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跡
2022年3月3日晚,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名單揭曉,“時代楷模”朱彥夫就是其中之一。那么你知道他的人物事跡有哪些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跡,供大家參考。
【↓ ↓ ↓ 】更多相關文章內容推薦【↓ ↓ ↓ 】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跡篇1
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名單出爐,“人民楷模”、“時代楷模”朱彥夫當選。朱彥夫由于身體原因未能到場,朱彥夫四女兒朱向欣代父親到頒獎典禮現場領獎。
“能登上領獎臺,我十分榮光,但也覺得非常有壓力,我們作為晚輩,向父親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接過父親的獎杯之后,朱向欣既倍感榮耀,又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
作為朱彥夫的四女兒,朱向欣說自己繼承了父親教書育人的優良傳統。
在朱向欣很小的時候,她記得父親主動騰出自家的一間屋子,買了200多本書,成立了村里第一個圖書室,當時識字的人很少,所以能來圖書室的人并不多。治標要治本,為了幫助村民讀書認字,朱彥夫又張羅著辦起了夜校,教村民們識字,每天拖著十幾斤重的假肢往返家和夜校。作為老師的朱彥夫,每天夜晚都要步行一公里的給村民們上課。夜校的開辦,改變了張家泉村很多人的命運,也培養出了村里的會計和文書人員等中堅力量。
朱向欣長大后也讀了師范專業,畢業后在沂源縣實驗小學做了一名人民教師。“我也把學生當作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教書育人。”朱向欣一直在教師的崗位上默默耕耘,2020年,她獲得了“沂源最美教師”的稱號。
朱向欣到現在依然記得小時候,每天天還沒亮就聽到父親用假肢走路“嘎達嘎達”的聲音。“當然,我也從來沒覺得父親和別人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在朱向欣看來,朱家人從沒覺得父親是一個殘疾人,電纜、壘墻頭、拾地瓜干他都能干,一些體力活他都干,甚至比母親和家里其他成員干的都多。
朱彥夫精神始終指引著朱家的晚輩。在朱向欣眼中,父親是一位自立自強的勇士。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難,朱向欣會想到父親的事跡。父親能沒手沒腳的情況下,做了25年的村支書,為村里棚溝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電,他還能寫出《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兩部長篇小說,“那我沒有理由做不好工作,父親就是我的榜樣。”說起這些時,朱向欣的語調鏗鏘又有力。
殘而不廢,朱家人認為這是對朱彥夫人生最好的概括。朱彥夫的人生,是從挑戰“不可能”、突破“不可能”中走過來的,他不僅把常人眼中的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一個個可能”,而且創造了一個個常人做不到的奇跡。“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職工作,把父親的事跡傳承下去。”朱向欣說。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跡篇2
朱彥夫對張家泉村的感情非常深厚。
1957年,朱彥夫擔任了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只有24歲的他,扛起帶領鄉里鄉親過上好日子的重擔。他用25年的艱苦奮斗,把張家泉村當成了戰場,帶領著村民發起了棚溝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電的“三大戰役”,張家泉村從一個落后的小山村,一躍成為全縣第一個有拖拉機、最早實現水澆田過半、全鎮最早通上電的村,村民人均收入始終保持全鎮第一。
在張家泉,一首首不斷改編的民謠“三慌慌”唱出了60多年來三代人的變化:一唱“三慌慌”,春天鬧糧荒,夏天忙得慌,秋冬無衣愁得慌;二唱“三慌慌”,春天有糧不慌慌,集體生產喜得慌,秋冬不再鬧饑荒;三唱“三慌慌”,春天花草美得慌,夏天瓜果甜得慌,秋冬腰包鼓得慌。如今,張家泉村早已是“山頂松柏戴帽、山間果樹環繞”的富裕村。
朱向峰作為朱彥夫唯一的兒子,不僅目前照顧著朱彥夫的日常起居生活,還從朱彥夫手中接過了接力棒,要繼續帶領張家泉村人發家致富。“我父親曾經說過,他是黨的人,這一生都在為黨干事,一生都在為老百姓干事。”朱向峰告訴記者,“回村里之后,父親叮囑了我兩件事:管住手,管住嘴。 其實他當年也是這樣做的。”
朱彥夫用右臂支撐,揮動左臂用自制的工具寫字
朱向峰回村后,也給老百姓許下了承諾:清清楚楚地來,清清白白地走。每花一分錢,都讓村民知道是怎么花的,讓村集體全部在陽光下運行,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
直到今天,朱彥夫還關心著家鄉的發展。他經常看書看到帶領鄉親們致富的好點子、好經驗,就會記在筆記本上,等朱向峰回家后告訴他,讓他不斷學習農村工作的經驗做法。
今年過年時,朱向峰給鄉親們拍了照片和小視頻,回家之后拿給父親看,朱彥夫看到熟悉的面孔很是激動,因為他一直放不下的就是張家泉村。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跡篇3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經歷。沒有屈服長津湖的冰雪,也沒有向困苦低頭。與自己抗爭,向貧窮宣戰,一直在戰斗,一生都在堅守,人的生命,應當像你這樣度過。”這是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晚會上朱彥夫的頒獎辭。
