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活動演講稿
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活動演講稿5篇
豐收的歡慶民俗源于農民對土地的敬重和對勞動的熱愛,源于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對鄉土民俗的感動。首個“豐收節”特別注重農民主體和因地制宜辦節日的原則,特別注重保護提升特色民間民俗傳統。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活動演講稿,供大家參考。
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活動演講稿【篇1】
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我是初三2班的__,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慶農民豐收節,傳承勞動精神》。
晨興理穢,帶月荷鋤,暑氣蒸足,天光灼背……在中國這個農耕大國的每一寸土地中,都留下過農民彎著腰的身影,揮灑過他們的汗水,農民們用自己辛勤的勞動支撐起了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礎,可以說,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升級的勞動發展史,勞動,是永不過時的贊歌。
老師們,同學們,明天是我國第__個“農民豐收節”。這個定在秋分的節日,深刻體現了國家對勞動的重視,以及對勞動者的高度認可。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一方面讓廣大農民群眾擁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節日;一方面是對傳統的一種繼承方式,中華民族自古是辛勤勞動的民族,農民更是之中占比極大的一個人群,給予他們肯定,也就是給予辛勤勞動、努力耕耘的傳統美德的肯定。名為“農民豐收節”,也象征著國家對農業豐收的美好期盼,體現了國家對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堅定信念。
農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是土地最親密的接觸者,一捧捧泥土筑起經濟牢固的地基;他們是糧食最直接的生產者,一擔擔稻谷供養十多億的人口;他們是田野最堅定的守望者,一寸寸土地連成中國人永恒的精神故鄉……中國約有3億農業生產者,正是他們用勞動構造“中國奇跡”的根基。中國夢屬于全體中國人民,豐收節,讓農民的夢不再被遺忘,讓我們追夢路上與“農”同行。
作為一名生在鄉村、長在鄉村的學生,我們該怎樣迎接這個特殊的節日呢?
珍惜糧食。_主席也指出,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初三的同學們,一定還記得兩年前農民豐收節,全校同學一起包餛飩吃餛飩,在勞動和品味勞動果實的過程里,大家一定更能領會“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思想真諦。光盤行動,就是最好的選擇,讓我們行動起來。
參與勞動。在學校我們要積極參與教室及包干區衛生打掃,為美化教室美化校園貢獻一份力量。而作為生長在農村的孩子,如果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也實在說不過去。最近教育部印發關于《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也明確要求,除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之外,特別提出,廣大學生也要走向田間地頭,積極勞動。同學們,下個月就是水稻秋收時節,讓我們不妨也在田間地頭留下勞動的倩影吧。
尊重勞動者。勞動最光榮,田里勞作的農民,車間里操作的工人,美化校園的園丁,食堂掌勺的師傅……勞動者都值得我們尊重。打一聲招呼,道一聲謝謝,行動的配合,都是尊重勞動者應有的表現。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
傳承勞動精神。學習就像農民種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辛勤的付出又怎會有滿意的收獲。種田要尊重規律:施肥、澆水,不能誤時;有了雜草就要拔掉,有了病蟲害就要下藥,否則問題只會更嚴重。學習過程中認真聽講,及時鞏固都要遵循科學規律,遇到難題要克服,有了懈怠要鼓勁兒,學習也好,成長也好,概莫如此。種田也要跟上時代,與時俱進。我們要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合作學習,在課堂上踴躍展示自己,不斷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和要求,真正成為有用之才。
同學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勞動,給人們提供生活基礎的同時,還能給人帶來蓬勃的希望,勞動是幸福的圖騰,勞動是永不過時的贊歌。勞動是美的行動,勞動也是美的德行,老師們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與“農”同行。
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活動演講稿【篇2】
生: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20_年,我國將農歷秋分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這充分體現了以_爺爺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是一件蘊含人民情懷的好事。今天,正是秋分,是中國農民豐收節,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節日吧!
