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校園環境的措施
學校是老師和學生教學學習的重要場所,學生幾乎整天都是待在學校里的,所以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保護好校園的環境,營造一個健康舒適的校園學習環境。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資料,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點擊更多精彩“保護校園環境從我做起手抄報”
保護校園環境的措施
一、以宣傳作引導。
通過校園廣播、宣傳欄、黑板報、主題班會等對師生進行衛生習慣的養成教育, 使他們努力做好校園的衛生工作,創設優美、干凈、整潔的校園環境。
二、以活動為載體。
在師生中廣泛開展“校園環保行動”、“校園是我家,愛護靠大家”、“愛我校園,從我做起”、“彎彎腰、伸伸手,文明衛生一起走”等活動,從而有效杜絕了亂扔雜物、亂吐口痰、亂潑污水等不良行為。我校主要通過開展下列三項大型活動,倡導大家講究衛生美化校園的傳統美德。
1、志愿者活動,增強學生自覺性。
學校一直注重抓好校園環境衛生建設,每周還安排一個班級為勞動班,負責本周內路面、教室、草場等校園境清潔工作。據了解,安排勞動班的作法,是根據衛生部“每學期學生都要安排幾天的勞動課”的要求設定的,校園環境取得明顯改善。不少學生參加活動后,認識到了“校園環境衛生工程”的重要意義,增強了學生“校園建設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的自覺性。
2、誠信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好習慣。
學校通過“誠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德育教育工作,開展誠信校園、誠信學生等活動,開展校園內外清潔活動,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校園環境衛生工程”的重要意義,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根據“校園環境衛生工程”的要求,學校加強了檢查和獎勵制度,學工處強化了班主任工作方案及校園環境衛生檢查方案。過去,不少男生宿舍的問題比較多,常有亂扔垃圾的現象,現在已經消失了,而且男生們疊被子整齊,宿舍都比以前干凈了。
3、召開現場辦公會活動,解決各類實際問題。
我校教育中心以“校園環境衛生工程”為主題,展開了一系列亮點活動。結合行政效能建設的要求,學校將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下午定為現場辦公會,由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各中層職能科室負責人深入校園基層,對學生學習、生活、安全、教學、工作等場所的環境衛生情況進行現場檢查,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確保在下一次會議前得到解決和完善。
三、以創新為契機。
做好“三個一”。即每班設置一名衛生監督員,每周上好一節健康常識課,每月舉行一次班級衛生評比。讓師生在新形勢、新環境、新制度下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
四、以評比促成效。
學校細化考評細則,實行一天一次檢查,一周一次評比,各班設置表揚欄、批評角,及時曝光不良的衛生行為。并且大力開展“保潔衛士”、“勞動之星”等評選表彰活動,強化學生的文明衛生意識。
五、以倡議促習慣。
作為學校的一員,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愛護校園,努力做文明校園的開拓者、實踐者、建設者。只有這樣,我們的校園才會更加美麗,更加和諧。因此,我們向全校師生倡議“愛我校園,從我做起”的活動,并希望大家做到以下幾點: (1)、以構建和諧校園,以愛護校園環境為己任,自覺維護校園的清潔衛生。 (2)、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做到垃圾入簍、袋裝垃圾入桶,并提醒和制止亂扔垃圾的行為。(3)、提倡“彎腰精神”,隨時拾起地面上的零星垃圾,扔進垃圾筒里,確保地面的干凈。
(4)、不在校園內吃口香糖等零食,更不亂扔、亂吐殘渣廢物。(5)、不在樓道、教室等場所進行激烈或推搡活動,不要把腳印、球印污跡印在墻壁上。(6)、愛護花草樹木,不踐踏草坪,不攀折樹木。 (7)、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樹立節約意識,減少紙的用量,做到人走燈滅,人走水斷,節約糧食,杜絕浪費。 (8)、不將食堂的食物帶出食堂。 (9)、愛護校園公共設施和環境衛生,不亂貼亂畫、隨意踐踏。 (10)、自覺與不文明行為說再見,做文明中學生。 (11)、自覺與不文明行為說再見,與不文明行為作斗爭,人人自我約束,相互提醒,相互監督,做保護校園環境衛生的忠誠衛士。我校通過倡議活動,從而逐步促使全體師生將倡議活動轉化為自我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六、以榜樣促成長。
我校在全校范圍內每月評選“文明之星”活動。“文明之星”評選活動下設“禮儀之星”、“勤學之星”、“守紀之星”、“環保之星”、“學習之星”、“自信之星”、“活動之星”、“勞動之星”、“生活之星”、“交往之星”等十項內容。這些“文明之星”以文明使者的形象極好地展現了自己的文明素質,還充分發揮了榜樣示范作用,并作為文明的榜樣深深地影響著身邊的同學。通過對 “文明之星”的評選,激勵學生,樹立榜樣,促使學生健康成長。自從采取以上保障措施后,學校的環境衛生有了明顯的改善。每位學生講衛生、守紀律、遵禮儀的意識大大提高,學校衛生管理實現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保護校園環境的意義
