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立40周年觀后感體會5篇精選大全
深圳建立40周年觀后感體會有哪些?“深圳培養了我敢闖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態度,通過奮斗改變命運。”一起來看看深圳建立40周年觀后感體會5篇精選大全,歡迎查閱!
深圳建立40周年觀后感體會1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這40年來深圳高速發展,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榮譽,這離不開每個區的大力加持。
從1985年成立以來,華僑城人不斷在創造、創新、創想的求索道路上堅韌前行,產業布局從深圳“大本營”邁向全國60余座城市,為人民美好生活持續賦能。新時期,華僑城在深圳以大戰略、大資金、大項目為發展思路,投資建設了“8+1”重點項目,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貢獻華僑城力量。
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之際,華僑城也在深圳龍崗區布局數字經濟產業,“大灣區”的數字創業產業基地將呼之欲出。
從2020年4月起,深圳市龍崗區就組建了工作協調機構,對甘坑新鎮項目推進工作進行統籌指導。下一步將重點圍繞甘坑客家小鎮、華僑城V谷數字創意產業中心、華僑城故事傳說創意園、甘坑新鎮優化提升四大重點項目,由文化集團會同龍崗區、吉華街道兩級政府共同推進項目的產業引導、規劃建設、環境提升等工作。
深圳建立40周年觀后感體會2
1996年,卓越集團成立于深圳,已晉升為中國領先的城市綜合運營商之一,開創了“綜合開發+持有運營”的發展模式。
1998年,卓越·蔚藍海岸作為卓越集團的首個住宅項目,為中國大社區開發模式注入了專業化的創新思路。
2003年,投資建設并持有運營首個商辦項目深圳卓越大廈,開啟了集團“商住并舉”的開發模式。
在深圳的城市發展史上,卓越集團是做出了不菲貢獻的。作為深圳“CBD之王”,深圳CBD近1/4的寫字樓都是卓越集團開發的,前述騰訊、華為等優秀企業,很多要么是租用卓越寫字樓,要么是把物業全部交由卓越物業或其下屬的專業公司在管理。
盡管現在的房地產行業流行“規模為王”,深圳起家了許多著名規模房企,長期霸占著“中國房企銷售額排行榜”TOP10半壁江山,但查查各家財報就會發現,它們大多數很早就啟動了全國化戰略,目前業務重心幾乎都不在深圳,甚至于有的已經面臨在深圳無項目可開發的境地。只有卓越集團的布局是“堅持以深圳為發展重心,在此基礎上輻射全國”的,所以,卓越集團也是唯一一家布局全了深圳福田中心區、后海中心區、前海中心區、寶安中心區的開發商。
佳兆業集團從片區產業升級到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此后逾20年時間里,佳兆業集團扎根深圳,推動了居住體系、產業體系、文化體系、智能體系、健康體系等多元化領域全面創新。
對深圳的發展建設而言,佳兆業集團盤活了閑置資源,改造了不良資產,讓區域商業繁榮,使政府稅收收入增加,在促進項目周邊繁榮發展的同時,提高了城市吸引力。
2020年,既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佳兆業集團成立21周年。21年來,佳兆業集團奮斗奮進,抓住時代賦予的機會,在時代的大潮中增強韌性、展現擔當,被外界賦予了“灣區龍頭”“舊改之王”“企業航母”“千億考生”等多個亮麗標簽。
經過21年的沉淀,佳兆業集團的業務已多點開花。截至目前,佳兆業已形成“地產開發+城市更新+產業服務”三駕馬車齊頭并進的模式。
深圳建立40周年觀后感體會3
1980年8月26日,深圳特區成立,成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窗口。40年來,一批又一批勇敢堅毅、懷揣夢想的“拓荒牛”經過堅苦卓絕的奮斗,將深圳打造成現今的國際大都市。在這個過程中,深圳也為廣大的清華校友提供了施展人生抱負的大舞臺,成為全國四個過萬校友的城市之一。為了慶祝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回首清華人和深圳的一路相依相伴,深圳市清華大學校友會、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共同主辦“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紀念暨清華校友迎110周年校慶跑步活動”,傳承深圳精神,傳遞清華文化,繼往開來,以期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和粵港澳大灣區貢獻更多的力量。
2020年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深圳校友選擇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用清華人獨特的方式表達對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的祝福。活動采用團隊接力的方式進行,共設4條校友路段,由不同院系、年級、行業的校友自發組成30余支隊伍,通過團隊接力的方式完成。總線路共計40km,表達對深圳特區40周年的獻禮,其中3條路段分別從蛇口港、竹子林、和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出發,從東、西、北向人才公園匯集;1條路段為人才公園環線接力。每條路段在設計時,盡可能安排低年級的校友在前面起跑,高年級的校友在后起跑,象征低年級的校友向高年級師兄師姐看齊和清華校友團結一致、互幫互助的紫荊友誼。
