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先進事跡怎么寫
防疫先進事跡怎么寫7篇
抗疫的目的就是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保持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防疫先進事跡怎么寫,歡迎大家來閱讀。
防疫先進事跡怎么寫篇1
李強,濱州市公安局濱城分局政工室副主任。
疫情就是命令。作為濱城公安分局的一名老同志,李強主動請纓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分局領導擔心防疫工作強度大,怕他身體吃不消。而李強堅定地表示:“疫情面前,沒有年齡大小,我也是一名戰士,必須沖在前線。”他被安排到市東派出所參與疫情排查隨訪工作。大年初一早8點,李強第一個趕到市東派出所,落實“四包一”措施,主動配合辦事處、衛生防疫部門深入轄區住戶,對涉疫區返濱人員進行走訪,發放告知書。一開始,考慮到他年齡偏大,所里分配給他的工作任務相對較少。面對“照顧”,李強對市東派出所所長張濤說:“現在是爭分奪秒的.時候,全局上下都盯靠在防控一線,我能多做一點是一點。”
連續8天每天開展隨訪工作11個小時上門為居家隔離對象測量體溫,落實居家隔離措施5個小時跑了11個小區、22個居家隔離對象因勞累過度突發疾病,失去意識,2月4日抗“疫”鋼鐵戰士李強被省公安廳記一等功。
防疫先進事跡怎么寫篇2
薛志剛同志,男,漢族,中共黨員,于12月參軍入伍,在部隊期間他是一名優秀的軍人,遇到艱難險阻,迎難而上,毫不退縮,受到了領導和戰友的一致好評。退役后服從組織分配,現任清水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辦公室主任。
一、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無悔付出樂于奉獻
作為退役軍人事務局的一員,他能夠繼續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優良傳統,堅守初心使命,勇于擔當作為,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努力提高服務水平。主動了解退役軍人存在的實際困難,當好退役軍人的知心人。大力宣傳退役軍人的相關政策,扎實做好信息采集和光榮牌懸掛工作。走訪慰問重點優撫對象,大力推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在線上線下推薦就業崗位,宣傳、拓寬就業渠道。
二、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發生以來,薛志剛同志積極組織全縣廣大優秀退役軍人“牢記黨的教導,不辱軍人使命”,投身防疫一線,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在接到縣疫情防控指揮部關于積極協助村、社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命令后,他聞令而動,迅速安排對重點人員密集場所實施封閉式管理,設立防疫測溫排查值班點,對廣大居民開展防疫知識宣傳、人員排查,進出測溫登記等防疫工作。挨家挨戶做宣傳、逐門逐戶搞排查,對不理解工作的群眾耐心解釋、認真勸導;對有困難,需要幫助的居民,主動搭把手,幫幫忙。
今年疫情爆發以來,他第一時間參加了核酸檢測工作。為了核酸檢測工作的有序開展,在收到縣疫情指揮部的通知后,他連夜組織單位的黨員、職工志愿服務隊,制定值班計劃,幫助醫療人員搭建帳篷、布置采樣點設施,維持采樣現場秩序、引導群眾保持安全距離和有序排隊等候,按實際情況分流受檢人群,按規程進行信息登記、核酸采樣、有序離場。在核酸檢測期間,他始終以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畏艱險、不講條件、不辭辛苦,體現了一名退役軍人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奉獻情懷。
戰“疫”面前不退役,大“疫”面前勇擔當!面對疫情,薛志剛同志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退役軍人“轉業不轉志,退伍不褪色”的品質。
防疫先進事跡怎么寫篇3
自疫情防控以來,河東街道向陽社區退役軍人李宏響應河東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的號召,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對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勇氣和決心,戰斗在疫情防控一線,展示新時代退役軍人風采。