作家說:環境是心靈的港灣;畫家說:環境是靈感的源泉;教育家說:環境是培養人的搖籃;我想說:環境是保證我們學習的必要條件。因為,校園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們每一個同學的學習和生活;同時,校園環境也是一個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我們都渴望生活在一個干凈整潔的環境中。碧綠的草坪,干凈的走廊,潔白的墻壁,艷麗的花朵……哪一樣不是我們渴望見到的呢?可是,在我們的校園里也會看到一些我們不愿意看到的情景:教室里,有的同學們喝完了點心以后,把紙杯隨便亂扔;操場上、樓梯上、走廊里,常會躺著一些紙屑塑料袋。
校園的環境衛生不能只靠值日生打掃,靠衛生保潔員的檢查,更應該靠同學們自覺提高環保意識,用實際行動保持我們校園的環境衛生。讓我們從自己身邊做起,從日常點滴做起,為校園的環境獻出自己的一份力!為了這個目標,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愛護公物,從身邊做起。隨手關燈,節約每一度電;擰緊水龍頭,節約每一滴水;撿起地上的紙屑和飲料瓶,保持環境衛生。要像愛護自己的家一樣,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惜學校的一點一滴,讓愛護公物成為我們每個同學的自覺行動
校園美好的環境需要每個人的努力,讓我們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共同營造美麗溫馨的家!保護環境,愛校園是每個學生的責任,是一個人崇高品質的體現,是一個人美好心靈的寫照,也反映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面貌。就讓我們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立即行動起來,自覺與不文明行為說再見,與不文明行為作斗爭,成為保護學校環境的衛士,共同營造一個美麗整潔、溫馨和諧、低碳環保的校園吧!
保護校園環境的潛移默化作用
一、校園環境文化對德育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環境的育人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江澤民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就曾經指出:“只有加強綜合管理,多管齊下,形成一種有利于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年輕一代才能茁壯成長起來”。
環境是指圍繞在一定主體周圍并對主體產生影響作用的各種客觀事物和條件,一般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并受到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德育教育環境是指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產生影響、發生作用的一切客觀因素的總和。而學校的德育教育環境是離不開學校環境文化的影響的。所以說,學校的環境文化具有決定性因素,對德育教育起到決定性作用。
我校自建校以來,已被評為廣東省首個傳統文化教育基地、黨風廉政教育基地、中小學德育基地等。現在由于我校環境優美,校園文化濃厚,受到了全市人民的矚目和全市學生的青睞,在校師生已達五千多人。在這么優美的校園環境中,在這樣濃厚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下,該校老師敬業,愛業,樂于奉獻;該校學生勤學,善思,奮于進取。這些已漸漸顯現出環境育人的重要性和實效性。
當前,中學生道德品質培養存在著引人深思的“三分離”現象,即德智分離、義利分離、知行分離。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一些壞環境的影響造成的。中學生由于生理、心理發育尚未成熟,辨別能力差,模仿性強,可塑性大,更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因此,校園環境作為學校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對中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好的校園文化有利于良好的德育教育發展
環境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營造良好德育教育環境的重要途徑。盡管環境的存在是多種多樣、紛繁復雜的,但校園文化作為置身于社會文化背景中的一種具有自身特色的亞文化,它更具有育人功能的直接作用,它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影響。現實告訴我們,每個學生日漸成熟的品德、才華、體魄以及整個世界觀的形成,無不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不同學校的中學生之所以具有明顯不同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校園文化特色不同。 因此,我們要重視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它更有利于良好的德育教育的發展。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營造陶治學生優秀情操的環境。校園環境是指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存在,它包括的校容校貌、校園布局、校內景觀綠化、各類建筑雕塑、環境衛生等,它直接表現出師生所處的文化氛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在自然環境的建設上充分體現學校的文化特色,創造出一種具有生命靈性、豐厚人文底蘊、和諧幽美高雅的環境。身處這樣的環境.