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景區導游詞
西藏類烏齊縣景區導游詞
類烏齊藏語意為“大山”位于西藏東部,昌都地區北部,距地區所在地昌都鎮105公里。全縣面積614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約4.767萬畝,草場面積505.4萬畝,林地面積108萬畝。總人口約4萬人,轄2個鎮,8個鄉,105個行政村,255個自然村。
類烏齊東部屬典型的藏東高山峽谷地貌,西部屬藏北高原地貌類型,由西北向東南呈西高東低趨勢,平均海拔4500米。氣候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類型,空氣 、光照充足、年溫差小、夜溫差大。年日照時間為2163小時,年無霜期50天左右,年降水量大約為566.4毫米。經濟以牧業為主、農、牧、林相結合。區域經濟劃分為西北高寒草甸草場、西南高山峽谷林牧區、東部高山峽谷農、牧、林 區、北部干熱河寬各半濕潤農牧區。農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麥,主要飼養牦牛、犀牛、黃牛以及綿羊、馬等、林木以松、柏、桑為主。現有電力、森林、機械建筑、采礦、藥材加工等基礎工業。民族手工業產品主要有各種金銀首飾、民族宗教用品、氆氌、地毯等。縣政府所在地桑多鎮周圍森林茂密、郵電、通訊、醫療衛生、財政金融、商業貿易、文化教育等社會服務設施齊全。
每年藏歷6月15日在類烏齊縣舉行的“仲確節”,是藏東地區最大的宗教節日,有800年的歷史。屆時青海、四川、云南等地的人們蜂擁而至,在此朝拜寺廟、轉山、進行物資交流,其場面熱鬧非凡。
類烏齊縣自然資源極為豐富,開發利用前景廣闊,也是經濟高速發展所依托的主要優勢。概括起來有林業資源、礦產資源、水產資源、貴重藥材和植物資源、旅游資源和畜產品資源等。
林業資源:類烏齊縣森林密布,大部分保持著原始生態,也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經初步測定木材蓄積量為870多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26%。野生樹林有松樹、柏樹、樺樹、野白楊等喬木類和杜鵑樹、婆婆柳等各種灌木類。
水利和水產資源:吉曲、紫曲、格曲三大水系流經全縣各鄉鎮,支流密布。年平均涇流量為22、3億立方米,潛藏著巨大的水利資源,高原無鱗魚在全縣均有分布,漁業資源十分豐富。
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錫、鉛鋅、銅、菱鎂礦、水晶石、鉛石、石膏、云母、大理石、石灰石、食鹽等。可供規模開采的有煤、錫、鉛鋅、菱鎂、食鹽等。
植物資源:主要有貴重藥材,如:蟲草、知(貝)母、人參果、紅景天、大黃、黃連、秦艽、雪蓮花、黨參、一枝篙、顛茄、三棵針等產量較大,動物性藥品主要有鹿茸、麝香、熊膽等。
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馬鹿、獐子、石青羊、藏原羚、塔爾羊、棕熊、狼、猞猁、水獺、旱獺、狐貍、草狐、貍貓、豬獾、猴和禿鷲等。
畜產品資源:類烏齊縣牧業比重較大,畜產品產量可觀,年產奶5900噸,酥油75萬斤,各類皮張8、7萬張,牛羊肉4213噸,還有毛絨類,可建畜產品加工廠。
西藏那曲高寒草原導游詞
那曲縣位于東經91°12'-93°02',北緯30°31'-31°55',地處唐古拉山脈與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南與當雄縣接壤,北與聶榮、安多縣相連,東與比如、嘉黎縣相靠,西與班戈縣毗鄰。海拔均在4450米以上。東西最大距離233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85公里,總面積1.6萬平方公里。
