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反思范文
反思能夠幫助個人和組織從經驗中吸取教訓,提高學習和成長的能力。通過反思過去的行動和決策,可以明確成功和失敗的原因,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從而在未來的行動中改進和進步。以下是小編帶來的數學教學反思范文,歡迎大家一起來收看!
數學教學反思范文【篇1】
圖形的旋轉一課是課標修訂后關于圖形與變換這一部分的內容。在新課標中在圖形與幾何一節中新增了一部分內容,比如圖形的平移、圖形的旋轉、圖形的軸對稱變換等,學生通過學習相關知識,從而發展空間觀念,提升抽象思維能力,掌握基本的數學思維方法。
1.小學設置圖形變換內容的意義
小學數學為什么要學習圖形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變換這部分知識?學習它們究竟有哪些價值?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就其內容來說,圖形的旋轉是圖形變換的一種形式。圖形變換這部分內容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新增加的知識,其改變了人們靜止觀察世界的傳統方式,提倡從運動變換的視角研究幾何問題。二是從小學生認識世界的角度來說,在實際生活中存在著許多與變換相關的現象,像機械傳送帶、升降的電梯、旋轉的電風扇等,我們希望學生以一種數學的眼光去認識這些現象。
2.圖形的旋轉在各學段的教學目標要求
課標的三個學段里面都涉及了圖形的旋轉,那么這部分內容在不同學段當中的具體要求又是什么呢?其實課標中將圖形的變換之圖形的旋轉這部分內容的具體目標分為了三個學段:第一個學段:結合實例感知旋轉現象;第二個學段:了解圖形旋轉的相關內容, 能獨立在方格紙上畫出其圖形旋轉90度后所形成的圖形;第三學段:探索并理解圖形旋轉的本質及其基本規律,根據題目要求作出旋轉后的圖形。這三個學段的目標設置是由易至難,是一個逐漸由直觀思維上升至抽象理性思維的過程。這節課執教的圖形的旋轉就是繼續和學生積累感性認識,形成初步的旋轉概念,即能夠識別旋轉現象,會畫圖。縱觀三個學段的教材,本學段內容其實起著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要關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用原有的舊知識推動四年級新知識的學習,又要為中學學習相關性質等打下基礎。教學時我們需要把握好具體目標,除了立足教材,還需了解學生。
3.對學生的學情分析
(1)需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構成: 三年級下期的學生已經接觸過了圖形的平移、旋轉及軸對稱變換,通過具體實例能夠辨別這三種基本變換,但這種辨別是淺層次的,在認識上還處于一種初級階段。
(2)需要關注學生因年齡不同從而引起的思維變化特征:這個階段的學生對事物感到新奇,從而會好動,他們的思維還是從具體形象的物象感知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一個階段,所以他們在進行抽象思維時還具有相當大的主觀性。
4.圖形的旋轉教學的實施與反思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筆者將本節課分為三部分:
第一,認識順時針、逆時針的概念。
第二,理解角度旋轉的概念。
第三,基本掌握簡單圖形的旋轉變換方法。
教學時,可利用教具——鐘表,根據分針的旋轉規律,認識說明什么是順時針方向(與分針走向相同的方向);然后讓學生指出時針、秒針的旋轉方向是什么方向,從感官上幫助學生建立順時針旋轉的基本概念;其次說明與指針走向( )的方向為( ),這個讓學生自己嘗試回答。舉例強化訓練學生對順、逆時針方向的認識:大風車、生活小區門口轉桿、 酒店旋轉門、自行車腳蹬前進方向等,讓學生結合前面學習的基本概念來分析并正確說出其運動方向特征。在描述過程中強調繞著某某旋轉,幫助學生準確描述旋轉現象的同時,可于潛移默化中滲透旋轉中心知識。究竟旋轉到哪里?需要一個準確的數字來描述,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旋轉的角度了。至此,學生就可以利用旋轉的三要素(旋轉中心、旋轉方向與旋轉角度)正確地描述旋轉現象了。之后開始本節課的難點教學:正確畫出旋轉后的圖形。首先出示題目:你會把方格紙上的三角形繞點A逆時針旋轉90度嗎?對于有困難的學生,建議他們用書后剪下的實物三角形進行旋轉操作,再把正確位置畫下來,之后的交流很重要,是幫助學生正確掌握畫旋轉圖形的方法。