早上6點30分,各出發點同時起跑。600余師生在各個深圳地標處如風吹麥浪般涌動起來。大家身穿一抹清華紫,腳踏改革東風,帶著最虔誠最美好的祝福,完成一個又一個接力。
四個路段的設置各有其象征意義:
(1)大沙河-人才公園路段。從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出發,沿大沙河一路南下,途徑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終點到人才公園。起跑前,深圳清華校友會會長、國際研究生院黨委書記武曉峰首先介紹了本次活動重要意義,表達了對學生的祝福,鼓勵同學們踐行清華的傳統,立下未來人生大志向,做美麗的奮斗者,書寫人生精彩篇章。隨后,“深愛人才”、“改革開放”、“敢為人先”、“先行示范”和“振興中華”5學生隊伍依次接力,每個隊伍跑步完成2公里,路線總長10公里。矯健的步伐,颯爽的英姿成為了大學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曹騰飛帶領的“清華博士后分隊”一早從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出發,將接力棒傳給陳朝暉帶領的“紫荊演講與口才協會”、鄭冰野帶領的“紫荊同學會團隊”、賀臻帶領的“力合團隊”、譚召驥帶領的“深圳清華研究院團隊”、韓躍偉帶領的“潤馬會清華團隊”,浩浩蕩蕩抵達人才公園。
(2)蛇口-人才公園路段。蛇口是深圳最早發展的區域,以顧立基為代表的清華人在80年代初來深建設,在開拓蛇口工業區、創辦深圳大學、建設大亞灣核電站等一系列大事件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王瓊帶領的“人才公園分舵”小分隊,從深圳最有代表性的蛇口港袁庚雕像出發,沿路將接力棒傳給張彩婷帶領的“深圳灣分舵”、陳兵洋帶領的金融協會“金風送爽,榮通天下隊”,和鄭龍帶領的“2018、2019、華為校友隊、tai協會”一同回到人才公園,順利完成接力任務。從一個袁庚雕像,跑向另一個袁庚雕像,悠悠40載,濃濃清華情。
(3)竹子林-人才公園路段。這是90年代清華校友拼搏逐夢的地方,從這走出了近百名深度參與深圳建設的清華人。王強帶領的“皇崗分舵”一早從竹子林立交集合,熱身起跑,分別將接力棒交給鄧學璟帶領的“洪湖分舵”、彭國欣帶領的“清芬學堂隊”、劉光祥帶領的“清華資管人團隊”、魏俊帶領的“竹子林分隊”、呂明翔帶領的“88級校友隊”、高朝陽帶領的“高山流水隊”、陳俊帶領的“地產班團隊”、“深圳清華房協”,順利地完成了任務。紅樹林-深圳灣公園-人才公園,是深圳的經典跑步線路,每天都能看到清華人在這條線路上跑步打卡。
(4)深圳市人才公園環線。這條路段是本次活動的主戰場——深圳市的新地標、跑步打卡圣地深圳市人才公園。由孫春柳帶領的“霹靂玫瑰隊”和王俊梅帶領的“深圳清華武術協會”共同作為第一棒的首發隊伍,將接力棒傳給唐更生帶領的水利校友“上善若水隊”,而后交棒給深圳清華校友會秘書團,完成接力。第二棒是由莫沛全、孫守芳帶領的從東莞趕來的“莞香隊”首發,交棒給丁明亮帶領的逆生長的“85同學再少年隊”,最后給深圳清華校友會會長武曉峰帶領的“深圳清華校友會理事團”,完成接力。
7點55分,所有路段的最后一棒均成功抵達人才公園,數百清華人順利會師。疫情之后第一次團聚,彼此擁抱、問候、合照,熱鬧非凡。當天,符全帶領的三支清華校友隊伍齊聚北京奧森公園,與深圳校友線上同跑,并開放騰訊會議互動交流。
武曉峰會長特別向在場校友們介紹了一批參加活動的杰出校友,有專門從西安出差途中趕來參加活動的校友總會秘書長唐杰,有為深圳早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顧立基,還有賀臻、唐更生、陳文正、莫沛全、孫守芳、施鐳、丁曉東、劉愛明、韓躍偉、孔小凱、劉迅、房立新、陳俊、陳建湘、安萬忠等。唐杰秘書長代表校友總會致辭,他表示,在深校友超過萬人,這里有一代代清華人奮斗的身影,很高興看到深清跑協每周例跑,展現出清華人陽光、向上和活力的狀態。唐杰祝福大家越跑越健康,并邀請各位校友回母校參加110周年校慶跑。顧立基是蛇口工業區最早的一批創業者之一,他表示很喜歡跟年輕人交流,希望年輕校友能在深圳改革開放的道路上繼承和發揚“老蛇口人”的改革開放創新精神。
深圳歷經風雨40年的歷史性巨變完美印證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同時也是國家富強的真實寫照。40年深圳的成就也離不開成千上萬清華人的身影,他們默默無聞地奉獻在各行各業。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和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的設立和發展,使越來越多的校企互動得以開展,產學研項目得以落地,從理論到實踐,為深圳輸送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形成良好的發展模式。
清華人無時無刻不在踐行著“無體育不清華”的理念,長跑更是清華的一大傳統和特色,在這特殊的歷史時刻,通過團隊長跑接力的形式來紀念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紀念暨清華校友迎110周年意義深遠,下一個40年,定會有更多的年輕校友來深圳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騰飛做出更加卓越的貢獻!
