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大全觀后感心得

浦東30年的變化,稱之為奇跡。30年前,浦東的這些老房子、田地和蘆葦蕩,逐漸成為今天的片片樓林,這就是現在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下面小編整理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大全觀后感心得5篇,歡迎閱讀。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1
站在陸家嘴金融城過街天橋,當天股市行情及時更新,金融氣息撲面而來。伴隨著浦東30年的開放,上海證券交易所已成為全球排名第四的交易所,成為上海重要名片之一。
1990年,上海浦東正式開發開放,上海證券交易所誕生于黃浦江畔。2020年,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上海證券交易所也迎來“而立之年”。
浦東開發開放“金融先行”。伴隨著浦東開發開放30年來的穩步建設,上交所將對外開放和深化改革的理念貫穿始終,目前已發展成為擁有股票、債券、基金、衍生品四大類證券交易品種、市場結構較為完整的證券交易所,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
翻開那本老日歷,往事歷歷在目。1990年11月26日,上交所成立;1991年7月15日,上交所正式發布上證綜合指數;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全面放開股價,實行自由競價交易;1994年10月24日,上交所實行信息即時披露制度;1995年4月19日,上交所推出A股自動查詢系統;1997年8月15日,國務院決定將上證所劃歸中國證監會直接管理;1998年1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正式生效......
30年的成長修煉不負人心。《國際金融報》記者了解到,如今,上交所無論是市場籌資總額還是股票成交金額,亦或是債券發行和托管金額,均在國際交易所聯合會的排名中名列前茅。
據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統計,截至2020年6月30日,上交所股票市場總市值位列全球第4位,已成為中國投融資的主要市場。債券市場始終保持領先發展地位,截至2020年6月30日,上交所債券現貨掛牌數1.7萬只,形成了國債、地方債、金融債、企業債、公司債、可轉換公司債和資產支持證券品種較為齊全的產品體系。衍生品和基金市場取得戰略性突破,2015年上證50ETF期權上市,上交所成為境內第一家跨期現產品線的交易所,至目前,50ETF期權已成為全球第二大ETF期權品種;上交所基金市場也已成為境內投資者重要的金融資產配置場所,ETF市場規模已躍居亞洲第二,交易量穩居亞洲第一。
繼續走向世界,提高影響力。上交所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建設這一重大發展機遇,滬港通實現了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第一次與國際資本市場實現交易連通,不斷提高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水平,上交所已經走向了世界資本市場的中心舞臺。隨著滬港通、滬倫通的順利落地,上交所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浦東開放成效來之不易,改革前行步伐從未停息,上交所一直承擔重要歷史使命。在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上交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在宣布后的短短259天后正式落地,創造了“科創板速度”。落地一年多以來成效顯著,對新經濟企業的包容性帶來了科創板的引領性和示范性。截至11月11日,科創板已上市公司達194家,總市值超過3萬億元。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2
從落地生根到枝繁葉茂,外資銀行在華的發展緊緊伴隨著中國市場經濟起步、發展與騰飛。而對于這片土地的未來,他們也同樣看好。
恒生中國相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政府對于金融開放態度明確,希望以最大限度的開放吸引外資長線進入中國。恒生將會利用這個難得窗口期,注重服務國內企業和新興產業。
大華銀行(中國)行長兼首席執行官符懋贊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2020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目標實現之年。站在這一新起點,我們相信在浦東的引領下,上海將成為更具活力、更繁榮,更具創新的國際化大都市和世紀級金融中心,并可以在三個重要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一是深化資本市場,特別是人民幣債券,讓人民幣資產作為更多國內外企業的融資工具,深化境內外資本市場交易連通;
二是作為雙循環戰略鏈接,聯通內外市場,提升內外循環效率,以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貿易活動需求;
三是作為金融改革的試驗田,加強開放合作和多方參與,以培育更多金融創新成果。
可以說一直以來,浦東都是深化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橋頭堡。而回顧自身多年來的發展,上述恒生中國相關部門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其中之一便是2007年之后外資銀行的法人化,這使得恒生業務進入發展新紀元。
2007年5月,恒生銀行在內地的法人銀行——恒生中國正式成立,總部設于上海,為恒生銀行全資附屬公司。至此,恒生中國不斷拓展珠三角、長三角及環渤海等地區業務,在內地的網點遍布全國重點策略性城市。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3
2009年,高達632米,耗資148億元的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的建設獲得最新進展。交通銀行、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等八家中國內地知名銀行為其提供建設資金保障,即高達100億元的銀團貸款。時任上海副市長沈駿致辭稱,此次合作不僅為上海中心項目建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更體現了各大銀行對上海金融服務業發展乃至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信心。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業領域最大的對外合作項目,2010年,上海迪士尼項目落戶浦東,一期工程總投資為245億元,整個投資額超過想象。這么多錢哪里來?背后仍離不開銀行的支持。
2012年,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等6家銀行與項目建設單位簽署貸款協議和意向,上海迪士尼項目一期獲得銀團貸款129.15億元。
我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任,交給了上海、交給了浦東。2019年8月6日,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橫空出世。
