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觀《感動中國一盧永根》有感_盧永根觀后感心得最新500字
他是87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作物遺傳學家。一輩子研究學術,保存了華南地區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庫。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2019觀《感動中國一盧永根》有感_盧永根觀后感心得最新500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盧永根簡介事跡
記者到華農采訪時,是9月6日下午3點。在農學院8樓,我們推開了盧永根辦公室的門,房內的辦公設施非常簡單,辦公桌上的日歷恰好翻到了去年9月6日。盧永根的同事們介紹,在那以后,他生病住院了。
同事們說,在入院治療前,盧永根幾乎每天最早來到辦公室,忙碌地回復郵件,拿起放大鏡讀書、看論文。一到中午,他就拎著一個鐵飯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園飯堂,和學生一起排隊,打上兩份飯。每份飯有一個葷菜、一個素菜和二兩飯。在飯堂吃完,盧永根再將剩下的一份飯帶回家給老伴徐雪賓。
華農師生再次見到盧永根,是在今年3月。當時,他撐著孱弱病軀,在徐雪賓的陪伴下,把一生積蓄880多萬元,一筆又一筆地轉入華農教育發展基金會賬戶。
盧永根到銀行捐款現場。
盧永根叮囑說,這筆捐款要用于獎勵農學院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嘉獎忠誠于教學科研的教師,資助農業領域國內外著名科學家前來講學交流。
這是華農建校108年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很多人不知道,在盧老慷慨捐贈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節約。”盧永根的學生、華農農學院副教授劉桂富說,盧永根厲行節約,家里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還在用老式收音機、臺燈,“他還在樓頂‘耕田’種菜,自給自足,盡量少買菜少花錢”。
2007年8月,盧永根(左二)在福建省尤溪縣考察再生稻。
前幾年,他的同事學生看到盧永根年紀大了,建議請個保姆,有個照應,出門叫上學校配的專車,保障安全。一聽這建議,夫婦倆直搖頭,繼續“我行我素”:盧老背個挎包、頭戴遮陽帽,緩緩步行到公交站坐公車,一旦遇上大雨,就摞起褲腿,趟著雨水回家;徐雪賓則踩著一輛28寸鳳凰單車,車鈴叮叮當當,響徹華農校道。這也成為華農校園的一道靚麗風景。
盧永根為何要捐出畢生積蓄?對記者的疑問,劉桂富說,盧老年輕時的經歷,或許能很好地解釋他現在做出的決定。
紀念恩師
女兒取名“紅丁”
盧永根祖籍廣州花都,1930年出生于香港一個中產家庭。1941年,就在盧永根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香港淪陷,盧永根被父親送回鄉下避難。在鄉下時,盧永根親眼目睹日軍兇殘,也體會到戰爭對人民生活的影響,他的民族意識也開始覺醒。在鄉下待了將近兩年之后,盧永根返回香港讀中學。此時,盧永根碰到了思想進步的老師,受其影響和教育,他在全國解放前夕加入了香港的中共地下黨。當時,盧永根年僅19歲。
盧永根很快服從黨組織的安排,回到內地,到私立嶺南大學讀書和從事革命工作,迎接廣州解放。年輕時的學習和革命經歷,讓盧永根不斷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1950年,盧永根(左)與胡景釗在嶺南大學北校門碼頭。
正是在廣州,盧永根初為人父。1959年,中山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產房,盧永根的女兒出生了。夫婦倆共同商議后,決定給襁褓中的女兒取名“紅丁”,以紀念恩師丁穎。
丁穎比盧永根年長40多歲,但丁穎與盧永根的“忘年交”一直是學界佳話:丁穎是盧永根的恩師,是他學術上的領路人;在盧永根的鼓勵和支持下,1956年丁穎以68歲高齡加入共產黨,這在當時廣州地區高級知識分子中引起了極大反響。
盧永根學生、華農農學院教授劉向東回憶,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嶺南大學與中山大學兩校農學院合并為華南農學院(今華農前身),丁穎任院長,盧永根是首屆學生。學術上,盧永根也緊跟丁穎的步伐,傳承學術思想:他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后來逐漸擴充到一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1963年8月,盧永根(左四)隨丁穎(左三)在寧夏引黃灌區考察水稻。
“這些特殊經歷,使盧老堅定信念、堅定信仰,保持了共產黨員的良好習慣。”華農農學院副院長孔琴說,在盧老的要求下,作物遺傳育種系黨支部有一個嚴格規定,所有黨員每月按時繳交現金黨費、過組織生活。
住院后,盧永根還主動向農學院黨委申請成立病房臨時黨支部,所有黨員每月按時足額繳交現金黨費、過組織生活。今年3月,“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成立,每月支部成員把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華農科研最新動態帶到他的病床前。
踐行諾言
“盧永根精神”令人敬仰
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改革開放后,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地拒絕了。眾人百思不得其解,詢問他不選擇國外優越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的原因,盧永根堅定地說,“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
國家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團隊在田間觀察水稻生長情況。
是的,這就是一位農業科學家的赤誠之心、家國情懷。借助國外學習的知識和經驗,盧永根發揮“拿來主義”,大刀闊斧改革,推動了華農的跨越式發展。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年華農校長。上任之初,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專訪時,他談到自己的黨員、校長、教授三個角色關系時表示,要堅持“先黨員,后校長;先校長,后教授”的原則。
華農原校辦主任盧吉祥表示,擔任校長期間,盧老頂住壓力,破格晉升“華南八大金剛”,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1987年的華農的人事改革成為全國關注焦點:破格晉升8名中青年學術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以人才斷層困局,破論資排輩風氣。如今,這些當年破格晉升的青年才俊,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溫思美、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抗擊非典和禽流感戰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華農原校長駱世明、省教育廳原副廳長張泰嶺等,分別成長為政界、學界的優秀人才。
2008年,盧永根在實驗室指導學生。
“在那些難以被人看見的日日夜夜,他逐步為學校長遠發展鋪就了道路。”當年被破格晉升的華農原校長駱世明深有感觸地說。
這些年,即便頭上有多個“光環”,盧永根依然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誠底色,保持科學家的求真求知熱情和深沉家國情懷,指導學生讀書,看論文,整理著述。
華農校長陳曉陽感慨地說,這就是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科學家和教育家應有的品質、責任和擔當!