作為向陽社區華興小區的網格員,自實行靜態管理以來,李宏迅速進入工作狀態,配合社區開展對重點人員密集場所實施封閉式管理,在小區防疫測溫排查的值班點對廣大居民開展防疫知識宣傳、人員排查,進出測溫登記,管控并幫助居家隔離人員購買生活物資等防疫工作。
為了做到“不落一戶、不漏一人”的工作目標,李宏挨家挨戶做宣傳、逐門逐戶搞排查。每輪核酸檢測工作開始前,李宏都提前制定工作計劃,幫助醫療人員搭建帳篷、布置采樣點設施,維持采樣現場秩序、引導居民保持安全距離和有序排隊等候,按實際情況分流受檢人群,按規程進行信息登記、核酸采樣、有序離場。
為了保障封控管理期間居民的日常生活,街道為居家隔離人員采取“社區+商超+工作人員+志愿者”的配送模式,無接觸送貨,減少人員流動,為小區居民及時配送生活物資。每當有生活物資到來,李宏都會第一時間上前開始卸貨,由于訂購數量比較大,他會分類整理,按照每個樓棟的采買記錄,分別將生活物資裝上提前備好的三輪車,隨后送往各個樓棟。
面對新冠疫情,李宏一直在戰斗,一直在堅守,他始終以軍人的高標準要求自己,不畏艱辛、不講條件,秉持著一名退役軍人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奉獻情懷,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作為退役軍人的使命和擔當。
防疫先進事跡怎么寫篇4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無數的逆行者,奮戰一線,守護群眾健康。在葛公鎮,有這么一群逆行者,他們曾經鐵骨錚錚、男兒本色,退役后是英姿颯爽、軍人本色,疫情防控時,無畏向前,戰斗本色。
站在防疫第一線,彰顯軍人本色。“脫下了軍裝,脫不下軍人的擔當,若有戰,召必回,我時刻準備著!”仙寓山村民何希干的話語擲地有聲。何希干是一名退役軍人,也是一名流動黨員,一直在合肥工作,臘月二十四返回家中,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他主動請纓,自愿申請加入仙寓山村防疫志愿者隊伍。每天按照要求到勸返點執勤,嚴格按照相關要求管理車輛進出,進行徹底消毒、對駕駛員測量體溫等。他深知自己崗位所承擔的重要責任,盡職盡責、勇于擔當,堅持疫情不結束,堅決不離崗。無論白天還是深夜,總有他迎風矗立的身影,凡不屬本村人員、車輛,一律勸返,不準入村!本村村民因特殊情況需要外出的,必須消毒、登記、測量體溫!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的過硬軍人品質,充分展現了新時代退役軍人的風采。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你好!麻煩登記一下詳細情況,測一下體溫,配合我們工作”。同春村疫情防控檢查點王軍興正對本村人員進行出入登記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王軍興是一名退伍軍人, 12月退伍,獲三次“優秀士兵”、“支隊嘉獎”等榮譽稱號。在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他放棄休假,第一時間報名加入鎮村疫情防控隊伍,落實鎮村分配的各項工作任務。在檢查點上他詳細登記出入人員信息,并幫助測量體溫,消毒,向群眾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嚴格控制車輛和人員出入。在寒冷的深夜他和村組干部堅守在檢查點進行值守,毫無怨言。他主動向村委會申請外地返鄉家庭成員的監督管理工作,在值班期間前往他們家中進行體溫監測、宣傳教育,指導他們采取正確的防疫隔離措施,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同時他還自愿擔起村里大喇叭的宣傳工作,每天向群眾廣播宣傳最新疫情防控知識。在疫情防控的各項工作中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始終活躍在戰斗的第一線,“疫情不退,我不退,我是一名退伍軍人,要發揮軍人的本色,為抗擊疫情貢獻我的力量”,王軍興堅定的說到道。
防疫第一線,無悔綠色軍裝!除了何希干、王軍興等人外,還有潘海峰,程日良等人,紛紛捐款捐物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當得知村里開始設卡防控,缺少人手時,他們二話不說,立即報名加入隊伍當中,甘當防疫設卡登記點的志愿者....退役是軍旅的延續,也是人生的重新開始,退役后的軍人仍然是一面旗幟,用實際行動踐行者一個共產黨員的誓言、一名軍人的莊嚴承諾,面對疫情更是永不后退!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葛公鎮退役軍人用自己的行動彰顯了“退役不褪色”的巍巍軍魂!
