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歌唱中聲音的“靠前”與“靠后
關于歌唱中聲音的“靠前”與“靠后
關于歌唱中聲音的“靠前”與“靠后,這也是我們在聲樂學習中常常聽到的聲樂專用術語,“靠前”與“靠后”這兩種學說,在歐洲美聲唱法各學派中也曾發生過激烈的爭論,甚至達到針鋒相對的地步。這場爭論延續到現在仍然影響著我們的聲樂教學和聲樂學習,常常表現在聲音概念理解上的混亂。下面學習啦小編就為您講講這兩個概念。
由于人的發聲過程大多靠內部器官的調節活動,針對這一特點,一百多年來聲樂教學普遍采用生理——心理結合調節的方法,也叫做“利用能意識的位置去調節發音機能”,簡稱“意識調節”法。這是針對人的發聲器官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而發明的教學方法,于是“找位置”,“找感覺”就成了聲樂領域中的口頭禪。
“靠前”與“靠后”也是人在發聲時對聲音走向的一種感覺。而演唱者自己的感覺和聽者的感覺有時又是不一樣,不統一的。我們要求歌唱時聲音要充分唱出來,要求聲音明亮而有穿透力。聽者的感覺是靠前的,但唱者對聲音走向的內在感覺卻可能不是靠前的。
如偉大的歌唱家,卡魯索認為自己歌唱時聲音在頸背后,好像從背后地板上發出來的一樣。但在聽者的感覺上,他的聲音色彩明亮,有著最大的穿透力,是充分靠前的。我國傳統京劇中銅錘花臉的“堂音”等唱法,在說法上是“靠后”的,但實際聲音效果是明亮,集中,靠前的。
老師要求學生“靠后”,是讓學生聲音的走向倒向后方,并不是將聲音摳在里面,而是希望學生的聲音能不費力地向前唱出來,也就是說“靠后”是指演唱者發聲時的自我感覺,而“靠前”則是客觀聽者的聲音感覺效果。這兩種概念不要搞混亂了。這種主客觀感覺上的不同概念的矛盾,最容易引起發聲上理解的混亂。
如果有人接受了的秘密是“靠前”的概念,而拼命追求“靠前”,往往唱出來是逼緊的白聲。而有的老師要求學生“靠后”唱,將聲音摳在里面,悶著出不來,發出一種暗澀而沒有色彩的聲音,那也是誤入歧途。
因此,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一定要弄清楚這兩種概念,不要將這兩種概念對立起來。要針對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在老師指導下進行調整,使自己的聲音內在感覺與外在客觀效果達到統一。
歌唱中的“靠前”與“靠后”,要在歌唱的練習中,依據正確的方法,慢慢地在練習中自己不斷的摸索,正確的理解它們的意義,只有真正的理解了它們的含義,才會在歌唱中發出好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