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會共鳴發聲的訓練方法(2)
如何學會共鳴發聲的訓練方法
唱歌發聲的練習技巧
㈠哼鳴訓練
用聲母“m”閉口哼唱,這種訓練方法叫哼鳴法。
1、哼鳴練習的目的:歌唱要求“發聲位置要高”,“m”是一個鼻音聲母,發聲位置較高,用它來練習發聲容易找到聲音高位置的感覺,能鍛煉軟腭、舌根、咽腔等肌體控制聲波向上使鼻腔產生振動的能力,為下一步獲得鼻腔共鳴訓練打好基礎。
2、哼鳴發聲原理:軟腭提起時打開了鼻咽下部的通道,當氣流吹開聲帶產生基音,基音在口、咽腔振動的同時,由于嘴唇的閉合將聲波逼入了鼻腔內進行更大的振動,氣流從鼻孔排出,從而獲得高位置的哼鳴聲音。
3、哼鳴方法:用打“哈欠”時的吸氣狀態,笑肌微提,將嘴唇輕輕閉上,上下牙略分開,口內略呈“0”型狀,舌根放松,軟腭上提,用平緩的氣流沖開聲帶發出帶“m”音的哼鳴聲,音量不宜過大,并將聲音延長哼唱,盡量使聲音的集中點和著力點往前、往上,好象聲音發自鼻腔后部的上方。這時,嘴唇有“麻”的感覺,同時眉心及周圍的骨面應有明顯的振動感覺,說明初步掌握了哼鳴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后,要使嘴唇“麻”的感覺逐步減輕,讓聲音集中在鼻腔后部引起較大的振動,使眉心及周圍的眉骨、額骨、鼻骨都有更明顯的振動感覺。
4、注意事項:哼鳴要輕柔、氣息要均勻,相關發聲共鳴器官要適當放松,集中精力想象發聲的位置,使大腦中有一個準確的高位置聲音概念。
5、自我檢驗方法:在哼鳴延長聲音時,將嘴唇輕輕打開,音色特性沒有明顯變化,說明哼鳴發聲位置正確。若打開嘴唇時,音色立即起明顯變化,說明發聲位置不集中或發聲位置在咽喉部。糾正方法:認真按照打“哈欠”吸氣時的動作狀態練習,注重軟腭的提起和咽喉腔的打開兩個中心環節,使聲波順利通過喉腔在咽腔以上集中振動。
6、綜合練習:在熟練掌握哼鳴方法要領的前提下,運用此法和感覺結合音程在10度以內的簡單曲譜進行練習,提高哼鳴聲音高低、長短、強弱變化的適應能力。
㈡子母音結合訓練
用聲母“m”結合韻母“i、a”進行發聲共鳴練習,這種訓練方法也叫子母音結合法。
1、子母音結合練習目的:人類的語言都是由母音變化而來,漢語母音分為聲母和韻母兩類,聲母也叫子音或輔音,韻母也稱作元音。歌唱要求“發聲位置要高,聲音集中、靠前”。從發聲的特性分析,多數聲母的發聲都是在口腔前部,不會影響歌唱聲音高位置的固定和聲音集中。而多數韻母發聲都是在口腔后部和咽喉部,直接影響歌唱聲音位置的集中統一,不易獲得固定的高位置。因此,需要利用特定的聲母與韻母結合進行發聲練習,以聲母發聲練習已獲得的高位置帶動韻母,使韻母發聲統一、集中在聲母所獲得的同一發聲位置上,只有這樣才符合歌唱的要求。
2、發聲共鳴方法:在第一步哼鳴訓練的基礎上,先按哼鳴方法發出短暫的“m”音,隨即用嘴唇張開的力量和動作把“i”或“a”(唱成mi咪或ma嗎)音送到哼鳴的發聲位置上延長音繼續唱出。
3、發聲共鳴要領:嘴唇開打動作要靈巧有力,音量要適中,“m”音要短促準確,“mi(咪)”或“ma(嗎)”音要明亮集中,保持發聲高位置不變,保持眉心振動的感覺不變。
4、注意事項:用這種方法訓練能獲得真正的鼻腔共鳴聲音,但容易產生不良的鼻音。有人誤以為鼻音就是鼻腔共鳴聲音。其實鼻音和鼻腔共鳴是兩種絕然不同的聲音。鼻音字音含糊不清,缺少美感,好象患重感冒的人講話聲音一樣。鼻音產生的原因是發聲時軟腭與舌的后部過于貼近,逼迫部分發聲氣息進入鼻腔從鼻孔排出,引起鼻腔發出沉悶含糊的聲音。真正的鼻腔共鳴是軟硬腭、咽腔振動的聲波輻射引起的鼻腔、鼻竇內固定空間形成無氣息流動的共振聲音。這種共鳴方法有人稱為“面罩”共鳴法,其聲音具有明亮、集中、清晰、圓潤的特點。
5、自我檢驗方法:在唱“mi(咪)、ma(嗎)”延長音時,用手指將鼻孔口堵住,這時若鼻孔內沒有氣息受阻現象,聲音仍保持不變,說明鼻腔共鳴正確,若鼻孔中有氣息受阻現象和聲音有明顯變化,說明有鼻音,應及時糾正。