那曲縣屬高原亞寒帶半干旱季風型氣候,其特點是氣溫低、空氣稀薄、大氣干潔、太陽輻射強、日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5℃,氣溫平均日差16.1°C。1月平均氣溫-13.2℃,年極端最低氣溫-41.2℃;7月平均氣溫9.0℃,年極端最高氣溫23.60℃;0°C以上持續天數164.5天,年日照時數2846.9小時。每年10月中旬至次年5月中旬為積雪期和土壤凍結期,年平均霜日103天,7-9月為高原植被生長期。平均年降水量421.9毫米,平均年蒸發量1690.7毫米,平均相對濕度54%。
那曲藏語意為“黑河”;整個地區在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懷抱之中,西邊的達爾果雪山,東邊的布吉雪山,形似兩頭猛獅,守護著這塊寶地。這片總面積達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人們常說的羌塘。整個地形呈西高東低傾斜,西高,中平,東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中西部地形遼闊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羅棋布,河流縱橫其間。東部屬河谷地帶,多高山峽谷,是藏北僅有的農作物產區,并有少量的森林資源和灌木草場,其海拔高度在3500-4500米之間,氣候好于中西部。
那曲行署所在地那曲鎮是青藏公路的必經之路,又是西藏對外開放的旅游區之一,每年8月(藏歷6月)舉辦的賽馬節是藏北草原的盛會,屆時,旅游觀光的游客、四面八方的牧民、各地的商販等云集此處。旅游者可以領略藏北草原的自然風光、節日氣氛和民族風情,還可以參觀游覽藏北名寺孝登寺。在那曲地區境內,遼闊的羌塘草原和神秘的藏北無人區,都會給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一望無際的無人區,棲息著野牦牛、藏羚 、野驢等許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給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色彩。藏北宰湖納木錯位于拉薩市的當雄與那曲地區的班戈縣之間,每年都有許多前來轉湖的游客和信徒。
那曲鎮是被西藏列為開放的旅游區之一。每年8月是藏北的黃金季節,一年一度的賽馬節在此舉行,觀光群眾、各業商販、嘉賓游客紛紛云集而來。夏日的那曲草原更是一幅由藍天、白云、彩虹、牛羊和綠色織就的錦緞畫,旅游者都會在這里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妙。
住宿:
可返回那曲住宿,也可在牧民帳篷中住宿。
此地夜間寒冷,需帶足御寒衣物。
交通:
在那曲賽馬節期間,那曲縣城有中巴前往,車費2元。
那曲鎮目前已開通對周圍六縣的客運班車
藏布巴東瀑布群導游詞
藏布巴東瀑布實際為兩個瀑布群,在西興拉山下距頂端約20公里河床上,地理位置為:北緯 29°46′,東經95°10′,海拔2140米;在相距600米的河床上,這里出現兩處瀑布,分別高35米(瀑布群二)和33米(瀑布群一),前者寬僅35米,為雅魯藏布大峽谷中最大的河床瀑布。
藏布巴東瀑布群是怎樣形成的?
瀑布的形成,特別是大峽谷河床瀑布的形成,應該是內外營力相互作用下導致地形差異所表現出河流水作用的一種階段性河床地貌的表現。其形成因子的作用應該是綜合性的、復雜的。當然在分析其形成因子中,會有主要的或次要的分別,也可說是在一系列特定條件的綜合因子作用下,在某一時間階段上的一種必然表現。大峽谷河床瀑布,就是在這樣短距離、高坡降、大水量的情況下,流水水動力作用選擇一定的地質構造部位能量釋放的一種必然表現形式,也是河流發育溯源侵蝕在現階段時段內、在特定的地形部位一種必然表現形式。
當然,瀑布群的形成是各不相同的,要通過很詳細的工作,具體地分析。如西興拉到帕隆藏布匯入口20余公里的河床上:
(1)短距離內河道作S形或直角形的急拐彎轉折,大的主體瀑布和相對集中的瀑布群首先最容易出現在河床S形拐彎的彎部和直角形轉折的彎部這種地形突然轉折變化、應力相對容易集中作用的部位,如最大(落差)的藏布巴東Ⅰ號、Ⅱ號瀑布就出現在河床S形拐彎部位。
(2)短距離內峽谷基巖河床深槽形態發生束放變化的轉折部位,出現大的瀑布。如絨扎瀑布就是從相對寬的河床到突然收窄的河床跌落下去進入更深更狹的基巖河槽的。同時,任何巨瀑下面必有深潭,它必然會改變河床谷地的形態和水流作用的性質,這也是相輔相成的一種差異,應該說也是參與了瀑布地形的形成過程的。如藏布巴東瀑布跌落下去就形成一個大的三角形的瀑槽,瀑水在其中急速回旋翻滾,形成一三角形池,并呈牛奶狀乳白色的水流再跌落下去。