如今,朱彥夫年事已高,由于右半身偏癱,再加上做過兩場心臟支架手術,導致他行動不便,說話含糊不清,但他仍堅持每天讀書看報,關注時事新聞。剛剛舉辦的北京冬奧會也是朱彥夫關注的重點新聞,對一些運動項目和運動員的見解也頭頭是道。
“爺爺并不服輸,他現在用自己的方式鍛煉身體,右半身行動不便,他就做一些自創的擴胸運動。”朱彥夫的孫子朱帥宗告訴記者,朱彥夫還一直保持著軍人作風,每日按點起床、按時吃飯,生活非常有規律。盡管右半身行動不方便,朱彥夫也經常寫字練字,就在前兩天還寫下了“英雄二連”、“感動中國”幾個字,“爺爺今年89歲了,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他覺得自己還有用。”
現在,朱帥宗在朱彥夫教育基地擔任講解工作,爺爺的事跡他早已背得滾瓜爛熟,但每次講給參觀者時,他也經常聲音哽咽、濕了眼眶。從小,朱帥宗就知道自己的爺爺與眾不同,爺爺的故事也時刻激勵著他,讓他明白一個道理:只要信念不死,只要沖鋒不止,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創造屬于自己的生命奇跡。“我學到最多的就是爺爺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超人的毅力,干一件事情不是半途而廢,一定要把它干好。”朱帥宗說,為了傳承和發揚好紅色基因,他大學畢業后也回到了家鄉,將爺爺的故事傳遞給了無數人。他認為,講好爺爺的故事是自己的責任,將爺爺的精神傳承好更是自己的擔當。
在朱帥宗看來,爺爺的夢是讓大家吃飽飯,爸爸的夢是脫貧攻堅路上一個都不少,他的夢是讓朱彥夫精神閃亮小康路,幫助家鄉發展紅色旅游、鄉村旅游,開辟幫助鄉親們增收的新途徑。朱帥宗提到,“實際上我們都是一個夢,我們祖孫三代在不同的年代為了一個共同的中國夢,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爺爺,他也常常鼓勵我。”
在朱帥宗的手機里,還保存著朱彥夫寫下“與其腐爛,不如燃燒”的照片,“爺爺的精神是我們奮斗的動力,也是我們一家三代人努力的目標。”朱帥宗說。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跡篇4
朱彥夫同志是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級傷殘軍人。1956年,他主動放棄榮軍休養所的特護待遇,開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群眾治理荒山、興修水利、發展教育,經過25年的艱苦奮斗,使全村群眾逐步擺脫貧窮落后狀態,過上溫飽殷實的好日子。2014年3月31日,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5月16日第二次被授予“全國自強模范”榮譽稱號。
(一)自費辦起山村圖書館和第一所夜校
1957年,那時的張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窮村,老老少少識字的沒幾個。朱彥夫意識到要改變村里貧窮落后的面貌,必須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朱彥夫決定在村里建個圖書室,但是,當時的條件異常艱苦,他拿出微薄的撫恤金,置辦圖書,創辦圖書室。又辦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眾識字。他親任教員,為了在黑板上寫字,他把粉筆上套上彈殼,用兩只殘臂夾著寫字,彈殼扎進殘臂鉆心的疼。夜校離家很遠,朱彥夫每天拄著雙拐,拖著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風雨無阻。
他的心血沒白費,在2年多的時間里,100多名學生從夜校走出,成為張家泉村建設的中堅力量。此后各生產隊、大隊的歷任會計,都是夜校的“畢業學員”。
(二)棚溝造地,向山溝要良田
張家泉村兩山夾一河,村邊的趕牛溝、臘條溝、舍地溝,把農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趕牛溝,常年洪水沖刷,溝里亂石如陣,寸草難生。
要脫貧,先改地。朱彥夫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棚溝造地,用石頭把溝棚起來,上面填土,讓農田連成片;下邊淌水,洪水來了也沖不了地。朱彥夫說:“不干,溝還會一年年荒下去;整起來,就是咱村的糧囤子。講困難,我這個殘廢都不怕,你們還怕啥?”一番話,說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氣鼓起來,發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張家泉人開進了“趕牛溝”。镢刨鍬挖,筐抬車推,一干就是一個冬春。
一個冬春下來,搬了2萬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長的暗渠。荒廢了的趕牛溝,變成了40多畝平展展的良田,當年增產糧食5萬多斤。舍地溝、臘條溝也變成了70多畝良田,直到現在仍給村民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三)修建大口井,解決山村缺水問題
張家泉是個缺水村,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別說澆地灌溉,吃水都是難題,為了吃水,村民得跑幾里山路。
朱彥夫請來水利專家,翻山越嶺,數不清摔了多少跟頭。水源找到后,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現場指揮。數九寒天,張家泉的打井工程熱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開始見了水。朱彥夫放心不下,非要下井看看,混合了斷肢創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斷肢凍在了一起。