師:秋分時節,丹桂飄香,蟹肥菊黃,正是一派瓜果飄香谷滿倉的豐收景象。傳統意義上,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終點,更是春耕夏種的起點,正如我國華北地區的一句農諺所言及的:“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因而,國家將每年的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既是對傳統“二十四節氣”這種古人智慧結晶的致敬與傳承,同時更加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知曉自然更替,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的生態發展觀。“農民豐收節”的設立,不僅具有當代意義,其文化傳承意味更加濃厚。一方面,對于有著數千年農業文明的古老中國而言,這個節日的設立極具一種儀式感:春種秋收,春華秋實,一年的辛勤耕耘,金秋時節碩果累累,最能體現出豐收的喜悅。同時更是當代人準確把握住時節規律,用現代思維點綴傳統文明的一種上佳表現,將每年的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節氣時令“搖身一變”,成為了具有鮮活現代感的重要節日,這從某種程度上,恰是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現代生活的一種契機與自然而然。
生:隊員們,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是中國人口的最大多數,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礎,廣大農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歷史時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順應了新時代的新要求、新期待,匯聚起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在秋分時節,第二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之際,身為新時代少年的我們,也要積極響應節日的設立意義,在慶祝豐收的同時,我們還要避免鋪張浪費,弘揚中華民族節儉樸素的優良傳統,珍惜農民辛勤的勞動成果,敬重農業生產。很快,屬于民附豐實的豐收節也要到來,就讓我們借此機會,共同感受“田間地頭展笑顏”的豐收喜悅,了解我們的節日,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吧!
合:謝謝大家!
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活動演講稿【篇3】
親愛的隊員們
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禮贊豐收,共慶中國農民豐收節》。
隊員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什么節日嗎?在20_年,我國將農歷秋分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專門為農民伯伯設立的節日,這充分體現了__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也是對農民伯伯的好事。今天,正是秋分,是中國農民豐收節,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節日吧!
隊員們,那你們知道為什么將秋分這一天設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嗎?
對了,就是因為秋分時節是稻谷滿倉的豐收時節。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終點,也是春耕夏種的起點。我國華北地區有一句諺語:“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因而,國家將每年的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既是對傳統“二十四節氣”這種古人智慧結晶的致敬與傳承,同時也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知曉自然更替,順應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的生態發展觀。
“農民豐收節”的設立,不僅具有當代意義,也是文化傳承的體現。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對于有著數千年農業文明的古老中國而言,這個節日的設立極具一種儀式感:春種秋收,春華秋實,一年的辛勤耕耘,金秋時節碩果累累,最能體現出豐收的喜悅。同時更是當代人準確把握住時節規律,用現代思維點綴傳統文明的一種上佳表現,將每年的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節氣時令“搖身一變”,成為了具有鮮活現代感的重要節日,這從某種程度上,恰是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現代生活的一種體現。
親愛的隊員們,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農民是黨執政的基礎,廣大農民在建設祖國上做出了重大貢獻,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順應了新時代的新要求,加快推進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在20_年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我國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在節日上展示農村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展示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表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強國的決心和信心。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慶五谷豐登、盼國泰民安的傳統,通過舉辦民俗表演、技能比賽、品嘗美食等活動,大家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在秋分時節,身為新時代少先隊員的我們,也要積極響應“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意義,在慶祝豐收的同時,我們還要避免鋪張浪費,弘揚中華民族節儉樸素的優良傳統,珍惜農民辛勤的勞動成果,敬重農業生產。
隊員們,就讓我們熱烈慶祝我國第__個中國農業豐收節,共同感受“田間地頭展笑顏”的豐收喜悅,讓世界各國了解我們中國農民的節日,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活動演講稿【篇4】
同學們:
在開始今天的升旗儀式講話前,我先提一個問題。中秋和國慶節之間,還有一個節日,你們知道是什么節日嗎?這個節日,就是“中國農民豐收節”。
