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調查報告3篇
茶文化調查報告3篇
中國是茶的故鄉,對于茶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帶來茶文化調查報告范文,供大家參考!
茶文化調查報告范文篇一
一、調研課題
以支教為紐帶,探究貴州鳳岡茶葉的發展現況
二、調研背景
鳳岡概述
鳳岡--中國富鋅富硒有機茶之鄉。鳳岡位于貴州東北部,周邊與思南、湄潭、務川等七縣接壤,距省會貴陽250公里,距名城遵義110公里,是遵義的東大門,326國道和即將建設的杭瑞(杭州--瑞麗)高速公路橫貫縣境。鳳岡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平均海拔720米,年均氣溫15.2℃,森林覆蓋率達53.7%,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土壤肥沃,富含鋅硒。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烤煙、辣椒、花生、茶葉等。生態農業加速發展,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新建茶園5.4萬畝,全縣茶園總面積達到14.1萬畝,產值1.25億元,全縣收購煙葉14.7萬擔,實現產值10054.63萬元。黔風、春秋、寸心草、仙人嶺、龍江等一批新老規模茶葉企業迅速發展壯大,黔風公司成功申報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茶葉發展國內國際背景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外向型出口經濟有較大影響,為了幫助國內優秀的茶企業進一步開拓銷售渠道,搭建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平臺,同時也為了充分體現國際茶文化節的“國際化”特點,研計會邀請了來自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印尼、蒙古、泰國等國家的茶葉專家,就茶葉種植、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的科技創新、培育國際品牌、共同開拓國際市場、貿易對接等相關議題進行了探討。其中,推動茶業科技創新、促進茶文化交流和茶品牌推廣,成為各方共同關注的議題。專家們一致認為,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改善環境、提高效益,是今后中國乃至國際茶產業發展的趨勢,也是各國茶產業發展致力的一個方向。
三、調研目的
通過對當地茶業生產發展狀況的調查,發現當地在茶葉發展上的可圈可點之處,加以推廣和深化,同時洞察其不足之處,提出可行性建議,并且為當地茶業以后的發展尋找商機和出路。
四、調研內容
重點調查鳳岡縣茶業發展狀況,了解當地主要經濟產業,了解當地政府對茶業發展的投入和政策,以及成效如何。
五、調研方式
此次調研以實地考察和走訪交流為主,以調查問卷和文件檢索為輔的調研方式開展調研。
(一)、實地考察和走訪交流方面
1、實地考察當地茶業生產,了解當地茶業發展狀況。
2、實地考察當地居民生活狀況,了解當地居民對當地發展形勢態度,以及對政府各項政策的態度。
3、本次走訪交流以干部為主,以村民走訪為輔的走訪方式。
(二)、調查問卷方面
通過向受調查問卷人群發放和填寫調查問卷,分析并研究調查結果,結合調研目的,分析和了解當地情況。
(三)、文件檢索方面
為了從宏觀上把握當地經濟教育狀況,本次調研將通過當地政府、教育局的幫助,對與當地經濟教育建設確實有關的文件進行檢索。
六、調研行程安排
地點:鳳岡縣
時間:7月1日—7月15日
成員分工和工作內容以及具體時間
1、成員分工
實地考察交流組:李陽、江云蛟、張明垚、張涵
調查問卷組:譚鳳剛、趙娛婷、李雅迪、裴清一
文件檢索組:黃克霞
(可根據調研的需要和個人意向和安排對人員適時進行小范圍的調整)
2、工作內容以及具體時間
實地考察交流組:
工作內容:走進當地各個經濟作物場、各個居民家,拍攝實況,分析成因,發現優勢找出不足并提出可行性建議。負責走訪當地干部,提出切合調研課題的問題,促進彼此間交流,記錄訪談內容并拍攝訪談的真實場景,及時整理分析訪談收獲。
具體時間:7月2日—7月6日 考究周邊經濟作物場
7月7日—7月11日 考究各個村干部和村民家
調查問卷組:
工作內容:深入各個鄉鎮村干部村民家中,發放填寫調查問卷,并及時整理分析,了解當地茶業發展狀況,提出可行性建議,并且調查證實可行性。
具體時間:7月2日—7月5日 發放填寫調查問卷
7月7日—7月11日 調查證實分析的狀況以及可行性意見
文件檢索組:
工作內容:通過和政府部門溝通交流,進行文件檢索,整體上了解鳳岡縣的經濟發展狀況。
七、后期聯系與宣傳
(1)、通過在東部地區發放調查問卷方式讓人們了解鳳岡富硒茶。
(2)、聯系江南地區各個茶業經銷處,調查鳳岡茶業知名度,并努力進行宣傳。
(3)、聯系商家為鳳岡地區茶業開拓銷路。
茶文化調查報告范文篇二
一、背景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于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所以我們組對“茶與茶文化研究”這個課題非常感興趣,也有信心做好這個課題。
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目的:使大家更了解中國的茶文化
意義:使我組成員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課題研究涉及的內容范圍:市民
二、問卷調查分析
茶文化知多少問卷調查
1.您的職業?( )
A.學生 40% B.商人 21% C.公司職員9% D.公務員5% E.自由職業者15% F.其他10%
3.您平時喜歡喝茶嗎?( )
A.非常喜歡 20% B.喜歡 25% C.一般 55%