經過一個冬天,一眼深6米、東西寬24米、南北長33米的大口井終于竣工了,張家泉村有了歷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兩個冬天,朱彥夫帶領鄉親們一鼓作氣,又打出兩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長的水渠,徹底解決了村民用水匱乏和無水澆田問題。
(四)奔波7年,張家泉村用上電燈
1971年,朱彥夫開始為張家泉架電而奔波。沒想到,這場“仗”整整打了7年。架電器材短缺,供電部門愛莫能助。他利用一切外出機會,到處聯系架電器材,原本要兩個小時卸一次的假肢,經常一捆就是十幾個小時。
7年間,朱彥夫拖著殘疾的身體,先后乘火車跑上海、南京、勝利油田、陜西聯系材料來解決村里的用電問題。有太多這樣的酸甜苦辣,但終究,兩萬多公里的奔波,換回了15公里的架電材料。1978年張家泉村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成了全鄉第一個用上了電燈的村。
(五)清廉公正,用撫恤金接貧濟困
六七十年代的張家泉村,家家日子過得都很苦,有的吃不飽、穿不暖,有的無錢看病。只要朱彥夫知道的,他必會想方設法盡力去幫助鄉親渡過難關。
村民褚秀才兄弟五個,家里人多地少,經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1971年,家里實在是吃不上飯了,四弟餓得干瘦如柴。朱彥夫了解到情況后,回到家立即讓妻子送去五六十斤地瓜干,成了褚秀才一家人的救命糧。
朱彥夫當村書記期間,出出進進為村子里辦事,從來沒有在村子里報銷過一分錢,幫村子看水利的、架電的上級來人,沒有地方吃飯,都是他掏錢在自己家招待。25年來,他不僅沒有在生活待遇上向組織伸過手,而且多次謝絕組織的照顧,主動用自己微薄的撫恤金為集體辦事情、接濟困難群眾。
朱彥夫同志14歲參軍,18歲失去雙手雙腳和左眼,昏迷93天,動過47次手術,卻以驚人的毅力,實現了生活自理。面對群眾的期望和家鄉的落后面貌,他挺身而出,勇挑支部書記的重擔,與群眾同甘共苦,在張家泉村山山水水間,都深深地印下了他立行、跪行、爬行、滾行的“痕跡”。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換來了張家泉村“山上松樹帶帽、山下林果纏腰”的景象。這都源于朱彥夫同志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源于他對祖國滿腔熱血、對鄉親們一片真情。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跡篇5
有這樣一位英雄的老戰士,他的名字叫朱彥夫,被譽為活著的“中國保爾·柯察金”。他的傳奇和事跡感動了無數國人。
朱彥夫出生于1933年7月,祖籍山東沂蒙山區。他1947年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軍后不久,就趕上了兩場著名的大仗——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解放戰爭中,他先后參加大小戰役、戰斗近百次,多次負傷,3次立功。
1950年12月,在朝鮮長津湖爭奪250高地的戰斗中,朱彥夫所在的連隊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與裝備精良的美軍兩個營進行著殊死戰斗。敵人每天在陣地上拋下數百顆炸彈,山頭被削去幾十厘米,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幾塊小彈片。在反反復復的陣地爭奪中,全連的戰友相繼犧牲,250高地上只剩下遍體鱗傷的朱彥夫一人。
對敵人的再次沖鋒,朱彥夫把三挺機槍壓滿子彈,不停地換位射擊,死守陣地。而就在朱彥夫再一次給機槍上子彈時,眼前突然飛來幾顆手榴彈。他迅速抓起一顆扔向敵人,又抓起另一顆剛扔出手,就聽到“轟隆”一聲巨響,眼前一道火光,隨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不知過了多久,鉆心的疼痛將朱彥夫從昏迷中喚醒,身體已經被厚厚的雪花覆蓋,他想大聲喊,但喊不出聲;想伸開手,手指早已被凍壞。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頭搓揉雙眼和臉部,想把沾在臉上的冰涼的東西去掉,但拳頭不聽使喚,又饑又渴之下,他索性將這個異物吞下,后來他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彈炸出來的自己的左眼球。
出于對生命的本能渴望,朱彥夫咬緊牙關,開始在冰冷的雪地上艱難地挪動軀體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昏迷了多少次,朱彥夫終于被兩名志愿軍戰友發現救起,緊急地送往戰地救護所救治。
由于朱彥夫的傷勢太重,他被輾轉送回國內接受治療和手術。在長春軍醫大學附屬醫院,朱彥夫先后進行了47次手術,昏迷了93天,流出體外的腸子被塞了回去,醫生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朱彥夫醒來后,發現自己的雙手和雙腿都沒有了,痛心至極,滿腦子都是輕生的念頭。想餓死,但護理人員按時往他嘴里喂食物;想跳樓,但沒有手腳連窗臺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藥睡過去,好不容易攢起8片安眠藥,吃下去卻沒能把自己“解決”掉。朱彥夫自殺了三次,都沒有成功。
還是醫生的一句話點醒了朱彥夫:“你的命是我們用幾個月的時間,千難萬難,硬從死神那里奪回來的,你有什么資格不珍惜?”從此,朱彥夫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嚴酷的現實是,他的雙腿從膝蓋以下被全部截去,雙臂手腕以下被鋸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視力也下降到0.3。一個沒有四肢、沒有左眼的特等傷殘軍人,怎樣才能生存下去啊!