本次活動得到了朱力為師兄所在的海岸城投資集團、楊華山師兄的國康健康管理服務有限公司、深圳容裕醫療的趙水波校友、陳俊師兄的誠則成房地產顧問有限公司,魏俊師兄所在的深圳建工集團的贊助和大力支持。
深圳建立40周年觀后感體會4
時間進入8月,意味著深圳經濟特區40歲生日即將來臨,深圳及臨深人士翹首以盼的“生日大禮包”,進入揭曉倒計時!
春江水暖鴨先知,大亞灣作為臨深首站,在深圳40周年紀念月,一系列政策利好的釋放下,又將迎來怎樣的變化?本月,龍光城將為大家奉上及時、有效的解析,為臨深置業的人士注入一劑“強心劑”。
隨著深圳40周年紀念日的“迫近”,臨深的城市都繃緊了神經,緊隨著深圳腳步,莞惠兩城于7月28日、29日相繼突發大動作:
7月28日,東莞發文宣布將暫停濱海灣新區范圍內各類建設行為。
緊接著7月29日,惠州惠陽發布廢止相關建設用地規劃控制的通告,廢止12個《建設用地規劃控制通告》。
接連兩條重要通知,昭示著深莞惠三城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屬于“深圳都市圈”的高光時刻正疾步而來。
按慣例,深圳每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都會有一些相應動作。例如深圳設特區30周年的“大禮包”,將寶安和龍崗劃入經濟特區范疇,使得深圳關內關外打通,極大提高了整座城市的效能和效率。(信息來源:東方早報)
而深圳特區40周年+先行先試示范區元年,“大禮包”的數量只會更多。深圳“擴權”,深莞惠河汕納入“深圳都市圈”,坪山區《1+7+N!》規劃出臺,重點交通軌道項目步入正軌……上半年的各項政策發布,無疑都是在為40周年的“大禮包”做鋪墊。而在距40周年不足一月的時間,深圳便收到來自國家的首份大禮包。
深圳都市圈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軌道交通互聯。8月4日,發改委批復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為深圳都市圈的交通發展加速度!
規劃顯示,近期建設項目總投資約4741億元,規劃建設13個城際鐵路和5個樞紐工程項目,總里程約775公里,形成主軸強化、區域覆蓋、樞紐銜接的城際鐵路網絡。
此次的鐵路建設將圍繞深圳、廣州兩個重點城市,將主要的中心城市惠州、東莞、佛山、中山、珠海等納入其中,深圳和廣州兩大龍頭城市的地位進一步得到凸顯。打造大灣區主要城市“1小時通勤圈”,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
其中,深惠城際前海保稅區至惠城南段(含大鵬支線)、深圳機場至大亞灣城際均與大亞灣關系密切,總投資達1216億,而且均在2022年前能啟動。隨著深汕高鐵、廣汕高鐵、深惠城際、深大城際的加速建設,與廈深高鐵形成四通八達的軌道路網,融深藍圖正實現。而2條地鐵線1站進深,將大幅縮短出行時間。
“2城際”多條線路動態更新,大亞灣即將進入軌道交通時代,融深發展更快!
