首次參觀邱少云烈士紀念館的機會。那次,他和同學們帶著干糧,耗時5個多小時,徒步25公里,來到紀念館參觀。參觀的前一晚,王成金激動得沒有睡著覺。
王成金在紀念館擔任過門衛、講解員、副館長、館長等職務。1996年成為副館長后,他謀劃著組建巡展小分隊,將邱少云烈士的事跡送到全市各區縣,以配合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1998年,小分隊正式出發了。貨車拉著展板、王成金和七八位講解員,開進了南岸、大渡口、萬州等重慶20余個區縣。這次巡展歷時近5年,接待了30余萬學生。
“看到那么多學生,我們感到身上的擔子很重。”王成金回憶,巡展時,一名講解員一天最多講解20余場,“看著聽得入神甚至落淚的學生們,講解員們的嗓子講得嘶啞了,但仍充滿干勁。”
巡展這一展覽形式,至今仍發揮著其重要作用。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市208家各級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7月起在全市開展了“禮贊新中國·謳歌新時代”——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精品巡展。其中,邱少云烈士紀念館的展覽已走進紅巖魂廣場、江北機場、大渡口區等地,觀眾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