不僅可以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也可以讓學生陶治情操,凈化心靈,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例如,廉江一中在尊重原有山勢布局的基礎上,認真作好校園整體規劃,設計并建造了富有時代氣息的校門、論語廣場、鐘樓、讀書綠廊、綜合樓、科學樓、圖書館、學生食堂等;同時大力抓好校園綠化美化工作,通過新辟花圃,栽種草皮、樹木,加強保潔等環節,使校園的自然環境大大改觀。由于學生們身處整潔、優美的校園環境中,觸景生情,圍美生愛,學生的環保意識,公德意識,愛校意識無形中得到加強,學生隨處亂扔亂丟垃圾的現象沒有了,學生也養成了良好的道德行為。因此我們說優美的校園環境對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營造積極進步、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環境。精神文化環境是指那些無形的、但又時時處處讓人感覺得到的精神存在,它主要包括學校的辦學理念、校風、校訓、學風、文化活動等。精神文化環境是校園文化建設中最核心的內容。好的校園精神文化環境,具有凝聚人心、激勵斗志,規范行為、弘揚正氣、協調關系、鼓勵競爭的作用,使生活在其中的師生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響、得到教育.通過不斷滲透、潛移默化等方式,德育效果非常明顯,師生基本做到了知書識禮,德才兼備。我校以論語文化為校園文化建設主題,要求全校師生每周升旗禮時誦讀《論語》、《弟子規》等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每周上一節論語課;教師代表定出了辦學理念、校風、校訓、學風;開展校園文化陣地建設;請李陽、黃耀全等演進專家進行激勵教育;搞全校性參與的校慶;舉辦孔子誕辰記念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精神文化環境建設,積極構建良好的“三風”(校風、教風、學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在全校師生形成了“識禮、勤學、善思,互勵、求實、奮進”的良好風尚。
三、如何營造良好校園環境文化
要使校園環境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就必須在校園環境文化建設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具體來說,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1、重視校園自然環境的規劃和建設,努力創造有自己特色的校園環境文化。優美的校園環境有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對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具有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應站在環境育人的高度,充分認識環境的美化和優化對學生德育教育的作用。從學校定位及特點出發,重視校園自然環境的規劃和建設,努力創造有本校特色的校園環境文化。
2、大力開展德育教育類校園文化活動。重視傳統優秀道德文化與基礎道德文明教育。要圍繞個人生活行為規范、公共場所規范、個人形象朔造等幾個方面抓實抓好,特別要狠抓校園內的公德教育,使中學生自覺維護、共同創建一個優美文明的校園。也可以結合學生普遍關注的古今重大事件,結合重要紀念日等組織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如結合孔子思
想,孟母故事,進行傳統思想文化教育;結合釣魚島和黃巖島主權事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可在文體娛樂、學術講座、社會實踐等其他校園文化活動中融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加強正面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3、注意發揮學生社團組織的積極作用。學生社團是校園環境文化活動的生力軍,是中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團體,有第一課堂和教師無法替代的優勢,能使學生實現知行的統一。實踐表明,學生會、文學社、青年志愿者組織等,在促進學生道德培養的自我教育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4、重視對校園文化載體和陣地的建設。校園文化載體和陣地既包括傳統的宣傳櫥窗、廣播、周末影視、學生刊物等,又包括新興的電腦網絡。不僅要對傳統載體進行把關和引導,使它們很好地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發揮正面宣傳和繁榮校園文化的作用,而且要特別重視對網絡文化的引導與管理。凈化網絡信息,最大限度地監控清理有損學生身心健康和違背科學精神、社會道德的內容,堅持弘揚主旋律,用文明進步的道德來滋潤學生的身心;在建立校園網的基礎上,積極運用信息網絡技術,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開展網絡道德教育研討,積極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形式。
總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校教育的根本——德育教育,我們不但不能放棄,而是應該更加重視。要想提高我們的德育教育水平,就必須充分利用環境育人資源,構建更多更好的校園環境文化,才能最終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
>>>下一頁更多精彩“保護校園環境的方案”
保護校園環境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