雖然國家對像朱彥夫這樣的特等傷殘軍人有切實的優待和撫恤保障,但朱彥夫認為自己“無手無腳仍是軍人”,他不甘于成為一個躺在床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廢人。1956年,他放棄在條件優越的醫院療養康復,毅然回到了故鄉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
回到家后,他開始練習自己吃飯、喝水、大小便,經過長時間的艱苦訓練,慢慢實現了生活基本自理,并盡量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期間,他還遇到了陪伴自己一生的好妻子__。
為了實現教鄉親們學文化的目標,朱彥夫騰出自家的一間堂屋,用母親做壽材的木板做成書架,買了200多本書,建起了全村第一個圖書室。隨后,朱彥夫又張羅著辦起了張家泉村第一所夜校,夜里常常要艱難地走1公里多的山路給村民上課。夜黑路滑,健全的人走起來都費勁,沒手沒腳的朱彥夫不知在夜間跌倒了多少回。
1957年,朱彥夫被全村的8名黨員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他開始帶領張家泉村的村民們砌石壘堰、改天換地,在山坡上開出了80多畝“大寨田”,治理了3條大山溝,為村里新增200多畝良田。
1960年開始,朱彥夫帶著鄉親們翻山越嶺打了9口水井,并在村里打了3口用于灌溉的大眼井。他自己繪制圖紙,帶領大家修建起了1500米長的灌溉渠。同時,又成立了村林業隊,建起40畝蘋果園、10萬株的花椒園、2萬株的桑樹園。如今的村民,單是果樹每年就能收入幾萬元,生活富足,原來貧窮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范村。
1982年,一場大病之后,他與死神又一次擦肩而過,朱彥夫自知年事已高,體力不支,主動辭去干了25年的村黨支部書記。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英雄沒有就此止步,而是開始了另一場戰斗。
他讓兒女買來筆墨紙張、參考書,說:“我是二十六軍的戰士,我要替連指導員完成他的遺愿,把戰斗經歷寫下來,讓后人知道我們是怎樣和敵人殊死搏斗的。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可以想象,朱彥夫寫書有多大困難。殘疾的身體讓他吃盡了苦頭:他用嘴銜筆、雙臂抱筆、單臂綁筆,三種方法交替使用。寫不了幾個字,眼睛就疼得難受。他每天只能寫幾百個字,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紙上。
另一個攔路虎是文化水平不高,為了寫成這本書,他舔爛了4本字典。由于日夜煎熬,他的視力持續下降,原來的傷口發炎,心臟病加重。不論醫生怎么勸、家人怎么攔,他始終筆耕不輟。
熬過了嚴冬,熬過了酷暑,經過7年的努力,1996年7月,朱彥夫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出版發行。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親筆題寫書名并題詞:“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人們說朱彥夫是中國的保爾·柯察金,而遲浩田將軍則說,朱彥夫就是活著的“鋼鐵戰士”!
《極限人生》一出版,便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全國各地紛紛邀請他去作報告,在淄博市的一場報告會上,朱彥夫一口氣講了兩個多小時,當場暈倒在講臺上。經搶救治療后,雖然保住了生命,右半身卻從此癱瘓,沒了知覺。英雄永遠是英雄,他硬是撐著病體,經過幾年的努力,又完成了另一部自傳體小說《男兒無悔》。
朱彥夫先后榮獲全國道德模范、全國模范傷殘軍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他用鋼鐵般的意志書寫了自己的“極限人生”。2016年12月12日,朱彥夫家庭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朱彥夫說,這種榮耀和幸福,他終生難忘!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跡相關文章: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朱彥夫事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