近日,華農師生和校友在得知盧永根的感人事跡后,深深被盧永根的高尚品格所感動。無數校友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留言:“向盧永根院士和其夫人徐雪賓教授致敬!”
2019觀《感動中國一盧永根》有感<一>
盧老祖籍廣州市花都區, 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被日軍佔領,盧老被父親送回老家鄉下避難,童年的苦難,與正確的三觀,使他成為了一位優秀的革命者,因此87歲高齡的撓撓才會在2018年3月14下午3:30帶著存孱弱的病軀在夫人徐雪賓的攙扶下緩緩的走入銀行把一生節省下來的八百多萬元轉入華南農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帳戶里,全班響起了一陣雷鳴般的掌聲。一個人勤儉節約為自己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勤儉節約為別人。盧老的是種大愛精神,讓我感動不已。
當與徐老連線時,得知盧老要捐獻遺體,為醫學做貢獻,全班再一次響起掌聲,這是聲音更響亮堪比排山倒海。
"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 "科學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辛,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登上光輝的頂峰。"這是盧老一生恪守的原則,如今在盧老的感召下,同學們讓我們都傳承著盧老的這種家國情懷和嚴謹的求實的學風吧!
2019觀《感動中國一盧永根》有感<二>
農學院黨委書記張展基,盧永根同志指導的博士、農學院教授劉向東,盧永根同志的秘書趙杏娟老師等三位同志結合他們與盧永根交往的經歷,分別作了《牢記初心砥礪前行——我所知道的盧永根》、《我的老師盧永根》、《講好盧院士故事,發揚盧院士精神》的宣講報告,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講述盧永根同志的先進事跡,向現場聽眾展示了盧永根同志忠貞愛黨、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艱苦樸素、淡泊名利的優秀品德,甘為人梯、提攜后學的大家風范。
現場聽眾
盧永根同志的先進事跡讓現場聽眾深受感動。獸醫學院陳曉梅老師說:“盧永根院士的事跡彰顯了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的本色,啟發我們年輕一代去思考人生的價值,去追尋革命的奮斗的精神,去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馬克思主義學院朱斌老師認為,“盧永根院士用自己的言行展現了黨性的力量,鑄就了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敬畏自身的良心本分、樂于奉獻的人生境界。”
校黨委副書記鐘仰進主持宣講會
鐘仰進希望各單位和全體教職工認真落實李大勝書記的講話要求,深入學習盧永根同志的崇高精神,齊心協力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為廣東實現兩個走在前列奮斗目標貢獻華農力量。
根據學校黨委的安排,1月15日還將進行第三場宣講會,屆時將實現對全體教職工的宣講全覆蓋。下個學期初,將面向全校學生開展宣講。
2019觀《感動中國一盧永根》有感<三>
學習盧永根同志,就是要學習他忠貞愛黨、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學習他艱苦樸素、淡泊名利的優秀品德;學習他奮發有為、先進模范的名師之風。同時,本次活動也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起來,激勵我院全體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爭做新時代的楷模。
學習活動主要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教師黨支部在組織觀看《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盧永根》視頻后,有同志寫下這樣的心得體會:盧教授因病魔纏身而身體瘦弱,但他的精神卻無比強大,他用行動完美地詮釋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壯舉。在學生黨支部的組織下,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等專門召開座談會,同學們也一一發表了自己的感想。其中,有同學表示:盧永根院士勇擔重任,用自己的知識和本領服務于人民,把自己無私地奉獻給國家和社會,用行動展示了共產黨員的人格魅力。
通過此次學習活動,讓我院廣大師生深刻地感受到勤奮學習和刻苦鉆研就是個人參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具體行動。學習盧永根同志的先進事跡進一步培養了同志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牢固樹立為祖國爭光的雄心壯志,也再次讓大家認識到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的前途、命運是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
相關文章:
1.2019黨員干部學習盧永根事跡心得體會
2.2019時代楷模發布廳盧永根事跡觀后感學習心得范文5篇
3.感動中國之盧永根事跡感想
4.最新黨員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心得體會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