課后反思:通過這節課學習,學生不僅能正確描述一些旋轉現象,也明白了不管是平移也好、旋轉也罷,畫變換后的圖形,抓住對應點或對應邊很重要,這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整個教學過程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為了達成目標,設置了教學重難點,為了攻破重難點,又將整個課堂教學分成了三個部分。從教學效果上來說,如何描述旋轉現象是學生掌握旋轉的關鍵要素,形成了一種將某圖形繞著某點順(逆)時針旋轉( )度固定表達方式;學生在畫將某簡單圖形旋轉90度后的圖形時,可以抓住關鍵線段先進行旋轉,待畫出對應線段后只要再連接另外的端點,即能達到目的。這些目標的達成將為學生以后第三學段學習旋轉的基本性質打下基礎,從而不斷地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生的知識生長如同花開,花開需要時間,需要教師盡心盡力地培育。我們盡力做好自己分內的事,便可靜靜等待學生知識之花盛開!
數學教學反思范文【篇2】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中位數代表的概念,能根據所給信息求出相應的數據代表。
2.合具體情境體會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三者的差別,能初步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對數據做出自己的判斷。
3.培養學生對統計數據從多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避免機械的、片面的解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中位數、眾數等數據代表的概念。
難點: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對數據做出判斷。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課件顯示:問題1:數據誤導:
某次數學考試,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 其他同學的成績為1個100分,4個90分, 22個80分,以及一個2分和一個10分。
婷婷計算出全班的平均分為77分,所以婷婷告訴媽媽說,自己這次成績在班上處于“中上水平”。
師:婷婷有欺騙媽媽嗎?
師:平均數是我們常用的一個數據代表,但是在這里,利用平均數把倒數第三的分數說成處于班級的“中上水平”顯然有投機取巧之嫌,大家思考: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師:你對此有何評價?
師:類似的受平均數誤導例子還是很多的。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時就出現了如下的情景。
問題2 阿沖應聘
(先請一位同學給畫面編一段話。然后提問:略)
(二)交流對話,探究新知
提出一個真實的問題,揭示學生認識上的矛盾,產生新的疑點,引起學生對“平均水平”的認知沖突,從而引入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
(三)梳理概括,形成結構
(四)應用新知,體驗成功
我們自己也試著把學過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
(六)變式練習,擴展新知
(結合課件)議一議: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都有哪些自己的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以下內容展開:
平均數:充分利用數據所提供信息,應用最為 廣泛,但…
中位數:計算簡單,受極端值影響較小,但…
眾數:當一組數據中有些數據多次重復出現時,眾數往往是人們尤為關心的一個量.
下面由我們自己去收集一組生活中的數據,然后再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來說明本組數據的特征。
(教師發給每個小組一張《活動報告單》,深入到學生活動中,適當答疑)
(教師視課堂具體的時間的情況選擇是否講解:假如你是一名廠長……)
(五)反饋評價,提示作業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各有所長,也各有其短。請你分別結合具體實例,說明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各自的現實意義。
總結:今天我們都學到哪些知識?