防疫先進事跡怎么寫篇5
有這樣一位院長,疫情發生以來,他帶領全院醫務人員奮戰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即使在不幸感染新冠疫情之后,他依然在病房內從早到晚不停地處理各種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月18日上午10時58分,一個在新冠病毒疫情一線不懈抗爭的白衣戰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神經外科學科帶頭人劉智明。
走進劉智明生前的辦公室,他的工作證和圍巾還掛在墻上。許多同事直到現在依然不愿相信他已經離去的事實。在這次應對新冠疫情中,劉智明所在的武昌醫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疫情患者的定點醫院之一。1月21日,劉智明去市里開會接到任務,要接收499名新冠疫情病人,人數僅次于金銀潭醫院。而武昌醫院只有三天的時間來完成院區改造和病人的轉運。
不眠不休的三天,劉智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武昌醫院是綜合性醫院,短時間內按照傳染病醫院要求改建,難度極大。增加床位、調配醫務人員、解決物資,每一件事都需要劉智明協調。
而此時的劉智明已經住進了本院的ICU。1月24日,他的CT結果顯示,肺部嚴重感染,隨后的核酸結果確診為陽性。在ICU里,劉智明的身份變了,可救死扶傷的使命和擔當卻沒有放下。在病房里他不停地接打電話、回復微信,一會兒問病人收進來了沒有,一會兒問院內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沒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卻說:“我是院長啊,我丟不下!”并讓大家不要過多關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復出院,再與大家一起并肩作戰。
劉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是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重癥病區的護士長。丈夫感染后,她曾想過趕過去照顧病重的丈夫,然而,劉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要”。他心里明白,妻子也在一線,把她留在崗位上,會給更多的人帶來生的希望。
2月14日,劉智明病情突然惡化,被轉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進行搶救,直到2月18日上午,搶救無效不幸離世。斯人已逝,在劉智明所帶領的武昌醫院收治的900多名新冠疫情患者中,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名重癥患者治愈出院。
防疫先進事跡怎么寫篇6
不是從疫區回來,也沒有離開上海,可燒傷科醫師陳浩杰還是被保護性隔離了。他的隔離,與一名新冠疫情疑似感染者有關。
作為國家電網全國電燒傷治療中心、上海市衛生系統首批“重點特色專科”、長寧區首批“醫學名專科”,1月29日,醫院燒傷科接到上海市長寧區衛健委發來的會診通知。在長寧區武漢返滬人員醫學觀察定點賓館內,有一名燙傷病人需要醫院燒傷科專家到場參加會診。
救病治人高于一切。上海電力醫院迅速響應,剛下夜班的燒傷科黨員醫師陳浩杰主動請纓,趕赴現場診治。經診斷,患者約有2.5%的胸腹部二度深燙傷,好在處理及時專業,患者傷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疼痛得以緩解。