6、糾正鼻音的方法:發聲時軟腭適當上提,舌根放松使舌身自然前伸,打開口腔和咽腔使聲音自然放出,將發聲的集中點和著力點放在哼鳴發聲的位置進行振動,有一種氣息從鼻咽部位向下回流和聲音往上走從眉心飛出的感覺。切忌讓氣息進入鼻腔從鼻孔排出。請用附錄一練聲曲中的曲2(1)至(5)練習。
除了鼻音聲母“m”結合韻母訓練發聲容易找到正確發聲高位置以外,舌齒音聲“1(勒)”與韻母“a(啊)、e(鵝)、i(衣)”相結合練唱“1a(啦)、1e(嘞)、1i(哩)”,也能取得很好效果。由于舌齒音在發聲時是以舌尖緊靠上門牙根后面的上腭,通過氣流的沖擊使舌尖離開上腭而產生聲音的,下巴和嘴唇不需要任何動作。這種發聲狀態容易保持歌唱狀態而獲得較高的發聲共鳴位置。其方法是:在打“哈欠”吸氣狀態下,舌根放松,舌尖輕抵上門牙后面硬腭,用帶基音的氣息配合舌尖輕巧、靈活的彈跳動作發出清晰的“啦、嘞、哩”聲音,并使聲音處于哼鳴找到的高位置上,好象聲音從眉心飛出。發聲要領:音量要適中,堅持打“哈欠”吸氣時的狀態,舌根要放松,舌尖彈跳要靈活利落。
㈢純母音訓練
在正確、熟練掌握前面兩步訓練方法,獲得正確高位置共鳴的前提下,可作a(啊)、e(鵝)、o(喔)、u(烏)、ü(迂)、i(衣)等韻母的發聲練習。
1、純韻母發聲練習的目的:利用純韻母訓練發聲,進一步掌握發聲的正確性和音樂性。歌唱咬字的正確與否,口形至關重要。口形是由韻母發聲的基本動作所決定,各韻母在發聲中都有各自特定的口腔空間與口形。通過訓練掌握這些韻母的口形,使歌唱咬字清楚、準確。歌唱實際上是在唱韻母。一個完整的聲音由三個部分組成:音首(即聲母、字頭,是音的起始)、音干(即字腹,由韻母充當,是發音的主音)、音尾(即字尾,是發音的收尾)。音首和音尾是過渡音,是構成字音主干所必須的兩種因素。韻母是聲音的主干,在歌唱中一直起主要作用,其聲音是否優美直接影響歌唱效果。對韻母進行發聲共鳴訓練,使每個韻母都具有優美的聲音,是歌唱音樂性的需要。
2、各韻母的發聲要領:
a(啊):下頜自然放松向下打開,舌平放,舌尖輕抵下門牙根,口腔呈“0”型張開,唇和兩頰放松,用有支持的平緩氣息發出。
e(鵝):口型比發“a”音時略小,舌的后部稍抬起,其它動作同前。
0(喔):在發“e”音的基礎上,把唇縮成圓形,舌位稍后。
u(烏):在發“0”音的基礎上,把唇向前縮小,下頜稍上收,舌仍保持后退位置。
ü(迂):在發“u”音的基礎上,唇再縮小一些,舌中部邊緣輕靠臼齒。
i(衣):把發“ü”音時的口型放松,唇稍后縮。
3、注意事項:用以上韻母練聲時,在掌握各韻母的口型和舌位的基礎上,把每個韻母的發聲位置都放在哼鳴所找到的同一位置上。請用附錄一練聲曲中的曲3(1)至(5)練習。
唱歌發聲的訓練方法
㈠打開喉嚨
喉嚨是發聲器官、共鳴腔體之間的通道。用打“哈欠”時的吸氣狀態(“半哈欠”狀態),使喉頭自然下放在相對穩定位置上。用這種狀態唱歌,叫做進入歌唱狀態,能有效打開喉嚨。
㈡放松下頜
頜關節要放松,不能緊張。頜關節開合程度根據音調的高、低進行調節。音越往高走,下頜越往下放,口腔開得越大。下頜下放時,感覺好象沒有重量,這樣能使聲音輕松自如。口腔一般應上下張開呈橢圓形,以利于聲音集中。若口腔過于橫向張開,會產生聲音“散”和“扁”的現象。發聲時口形根據字音的變化作出正確、適度調整。
㈢平輔舌頭
舌頭自然平放在下腭上,舌尖輕抵下牙根,不要上下翻卷。舌根放松,不能緊張,即不要上抬,又不要下壓,也不要后縮,防止舌頭后縮堵住喉嚨而產生喉音。舌若用力前伸,會使舌根緊張,特別是在唱高音時,舌根一緊張音就上不去。
㈣提起軟腭
軟腭(軟口蓋)要根據發聲的高低適當提起,聲音越高軟腭提起越高,聲音越低軟腭提起越低。發聲時若不提起軟腭,聲音就會“散”和“扁”或產生鼻音。軟腭提起得過高,聲音就會暗淡而靠后。
猜你感興趣:
1.唱歌共鳴訓練方法
2.聲音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