數學教學反思范文【篇3】
本專題的主要內容:從數學活動的概念出發梳理和剖析了數學活動類型和實施策略,并結合重點案例分析了展開數學活動的幾個著眼點:說話、對話、表演、操作及活動的整合。專家強調:教師應對數學活動的開展給予足夠的重視,開發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數學活動,并在教學中不斷的拓展與完善,以便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更好的體會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以及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兩位專家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活動的設計》的專題講座,給我們的啟發很大,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師教學水平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現結合自已的教學實踐和學習,談談自已的學習體會。
1.通過學習,了解數學活動的含義,認識到活動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2.通過學習專題中的一些重點案例,了解了數學活動的類型和實施策略。
3.專題中所提出設計有效的數學活動的類型和策略,特別是開展數學活動的幾個著眼點,在教學實踐中可操作性很強,將這次專題學習的成果應于自已的課堂教學,必將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數學教學反思范文【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通過填寫“百數表”,進一步明確百以內數的順序,加深對百以內數的認識。
2、過程目標:使學生通過觀察“百數表”,探索并發現“百數表”中數的排列規律等活動,培養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數學思考,進一步增強數感。
3、情感目標:使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體驗合作交流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習重點】
能對100以內的數按順序進行整理,掌握百數表中數字排列的基本規律。
【學習難點】
自主探求規律,靈活運用規律。
【學習準備】
水彩筆,多媒體課件。
【學習過程】
一、完成“百數表”,明確數的順序
今天,數字王國的數字寶寶們正在進行比賽,看誰先找到自己的家。你們看,哪些數字寶寶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家?
1、出示教科書第35頁例題中的表格,要求學生把表中已經填出的數分別讀一讀。
讓學生先整體觀察這張未填滿的百數表,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2、這張表中一共可以填多少個數?你是怎么知道的?(橫著數十行,豎著數也有十排)
我們把它叫做“百數表”(板書:百數表),今天我們就通過百數表來學習百以內數的順序。板書課題:數的順序
你能幫其他的數字寶寶找找家嗎?請小朋友們把它們全部寫出來吧!
3、學生各自填表,教師巡視。
4、核對,檢查。
5、找數活動
如:請學生從36讀到44
請學生從57往后數5個數
師問:第4行第8個數是多少?(生答)
55前面一個數是多少?
與50相鄰的兩個數是多少?
二、觀察“百數表”,引導發現規律
師:剛才,小朋友們很快就幫數字寶寶找到了自己的家,那你們想不想幫它們涂涂顏色?下面我們就來進行涂色比賽。請男生給十位是3的數涂上綠色,女生給個位是3的數涂上黃色,看誰涂得又快又好!
(一)1、橫著找規律
(1)給十位是3的數涂上綠色
學生完成后,問:十位上是3的數在“百數表”中什么位置?這樣的數一共有多少個?
學生齊讀這行數。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生:這些數十位上……(前九個數十位上都是1)
個位呢?……(就是依次多1)
誰來完整地說說我們的發現?還有誰想說的?
(2)你也選幾行讀一讀,說說你有什么發現?和同桌說說你的發現。
(3)全班交流(指名2位學生)(我讀的是我發現了)
橫著看,第2行的前九個數十位上都是1,第3行的前九個數十位上都是2,第3行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所發現的規律,如:每一行數的個位上分別是1、2、3……0;每一行數的前九個數十位上都相同,最后一個數的十位上比前九個數多1;每一行數中,后一個數總比前一個數大1,前一個數總比后一個數小1等等。
(4)師小結:橫著看,每一行,前9個數的十位都不變,個位依次多1,最后是個整十數。
(5)練習
2、豎著找規律
(1)給個位是3的數涂上黃色
學生完成后,問:個位上是3的數在“百數表”中什么位置?這樣的數一共有多少個?
讀一讀,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2)豎著選幾排數分別讀一讀,你有什么發現呢?
(3)全班交流。(我讀的是我發現了)
豎著看,第1排的個位上都是1,第2排的個位上都是2,第3排
找一找:個位是5的數有哪些?(第5排)個位是0的數呢?(第10排)
(4)師小結:豎著看每一排的.個位都不變,十位從上到下依次多1,也就多了1個十。從下往上看呢?(依次少1個十)也就是說,上下兩數相差10。
(5)生自己說一說豎排的規律。
(6)練習
(二)、斜著找規律
師:小朋友們,剛才我們給一些數字寶寶涂上了漂亮的顏色,還有一些數字寶寶也想涂一涂顏色,你們愿意幫幫它們嗎?