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成為首批入駐臨港新片區的金融機構,圍繞自貿新片區金融改革的三個“突破”提供一系列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第一時間為新片區內高新技術企業上海電氣凱士比核電泵閥有限公司提供3200萬元專項融資支持,以實際行動積極響應新片區各項產業扶持政策。
交通銀行臨港新城支行華麗轉身,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分行閃亮登場。短短時間內,上海市分行與新片區管委會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出臺新片區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和產品手冊,落地轉口買賣業務等二十余項新片區首單,以“交行速度”推動臨港新片區發展逐步駛入“快車道”。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4
浦東開發開放引領了一場長江中下游城市的開發區建設熱潮,帶動了許多沿江城市開發開放,引進外資,調整產業模式,使得長江中下游城市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協調和融通。在浦東開發開放帶動下,至1990年8月,江蘇省批準新建的127家外商投資企業中有106家是設在長江三角洲的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等城市。同年10月,800里皖江兩岸也掀起一輪開發浪潮,安徽省委制定“抓住機遇、開發皖江、強化自身、呼應浦東、迎接輻射、帶動全省”的決策,加快沿江經濟開發。至1992年底,浙江先后建設寧波北侖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錢江投資區、溫州、嘉興、湖州、紹興、舟山、椒江等較大經濟開發區。就上海市內來說,也形成一些局部的小開發區,例如1992年起步的徐家匯商業區。
開發區建設之后,不僅是城市規模的擴大,更重要的是經濟結構的調整。浦東將原有傳統的棉紡、毛紡織業縮小比例,大力開發電子產業、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金融產業等新興產業。浦東作為標桿,帶動了長三角城市經濟結構的優化,開發區紛紛招商引資,其中也包括長三角其他一些城市與浦東、上海之間的投資、貿易、合作開發,以及以浦東為平臺的跨國貿易。經濟轉型對上海產業的影響也擴散至長三角區域。比如,浦東成立一個地區總部及研發中心,將訂單中心、采購中心、物流中心、技術服務中心等功能放在浦東,將生產制造轉移到蘇浙皖的城市,逐漸形成頭腦機構和利潤中心在浦東、制造加工外移的產業鏈。
在浦東的對內、對外雙向輻射開放帶動下,截至2000年,全國有400多家上市公司在浦東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1700多家外地企業在浦東的長江流域產權共同市場實現跨地區產權購并和重組。1992年,長三角14個城市擬在浦東聯合興建科技協作中心,后來制定了《長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動計劃》。至1993年,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建立起上海漕河涇、浦東張江、南京浦口以及蘇州、無錫、常州、杭州等七個國家重點高新技術開發區,形成高科技產業帶。1995年浦東功能開發出臺新的政策,各地可到浦東設外貿子公司,實現跨地域經營。
無論是發展第三產業還是先進制造業,上海的經濟轉型給長三角乃至更廣闊的地區都帶來有益的影響。從這一角度來說,浦東開發開放對長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尤其是長三角區域內的城市經濟結構調整起到了很重要的帶動作用。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5
“安聯集團深耕浦東,伴隨浦東改革開放30年發展歷程,與浦東共同成長,見證了安聯投身浦東不斷蓬勃發展的成果。”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安聯(中國)保險控股”)副總經理、安聯人壽保險CEO陳良說,得益于浦東新區政府的大力支持,浦東優質創新的發展環境,和浦東對外開放的制度優勢,安聯(中國)保險控股作為中國首家外商獨資保險控股公司,其成立是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標志著浦東成為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前沿窗口,體現了浦東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決心。
記者了解到,德國安聯保險集團(Allianz SE)在上海獨資設立的安聯(中國)保險控股于2019年11月順利獲準批籌,注冊于上海自貿區陸家嘴片區,并于2020年1月正式開業。
“我本人1991年第一次來到中國,當時是來進修中文,1998年至2006年的8年、以及2012年至今的8年,我都在上海工作,合計時間已超過16年,親眼見證了上海在改革開放政策下高速迅猛且高質量的發展。如今,三井住友已進入中國上海整整27年。”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中國)有限公司(下稱“三井住友”)董事長伊藤幸孝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伊藤幸孝興奮說道,他很榮幸在去年拿到了上海市政府頒發的“白玉蘭榮譽獎”,這個獎是基于三井住友對上海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做出貢獻的一種肯定。他也深刻感受到,作為一家總公司在上海的外資險企,對上海做出貢獻的同時,公司也得到了成長和發展,公司和上海是相互成就的。
“1995年,當我站在外灘望向江對岸,當時的東方明珠已經是浦東最高的建筑。此后,我往返于中國和新加坡之間。十年后,再次回到浦東時,我驚訝地發現明珠塔后早已高樓林立,金融城初具規模,儼然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這片土地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是我在任何其他國家和地區見不到的。”聊起浦東這些年的變化,安達保險總經理博凱文(Kevin Bogardus)感觸頗深。
博凱文告訴記者,他在亞洲擁有26年工作經驗,其中有25年都是在中國、服務上海,奉獻浦東。2005年,他就職于怡安奔福(Aon Benfield)時,就全面負責公司在中國市場業務。他當時選擇了陸家嘴的中銀大廈作為辦公室所在地,因為他看到浦東在開發開放中的潛力,不僅僅將成為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地區,也會吸引更多世界目光。
2011年,安達保險中國區總部于上海成立,博凱文再一次選址浦東,帶領公司積極參與浦東自貿區和兩個中心核心功能區建設,加大了在浦東、在上海的投資力度。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大全觀后感心得相關文章: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大全觀后感心得





上一篇: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個人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