4.您喜歡喝什么茶?( )
A.紅茶 15% B.綠茶 15% C.烏龍茶 10% D.普洱茶5% E.鐵觀音 20% F. 龍井 15% G.減肥茶 20%
5.您周圍哪些人群有飲茶習慣 ?( )
A.家人 55% B.朋友 20% C.同學 15% D.同事 20%
6.請問您飲茶的理由是什么?( )
A.有益健康10% B.著迷于茶文化 4% C.喜歡茶的香氣味道6%
D.沒有理由,隨便喝喝 60% E.為了待客應酬20%
7.你更注重茶的功效還是口感?( )
A.功效 50% B.口感 30% C.都注重 20%
8.你了解中國的茶歷史嗎?( )
A.了解 10% B.知道一點 42% C.完全不了解48%
三、研究結果
通過上述調查,使我們了解到喝茶不僅能靜心、靜神,而且
有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身養性之功效,這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種以茶為主題的生活禮儀,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品茶,來修煉身心。
中國的茶道有悠遠的歷史淵源,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代開創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
道。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四、組員收獲體會
洪史聰:親身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巨大作用,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難有以團隊形式進行配合的事半功倍。我們這次活動前期以團隊形式開展,每次問卷調查都分工明確,有采訪的,記錄的,拍照的。大家密切配合,使調查活動能成功的完成并趨于完善。使我們親身感受到團隊精神和魅力所在,使我們提高了自己適應團隊的能力。
劉銳兵:通過這段時間的實習,我學到一些在學校里學不到的東西。因為環境的不同,接觸的人與事不同,從中所學的東西自然就不一樣,所以要學會從實踐中學習,從學習中實踐。
謝宗倍:通過這次實踐,我們自身口才得到提高,在和茶客交談中注意語境和口氣,及時糾正不得體的地方,在調查中學會大膽的說,自信的說。
茶文化調查報告范文篇三
一、背景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于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所以我們組對“茶與茶文化研究”這個課題非常感興趣,也有信心做好這個課題。
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目的:使大家更了解中國的茶文化
意義:使我組成員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課題研究涉及的內容范圍:市民
二、問卷調查分析
茶文化知多少問卷調查
1.您的職業?( )
A.學生 40% B.商人 21% C.公司職員9% D.公務員5% E.自由職業者15% F.其他10%
3.您平時喜歡喝茶嗎?( )
A.非常喜歡 20% B.喜歡 25% C.一般 55%
4.您喜歡喝什么茶?( )
A.紅茶 15% B.綠茶 15% C.烏龍茶 10% D.普洱茶5% E.鐵觀音 20% F. 龍井 15% G.減肥茶 20%
5.您周圍哪些人群有飲茶習慣 ?( )
A.家人 55% B.朋友 20% C.同學 15% D.同事 20%
6.請問您飲茶的理由是什么?( )
A.有益健康10% B.著迷于茶文化 4% C.喜歡茶的香氣味道6%
D.沒有理由,隨便喝喝 60% E.為了待客應酬20%
7.你更注重茶的功效還是口感?( )
A.功效 50% B.口感 30% C.都注重 20%
8.你了解中國的茶歷史嗎?( )
A.了解 10% B.知道一點 42% C.完全不了解48%
三、研究結果
通過上述調查,使我們了解到喝茶不僅能靜心、靜神,而且
有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身養性之功效,這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種以茶為主題的生活禮儀,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品茶,來修煉身心。
中國的茶道有悠遠的歷史淵源,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代開創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
道。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四、組員收獲體會
洪史聰:親身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巨大作用,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難有以團隊形式進行配合的事半功倍。我們這次活動前期以團隊形式開展,每次問卷調查都分工明確,有采訪的,記錄的,拍照的。大家密切配合,使調查活動能成功的完成并趨于完善。使我們親身感受到團隊精神和魅力所在,使我們提高了自己適應團隊的能力。
劉銳兵:通過這段時間的實習,我學到一些在學校里學不到的東西。因為環境的不同,接觸的人與事不同,從中所學的東西自然就不一樣,所以要學會從實踐中學習,從學習中實踐。
謝宗倍:通過這次實踐,我們自身口才得到提高,在和茶客交談中注意語境和口氣,及時糾正不得體的地方,在調查中學會大膽的說,自信的說。
看了茶文化調查報告還看:
1.茶文化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