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揚琴的正確方法
自學揚琴的正確方法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非常想要自學揚琴,那么這個揚琴該怎么學呢?有什么自學的方法以及技巧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自學揚琴的方法,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一、正確的持竹
基本手形呈半握拳狀,外實內空,如同手中握著一枚雞蛋,大指自然擱在食指外側,四指合攏。持竹時只使用大指、食指、中指,因此也稱此種持竹法為“三指持竹 ”。具體握法是:首先將琴竹的五分之一處(持口)放在食指的第一指關節靠指尖一處,再將大指自然壓在上面,中指第一指關節靠指根一處托于下方。通過三指將琴竹握穩,再將四、五指自然彎曲、收攏,位于竹尾處。最后檢查整個手形是否自然收攏,手形外側是否并攏,各個指關節是否僵硬。注意大指與食指不要把琴竹捏的過緊,四、五指也不要緊扣住竹尾,更不能將琴竹滿把握在手中。正確的用力感覺如同我們日常抓握工具。
二、正確的擊弦動作
演奏揚琴的基本動作是手腕上下運動敲擊琴弦發音。擊弦動作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發音質量,發音質量又直接影響演奏效果與水平。所以正確的擊弦動作應特別注意。
當前普遍使用的擊弦法是手腕彈動擊弦法,動作分三步:預備動作時,持竹手腕豎起,以琴竹垂直于地面為準,我們稱這個動作為“起”;接著手腕以直線的軌跡向正下方緩慢轉動,我們稱為“落”;接觸到琴弦后,再以相同的軌跡向正上方緩慢轉動,停在預備動作位置,我們稱之為“回”;待“起—落—回”這一連續動作練熟之后就可以將中間環節的“落”改為“彈”,即手腕帶動琴竹快速下落擊弦,當觸到琴弦的一剎那發力,并靠琴弦與琴竹頭的反彈力回到原位。這個連貫動作“起—彈—回”的力度安排應是放松—用力—放松。我們可以通過拍皮球來尋找感覺。拍之前手腕是松弛的,拍球的一剎那手腕用力,緊接著手腕又松弛下來。這當中要注意,手腕在運動中不可“內扣”或“外翻”。扣腕與翻腕都會直接影響擊弦動作與發音。在雙手交替擊弦時,兩手之間保持大約一拳的距離,手心相對,呈“八”字形。
三、正確的發音
1、擊弦位置。
從揚琴形制來看,它是通過振動琴弦發音的。一般高音區有效發
音弦長比較短,低音區有效發音弦長比較長。以有效弦長的十一分之一處為最佳擊弦點。以此位置計算方法是:高音區在距琴碼兩公分到兩公分半處;中音區在距琴碼兩公分半到三公分的位置;低音區在距琴碼三公分到三公分半處。通過耳朵的聆聽與眼睛的配合,再加上長時間的訓練,一定可以找到標準的擊弦點。
2、琴竹觸弦部位。
正確的發音對琴竹頭擊弦位置也有要求。以琴竹頭中部擊弦,發音最為厚實、飽滿。靠前或靠后,不但影響音色,還容易碰到上方或下方的琴弦,影響準確性。
3、手腕彈動的發力。
揚琴演奏需要全身各部位協調運動才能進行。在我們演奏時,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以及指關節支撐整個手臂的運動。肩關節是整個手臂的支撐點,在手臂運送過程中擊彈、跳動都離不開它的支撐;肘關節支撐小臂,保持它在運動中不會上下活動。除非遇到強奏時,才以肘關節為軸心運動小臂增強力度;腕關節是最重要的支撐點,以它為軸心手腕上下運動;指關節除了支撐手中的琴竹外,它與手腕形成的合力也是保證手腕轉動的重要因素。
四、正確的練習方法
掌握了基本的動作要領及規范,還要有科學、合理的練習方法,練習過程中首先要勤動腦。即帶著問題去練習,每練一首練習曲或樂曲要明白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練習為什么會出現錯誤等等。其次,采取慢練的方法。在慢速練習過程中,有充足的時間去注意技術動作和要領。這樣通過大量、反復的慢練可以達到技術動作的定型化,使艱難的技法轉化成一種信手拈來的熟練技能。
另外,練習中還要注意培養自己的識譜試奏能力。即眼和腦走在手的前面。在演奏這一小節時,眼和腦已注視、反應到下一小節甚至下幾小節。長此以往,識譜試奏能力會很快增長,背譜將變成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技術難點的攻破及音樂表現力的提高上。
相關文章:
1.二胡自學的方法
2.電二胡怎么自學
4.泰語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