(3)從藏布巴東Ⅱ號瀑布出現部位的衛星影像圖分析,這里的變質巖系近東西走向,兩岸產狀是連續的,瀑布的出現主要應考慮是由于河床的急拐彎和束放導致應力相對集中作用所出現的差異。在絨扎瀑布,據張文敬教授介紹,瀑布的出現與其坐落在橫向巖層中石英巖脈這樣堅硬巖性地層的出現有關系。
(4)至于藏布巴東Ⅱ號瀑布,即大峽谷中最大瀑布(高35米)以下一系列小規模的瀑布和跌水的出現,又與河床有許多大塊崩塌堆積的堵塞有關。整個大峽谷中一些河床小瀑布與跌水險灘,許多都與強大的支溝泥石流堆積于干流主河床上,局部改變了河床坡降造成的差異也是有關系的。
(5)大拐彎峽谷的復雜構造弧彎在不同板塊之間,這里出現的是花崗質的構造糜棱巖帶,通過裂變徑跡的測年表明,這里15萬年以來上升量達到30毫米/年,是地球上最強烈的上升地區之一。在這里地幔物質上涌是“高溫、低密、低磁、負重力、多地震、強構造運動”的地球“熱點”地區。總之,這里地殼(物質)的變形是十分強烈的(在大峽谷瀑布群所在變形地體上留有許多構造變形的證據)。大峽谷核心無人區段就有因變形(無論快速或緩慢的)產生大規模山體的滑塌移動入峽谷中,堵塞和改變了河床地形,與瀑布群出現有關。
總之,大峽谷河床瀑布的形成首先是在內外營力作用的綜合分析基礎上,對具體瀑布作具體分析,在這樣世界最大峽谷中這樣巨大的水力作用和強烈構造運動作用地區,瀑布的變化性也就決定了大峽谷瀑布必然的青年性、群體性和復雜性征。
藏布巴東瀑布群交通: 距迫隆藏布匯入口約20公里。到時可以乘坐巴士車前住。
藏布巴東瀑布群住宿: 景區附近有度假村,度假村里有賓館,條件都非常好,環境優美,價格很合適,一定會讓大學住的滿意。
藏布巴東瀑布群娛樂: 雅魯藏布大峽谷瀑布群在世界河流峽谷中構成罕見的自然奇觀。它們作為珍貴的自然資源,首先在水力和旅游開發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潛在價值,在科研上也具有重要意義。藏布巴東瀑布群被評為中國最美六大瀑布之首。是游客觀賞瀑布的最好景點之一。
藏布巴東瀑布群小吃: 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麥炒熟、磨細、不過篩的炒面,與我國北方的炒面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吃糌粑時,碗里放上一些酥油,沖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攪拌。拌時,先用中指將炒面向碗底輕搗,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轉動著碗,并用手指緊貼碗邊把炒面壓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里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眾吃飯棗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這種吃飯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飯也用手抓,叫做抓飯。烤豬肉: 林芝地區盛產一種個頭小的瘦肉型藏豬,宰殺后帶皮割成兩指寬的長條,撒上鹽及作料,掛在屋頂,地上燃火,肉便成意肉,吃時肉皮朝下放柴火堆上烤熟。進餐時,多與糟粑、酥油茶一起吃。
藏布巴東瀑布群小貼士
風俗:大峽谷所在地區是民族聚居地區。有門巴族、珞巴族和藏族,民風淳樸、熱情好客。走進農家,家家以黃酒相待,女主人站在客人面前,喝了一碗又一碗,只有以主人之酒回敬,她方能停止敬酒。
藏布巴東瀑布群購物: 特產:白藤、革婆、結香、昂天蓮,有豐富多彩的淀粉植物薯蕷、樹蕨、蓮花蕨、山龍眼。藥用植物更是達上千種之多,常見的有治療心臟病的五眼果,抗癌藥源的海南粗榧,預防瘧疾的三臺花,延年益壽的延齡草。
西藏導游詞相關文章:
2.西藏導游詞
4.導游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