按照原定治療計劃,陳浩杰此后將定期為患者上門換藥。但幾天后,這名燙傷患者的配偶被確診為新冠疫情感染病例,燙傷患者本人經醫學檢查也被列為疑似病例,并被就近送入同仁醫院發熱門診進行醫學隔離觀察。為確保患者燙傷創面不進一步惡化,陳浩杰在了解情況后仍于2月3日前往同仁醫院會診,了解患者傷情,指導其在隔離區的換藥注意事項,并表示將根據同仁醫院及患者傷情需要,隨時再來會診。
雖然在前后的會診過程中都嚴格做好防護措施,但醫院慎重起見,還是要求陳浩杰居家醫學觀察兩周,并于2月10日致電關心其身體情況。可離崗位不離職任,居家隔離期間,他,仍多次通過電話聯系同仁醫院了解患者傷口恢復情況,充分彰顯了醫者仁心,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
防疫先進事跡怎么寫篇7
37年間,山西靜樂縣雙路鄉衛生防疫員王元林為全鄉15個村的孩子接種疫苗20萬人次,實現了規范接種、安全接種,100%完成國家強制免疫。其間,沒發生一起基礎免疫傳染病、一起接種糾紛。
王元林說,針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都馬虎不得。
見到王元林那天,是6月30日。呂梁山東麓的雙路鄉迎來一場久違的細雨,靜謐山鄉透著陣陣涼意。
王元林正準備出門,張亮杰的孩子3歲了,該加強接種流腦疫苗了,半月前娃兒發燒不能注射,今兒得再去一趟。他小心翼翼地把疫苗和冰塊從冰箱移入隨身背的疫苗箱,邊穿那件出門才穿的中山裝邊說,針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馬虎不得。
他要去的是15里外的蘭家山,從河灘下去,再沿著陡坡爬上去。
61歲的王元林已經這樣走了37年。37年中,他為全鄉15個村的孩子接種疫苗,接種疫苗達20萬人次,實現了規范接種、安全接種,100%完成國家強制免疫。其間,沒發生一起基礎免疫傳染病,沒發生一起接種糾紛。
王元林先后獲得省級計劃免疫先進個人、法定傳染病報告先進個人、免疫規劃優秀個人等榮譽稱號。日前,山西省衛生廳授予他衛生防疫楷模榮譽稱號。
苦點累點不怕,就怕誤了娃娃。
山西省靜樂縣是國家級扶貧工作重點縣,在王元林童年記憶里,就有天花、脊髓灰質炎、流腦等疾病流行。他親眼看到這些傳染病奪去很多孩子的健康和幸福。
初中畢業后,王元林選擇了在縣衛校讀書。1973年畢業返鄉后,他成了全縣第一代鄉村防疫員,那時候,因為知道怕,就更懂得自己身上的責任有多重!
起初,大山里的人不大明白,自家孩子沒病,為啥要挨那一針,還吃那些紅紅綠綠的藥丸丸?王元林只能一趟趟地找上門,一家家地做工作。蘭家山村的趙桃娥是個聾啞人,家里3個孩子都到了接種疫苗的年齡。王元林幾次上門,任憑怎么說、怎么比劃都不行。好不容易請人幫忙用啞語把道理說清了,可趙家又拿不出錢來接種。王元林二話沒說,自己墊錢給3個孩子打上了疫苗。
王元林每到一村,總要打聽誰家快生孩子了,誰家剛生了孩子。一有新生兒的消息,他就立即上門,為孩子建起健康檔案。春去秋來,看著王元林一趟趟地跑,聽著王元林一回回地說,鄉親們明白了:這疫苗,誰打上,對誰好。
為了不漏掉一個孩子,王元林走遍山鄉,風雨無阻。去年春節剛過,大雪紛飛,正好李天亮家的新生兒到了接種期。王元林背起藥箱,深一腳淺一腳地直奔10多里外的南黃葦村。兩個多小時后,當滿身是雪的王元林撩開李家土窯洞的門簾時,李天亮驚詫地說:這么大的雪你還來?王元林卻答:這么大的事,我怎能不來?
一次出診的路上,天忽降大雨。坡陡路滑,王元林左膝蓋重重磕在石頭上。他掙扎著爬起來,一瘸一拐堅持走到大山深處完成接種。他的左腿從此落下毛病,不能彎、蹲不下,天一涼就疼。跑山路最費的是鞋,王元林每年要穿壞老伴親手做的七八雙布鞋,布膠鞋一年也得兩三雙。他說:苦點累點不怕,就怕誤了娃娃。
為了娃,多跑幾個來回算個啥?