自20_年起,我國將每年秋分日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今年的豐收節是9月23日,也就是今天。在新中國__華誕來臨之際,在第__個豐收節來臨之前,我就和同學們講講“中國飯碗”的話題。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子治家格言》的這句名言,大家一定耳熟能詳。每一粒糧食來之不易,都是農民辛勤勞作的見證。
民以食為天。新中國用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從饑餓到溫飽再到全面小康,偉大的歷史跨越,鑄就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千秋豐碑。
欣逢金秋,喜慶華誕。新中國篳路藍縷、風雨兼程走過__年光輝歷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勵精圖治,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迎來一次又一次發展跨越,創造了史詩般的人間奇跡。
新中國的偉大成就,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哪個外國恩賜的,而是中國人民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我們要時刻警醒:雖然全面小康在即,但是我們面前的道路并非筆直平坦,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永遠在路上。深化改革,保持穩定,推動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__年的發展變化,彰顯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
走過萬水千山,仍需跋山涉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我們堅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一定會團結一心,砥礪奮進,再創感天動地的人間奇跡,書寫絢麗燦爛的歷史華章。
同學們,最后,讓我們再次吟誦這首詩:“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活動演講稿【篇5】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我是初二二班的劉__。今天我在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慶農民豐收節,傳承勞動精神。
中國人民豐收節于20_年設立,決定在每年的秋分為農民豐收而慶賀,在這秋風颯爽的金秋時節,我們迎來了第五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豐收”這個詞帶給了我們物質基礎與最根本的幸福,國家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表現出了國家對農作物的重視和對農民辛勤勞作的高度贊揚。中國農民豐收節不僅是億萬人民慶祝豐收,享受豐收成果的節日,也是我們全國人民祈愿下一年順風順水,五谷豐登的期望,以及對中國農民偉大創造精神進行贊揚與歌頌。
二十四節氣自古都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秋分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秋高氣爽,秋意漸濃,也是農民們一年最忙碌的時候:一邊搶收成熟的莊稼,一邊整地秋耕,一邊還要繼續給農作物澆水施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自古以來農耕文化就是孕育華夏文明的母體和基礎。__強調,農耕文化“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自20_年以來,中國一直持續加大對“三農”(即農業、農村、農民)的扶持。在_會議報告中特別強調,“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牢固樹立這個戰略思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對農業農村政策的表述從之前的“支農”到“支農惠農”到“強農惠農”再到如今的“強農惠農富農”,可以看出國家對農業的重視提升到了發展戰略的第一位置。這些政策讓農民們收入更多,脫離貧困。
“勞動創造美”,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勞動。一日三餐,我們每天吃的米飯、面條、蔬菜等豐盛的食物背后,便有著無數人為此辛勤的勞作。我們在享受這些勞動成果帶給我們的那種滿足和快樂的同時,亦應當時刻提醒自己,不讓忘記那些為我們提供這些美好的勞動者。許多看似毫不起眼的物品,都有著一群默默無聞的勞動者,用他們的雙手,一次又一次的實驗,實踐,無私地用自己的勞作點亮世界。
“勞動收獲快樂”,揮灑汗水時,我們能感受到身體的累,身心的疲,但當我們在鍥而不舍地勞動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內心美的享受。馬克思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一種具有真正價值的東西,可以不經過辛勤勞動而能夠得到的。”堅持踐行勞動精神,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篤定,更有韌性。在為自己勞動的同時,也同樣給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傳遞溫暖,將這份勞動精神傳承下去。
作為初中生的我們,既要有熱愛勞動的思想,也要付諸行動,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一個有心的勞動人,在家里,我們可以每天幫父母拖一次地,刷一次碗,或者整理好自己的房間;在學校,我們既要專注的聽講,一絲不茍地對待作業,也要認真完成值日和大掃除,更要珍惜餐盤中的每一粒糧食,響應光盤行動;在社會生活中,除了遵紀守法也應該做到不違公序良俗,比如外出就餐時,也應做到不鋪張、不浪費,節約社會資源。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一粒糧食都凝結著耕種者的艱辛和汗水,都值得敬畏珍惜。“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大家應牢固樹立節約理念,豐收不忘節約,傳揚節約美德,讓勞動精神成為社會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照亮人生的價值坐標。
我們要將這種勞動精神傳承下去,樹立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通過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讓我們以信念為峰,不懼登攀;以實踐為刃,開拓前行。對勞動堅持熱愛實現人生價值,推動時代進步。讓我們用平凡鑄就偉大。如今,我們也可以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去積極傳承勞動精神。讓勞動精神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它點亮我們青春的夢想,在擔當中作為,在奉獻中成長,在實干中前行,使青春在人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光彩。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