從地理位置上,作為距離上最臨深的區域,大亞灣處于“深圳東進”戰略首站,優先接收深圳40周年“大禮包”的紅利。四橫一縱立體交通網絡橫跨,讓整個大亞灣隨時實現深惠雙城生活的無縫對接,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與深圳僅一線之隔”。
“擴權”賦能之下,深圳都市圈的規劃如火如荼開展,而715深圳+725東莞調控政策出臺,令惠州成為深圳外溢需求涌入的潛力區,短短14天創下了成交8200多套房的記錄,讓大亞灣西區成為“銷量+房價”的雙料冠軍。而大亞灣西區處于“深圳東進”戰略首站,在40周年紀念月的開端,便迎來了超大利好!隨著來自深圳龐大的實力消費群體在大亞灣安家,必然對生活配套有更高的需求。(信息來源于公眾號深圳壹地產)
龍光城距坪山僅200米,以約500萬㎡生活運營大城,8.8萬㎡龍光商業廣場、6萬㎡龍光生態湖、2.5萬㎡綠氧空間、15所優質學府、3路樓巴車,滿足人們生活中的一應所需,十年來早已成為約2.8萬戶業主的“避風港”。
現今,龍光城產品涵蓋高層、別墅、公寓、商鋪等,豐富多元化,為深圳外溢人口提供更高質量的人居品質,更美好的生活藍圖。
深圳建立40周年觀后感體會5
中央出臺“深圳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政策,將滿一年。隨著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慶典的臨近,社會和市場普遍認為深圳可望“擴容”,東莞和惠州樓市成交因此明顯增長。坊間流傳著多個“擴容”方案,有“大方案”:也就是官方透露的深圳都市圈范圍,納入東莞、惠州、河源、汕尾;有“小方案”:納入東莞的鳳崗、塘廈、清溪和惠州的惠陽。也有觀點認為,深圳“擴容”并非簡單地擴大行政區劃,而是將“深汕合作區”模式放大。
6月12日中央黨校機關報《學習時報》以一個整版篇幅刊載文章:《“三區”疊加、擴權賦能,探索建設大深圳統籌合作示范區》。鑒于《學習時報》的權威性,這可能是最“接近”最終版本的方案。
城管隊長總結其要點如下:
一、“大深圳統籌合作示范區”面積接近上海、GDP超過北京
按照該方案,“大深圳”包括:深圳市以及深河(河源市江東新區)合作區預計面積434平方公里、惠州惠陽區、東莞市,“深圳擴權統籌的總面積將達到6279平方公里,達到一個巨量的增長,對深圳增強發展后勁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支撐。”
二、“擴權”而非簡單“擴容”,賦予深圳省級管理權限
方案認為,這是一個“擴權不擴容、強統籌緊合作”的實踐模式:“在不改變行政區劃的前提下,由深圳主導,通過賦予深圳經濟、社會、民生事務等省級管理權限,對深圳、東莞、惠州惠陽、深汕合作區、深河合作區五地的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供給側要素進行結構性調整,在頂層設計上規劃建設一個跨行政區域的資源統籌、功能協調、產業互補、成果共享的區域統籌合作新模式。”
具體的“擴權”內容為:賦予深圳經濟、社會、民生事務等方面的省級管理權限,享有省一級立法權、省一級政策制定權、規劃審批權、對外經濟合作權、金融和稅收等宏觀經濟調控權、項目審批權等,在不改變原有行政區劃的基礎上,由深圳主導規劃、國土、交通、建設、環保、科技、金融和社會事務等。
三、“擴容”和“擴權”的原因
方案分析了設立“大深圳統籌合作示范區”的原因,以及由此能夠解決的迫切問題:
1、解決深圳產業空心化、企業外遷和高房價問題。“深圳建設全球標桿性城市的發展目標與空間資源配置供給極不相稱。經營成本上升導致產業空心化危機。極度稀缺的住宅用地引發房價、物價、用工成本、物流成本甚至租金成本的上漲,擠壓了企業的生存空間,催生傳遞效應,成為企業經營困難和外遷的主要原因。深圳土地供給失衡,人地矛盾緊張,居住用地不足,推高房價,對拉動內需極為不利。就中心城市首位度而言,深圳在土地面積、人口數量、經濟規模、綜合影響力等指標上,在一線城市中都處于后位。”
2、“深莞惠一體化”十年未成,必須采用新模式。“從深汕合作區目前的建設經驗來看,區域協調一體化發展的主要障礙在于行政區劃的束縛及利益分配機制的不平衡。從合作歷程來看,早在2009年深圳與東莞、惠州融合發展就被提上日程。但經過10年時間,三市融合度并不夠高。”
3、為中國和其它發展中國家探索示范。“成為打破城市間行政壁壘的重中之重,有利于以深圳、東莞、惠州惠陽、深汕合作區、深河合作區五地為基礎,探索構建一個基礎設施一體化、城市間產業分工協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保共治的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新的探索,推動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奉獻一批行之有效、能普遍推廣的廣東方案。”同時,“大深圳”方案對大灣區規劃的落地落實,對其他發展中國國家都有示范作用。
深圳建立40周年觀后感體會5篇精選大全相關文章:
深圳建立40周年觀后感體會5篇精選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