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有一支神筆教學反思
《我希望有一支神筆》是一首清新感人的兒童詩,小作者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我希望有一支神筆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我希望有一支神筆教學反思篇1
(一)教師引導的太多 課上我充滿激情,每個環節的導語都想的很好,把課文也連貫的講了下來,可是我發現,我的激情背后卻是孩子們的木訥,他們沒有真正的走入到課文的具體情境中去,沒有走入到西西的內心。師傅在評課時,說要做“唐僧”似的班主任,說實話,我之前還真沒聽過,于是,就上網查閱了資料。做一個“唐僧”似的班主任,就是要將自己的姿態放低一點,遇到問題踢給學生,讓他們想辦法,抓住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去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為班級服務,何樂而不為呢?我們要做的就是告訴孩子們:向前、向前、再向前。
這不正符合了現在教育觀念,教師應該是引導者,要做的就是為學生指明方向。
(二)時間安排不合理 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練習以‘我希望有一支馬良的神筆’為開頭,寫一段話或合作寫一小節詩”可是由于前面的環節時間分配不合理,導致學生開始寫詩時離下課時間僅剩下了五分鐘,更別提在讀或修改了。老師們說,當時學生即使沒寫完也應該找個學生來讀一讀,沒寫完說完也成,說實話這個念頭當時真的在我腦海中一閃而過,只是沒有實施。如果在正規的比賽當中,這算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一句話說的好,一位好的教師不是背教案,而是能抓住課堂上學生的生成,能完全的掌握課堂,睿智的處理課堂上突發的狀況,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急需培養的。
一節課從準備到結束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只有不斷的思考才能不斷的進步。
我希望有一支神筆教學反思篇2
《我希望有一支神筆》是一首清新感人的兒童詩,小作者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首小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適宜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中產生共鳴,感受到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產生關愛他人、關愛環境的美好愿望,產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針對文本語言及結構方面的特點,結合詩歌教學及閱讀教學的規律,本節課,我堅持“以讀為本”,將教學目標確定有感情地朗讀,讀中悟寫、讀后仿寫,根據興趣積累這樣三條,旨在扎實地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針對文本每個小節結構相似的特點,我以第一小節為處理的重點,扎扎實實地與學生一起展開“學”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既關注讀法的引領(如,對“再也不會”的理解;再如,對比有了一雙好腿前后的變化反差等,進入角色,體會心情),關注學法的提升,同時也滲透寫法的總結。 在教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學法,體現扶放結合。
我希望有一支神筆教學反思篇3
《我希望有一枝神筆》是一首兒童詩。這首詩歌內容淺顯易懂,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寫了自己希望有一枝神筆能為殘疾的西西畫雙好腿,為鄰居飛飛畫架飛機,為小鳥畫個溫暖的家,為小樹畫個太陽和會下雨的白云的美好愿望展現了作者純真的愛心。
我備課中,想力爭實現閱讀教學中,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潛能。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補寫、仿寫兩個不同層次的寫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得到訓練,思維得到發展,情感受到熏陶。
我覺得在自己的課堂實踐中,基本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突破了教學重難點,達到了我預設的效果。
一、實現課內外相結合的大語文觀。
語文學習,不能只關注課堂上的40分鐘,要課內外相結合,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學習《我希望有一枝神筆》之前,我留了閱讀作業,請學生自讀《神筆馬良》一文。課上第一個環節就通過填空的形式,進行反饋,這樣安排,實現了課前閱讀的實效性,并與課堂學習緊密聯系。學生課前通過閱讀,了解了馬良,了解了他一直用神筆幫助有需要的人,這為學習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埋下伏筆。
二、激發學生想象力,訓練語言。
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兒,要在學習中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從而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課上,我利用文中的擴點,開發教材,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體會作者關心周圍事物,了解他們各自的需求。通過不同層次的續寫,訓練語言發展思維,體現自己的愛心。
但是在自己的執教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課前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如:學生在每個小節的結尾處進行續寫時,不太會用“詩的語言”,所寫的內容不錯,但缺少語言的美。當時課上,針對這樣的現象,我因沒有更好的教法,所以沒有特別進行輔導。現在,我想到,在學生續寫之前,有了要寫的內容時,老師應帶領學生一起寫一寫或幫學生一起改一改,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詩歌的語感,這樣可能效果會好一些。
我希望有一支神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 我真希望教學反思
★ 神筆馬良教學反思
我希望有一支神筆教學反思





上一篇:神筆馬良反思總結
下一篇:我希望有一支神筆反思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