那天,在張亮杰家,王元林仔細給孩子測過體溫后,才給孩子接種了流腦A+C疫苗。張亮杰有些不好意思,打一針害你跑兩趟,還下著雨!王元林認真地說:發燒是典型的接種禁忌,帶病接種是害了娃。為了娃,多跑幾個來回算個啥?
如今,雙路鄉的許多老鄉都能說出接種疫苗的禁忌常識:感冒、發燒不能打;吃雞蛋過敏不能打;糖丸必須用涼開水調成糊狀服下,水溫千萬不能高這都是王元林走家串戶宣傳的結果。
為保證疫苗安全有效,王元林常年養成兩個習慣:不管多遠的路,他從不在外過夜,以保證便攜式疫苗箱維持正常的低溫;一進家門,不管白天黑夜,首先要按一下房燈開關,看是否停電。一旦停電,他就立即將冰模板一個個挪到冰箱冷藏室,以確保疫苗質量。王元林說:一個細節把握不好,就會出大事。
王元林出門喜歡穿4個兜的中山裝,兜里總裝著幾個64開大小的本子。在他家一個紙箱里,這樣的小本本有幾十個。小本本上詳細記錄著孩子的名字、所在村莊、父母姓名、出生年月日,曾經接種的時間、疫苗名稱,還有每次疫苗的批號、日期、產地和生產日期。每個月,王元林都要根據小本本自行設計一張疫苗接種行程表,哪天去哪幾個村、哪個村有幾個孩子需要接種,都做了標注,一個都不漏。
王元林生活中,一切都圍著疫苗轉。一次,王元林高燒39攝氏度,人躺在床上,心里卻想著10里外的硯灣村,那里有個孩子等著接種。接種疫苗有規程,不能錯過周期,他給自己打了退燒針,就頭頂烈日出門了。今年春節,狼兒溝村老趙帶著1歲多的孫子回鄉過年,正月初八就要返城。初七一大早,王元林冒著刺骨的寒風來到18里外的狼兒溝村。看到王元林凍得發僵,老趙心疼地說,晚打一針不要緊!王元林卻說:接種晚了,惹上些病,我可就害了你們了!
鄉親們待見咱,比啥都強!
王元林生活的神家村,是雙路鄉政府所在地。這些年,村里蓋新房、建小樓的人越來越多,有的還開回了小汽車,王元林的日子卻過得緊巴巴的。住了20多年的兩間老屋漏雨走風,老伴說,要翻修得四五萬元,修不起呵!現在老兩口借住在同村的二女兒家,家里除了公家配給的電冰箱和一個文件柜外,沒什么值錢的家什。
在王元林心里,覺得最虧欠的就是自己老伴和兩個女兒。王元林的工資起初只有26.5元,到上世紀80年代,漲到每月60多元,至今,他的工資也只有370元。30多年,王元林沒給家里掙回什么家當,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靠家里的6畝責任田。因經濟拮據,大女兒只上到小學六年級就輟學,二女兒初中沒讀完就外出打工去了。由于王元林常年奔走在山鄉,家里的農活全靠老伴一個人操持。提到老伴,王元林有些哽咽:她懂得我,我感謝她!
王元林也有不少開心事。我管的轄區,我管的事,娃娃們沒一個耽誤,都健健康康的。還有許多事,也讓王元林感到欣慰。前年,在外打工的女兒、女婿回村蓋房。動工那天,沒有打招呼,前村后鄰的鄉親們都來了,大工、小工全都不要工錢;地里的農活老伴一個人忙不過來,總有鄉親過來幫把手;走在山間,誰開車或騎車碰上了,都會毫不猶豫地停下車,捎他一程。
想想這些溫馨事,王元林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鄉親們待見咱,比啥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