給個位和十位數字相同的數涂上粉色。
學生完成后,問:個位和十位數字相同的數在“百數表”中什么位置?
這樣的數一共有多少個?
讀一讀。
(三)、你從表里還能發現哪些有趣的排列?
斜著看:個位與十位數字相加的和是9
……
三、勇闖智慧島
第一關:我會填
(1)、比99多1的數是()。比60少1的數是()。
92后面連續5個數是()。
(2)按照百數表的順序填數。
3388
第二關:我會選
35、57、75、95、25、56、28、15、50、55
個位上是5的數是()。
十位上是5的數是()。
第三關:我會猜
王醫生從1號病人看起,現在要看第35號病人、已經看了多少病人?
四、回顧全課,整理收獲。
今天我們一起通過整理百數表學習了100以內數的順序,你知道了哪些百數表的知識呢?
五、重填“百數表”,啟迪新的思考
啟發:這節課我們通過填教科書上的“百數表”以及看表、用表,進一步認識了100以內數的順序,并發現了許多有趣的規律。想一想,除了剛才的這種填法,還可以用其他方法填“百數表”嗎?請感興趣的同學課后按自己的設計再填一填。
板書設計:
數的順序
十位是3的數有:30313233343536373839
個位是3的數有:3132333435363738393
個位和十位數字相同的數:112233445566778899
【教后反思】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100以內的數以及會讀寫100以內的數之后進行教學的。在教學開始前,通過對上節課內容的簡單復習讓孩子對于新的知識不是那么的陌生。在聽了各位老師對我的課程點評之后發現這節課中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首先是課前的準備還是不是很充分,在課堂進行當中對于自己課件的熟悉程度不夠深。
其次在課堂中對于學生的引導不是很到位,對于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出現的不完整沒有進行及時的糾正。
最后就是對于課程中出現的“百數圖”中規律的研只是浮于表面,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同時,這次講課的過程當中我還意識到自己的板書很不到位。
今后我會有意識地自問:我備課了嗎?沒有認真研讀課標與解讀也是我的一大弊端。今后一定抽出時間認真學習理論知識,為自己充電。
在研究教材、教參的過程中,一定要反復考慮本課的知識點,思考每道題目的出題意圖,聯系整套教材,以便遷移與運用。思考教學目標,切實按照目標進行課程設計。重、難點以及用何種方法突破。最后再落筆進行教學設計。總之要好好認真細致地備課,備教材,備教參,備學生。
數學教學反思范文【篇5】
一個班上總有幾個讓老師特別操心的“孩子”,我的班上也是如此。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對于這種現象我沒有過多的在意,對于他們的嚴重違紀行為我也只是說幾句,總感覺自己沒有經驗,不知道如何處理恰當,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有時候把我氣急了也就是小小的懲罰他們幾下就算罷了,還怕處理重了影響學生情緒。對于非正式群體就更沒辦法了,感覺他們基本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無拘無束似乎已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而我只是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批評他們幾句,教育幾句,希望他們從此改正,但效果卻是因人而異,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個詞語:因材施教。
小學教學,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更多的是照顧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一年級的孩子,具體的形象思維占據主體,因此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多準備實物,也就是教育學上所講的實物直觀和模像直觀。多用這些實物去刺激他們的大腦,擴展他們的思維,用具體的實物去幫助孩子們思維的延伸,這有助于他們抽象思維的開發與培養,為今后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俗話說,手腦并用,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們走向社會,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只有手上動的多,見的多,腦袋里才裝的多,到時可供提取的才會多。教學上的多動手做,多動腦思考,這才能更好的服務于孩子們的想象思維,為其創造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