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社區矯正法立法進展怎么樣
我國的刑法很早的就已經是確立了社區矯正法律制度,因此立法的進展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社區矯正法立法的進展,希望大家喜歡!
社區矯正法立法的進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確立了國社區矯正法律制度,目前我國對社區矯正的立法還正在進行中,目前我國已經有《社區矯正實施辦法》,該辦法已經實施三年,很多經驗教訓正在實踐中檢驗總結,人大立法工作正在逐步推進。
1、2015年3月9日下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闞珂表示,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在推進社會領域立法上,將制定《社區矯正法》。
2、2015年8月3日,人大網公布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延伸閱讀附全文鏈接),社區矯正法已經列入立法計劃。
3、在立法規劃中社區矯正法屬于需要抓緊工作、條件成熟時提請審議的法律草案的類型,因此,社區矯正法出臺時間很難確定,最早也只能在2017年的下半年。
社區矯正法的適用范圍
從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對象來看,實際上包括3類服刑人員。
第一類是罪行比較輕微的罪犯,包括被判處管制、緩刑的服刑人員;
第二類是罪行雖然比較嚴重,但是經過改造證明確有悔改,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服刑人員,例如,被假釋的服刑人員;
第三類是有特殊情況,暫予監外執行的服刑人員。
對于前兩類服刑人員實行社區矯正,就體現了對犯罪分子的區別對待。對于第三類服刑人員實行社區矯正,體現了刑罰執行中的人道主義精神。由于社區矯正的對象,是罪行較輕或者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罪犯,而不是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并且仍然對社會有危險的犯罪分子。因此,公眾在心理上對社區矯正應當是能夠理解的。
社區矯正的適用范圍大致包括:
1、被判處管制的;
2、被宣告緩刑的;
3、被暫予監外執行的,具體包括:
(1)有嚴重疾病需要保外就醫的;
(2)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
(3)生活不能自理,適用暫予監外執行不致危害社會的。
4、被裁定假釋的;
5、被剝奪政治權利,并在社會上服刑的。
在符合上述條件的情況下,對于罪行輕微、主觀惡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殘犯、以及罪行較輕的初犯、過失犯等,應作為重點對象,適用上述非監禁措施,實施社區矯正。
社區矯正法的概述
一、什么是社區矯正
社區矯正是與監禁矯正相對的行刑方式,是指將符合法定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內,由司法行政機關(司法局)及其派出機構(司法所)在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并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社區矯正工作是積極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對罪行較輕、主觀惡性較小、社會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經過監管改造、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罪犯在社區中進行有針對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
二、社區矯正的適用對象
接受社區矯正的罪犯,稱為社區服刑人員,包括: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裁定假釋、決定暫予監外執行。
三、社區矯正的雙重價值
社區矯正作為一種全新的刑罰執行方式,蘊涵著刑罰的懲罰性和恢復性雙重價值。首先,社區矯正是與監禁矯正相對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方式,是一種刑事制裁措施,而刑罰的制裁性決定了社區矯正措施的懲罰性。同時,懲罰社區矯正對象也是國家實現社會正義、維護社會公正的客觀要求。現代刑事法出于保護社會和改造罪犯的雙重目的,即使是在懲罰罪犯的過程中,也必須同時將如何促使罪犯重新回歸社會列為目標之一。
四、社區矯正的確立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明確規定了對判處管制、緩刑以及假釋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標志著我國社區矯正法律制度的確立,為改革完善我國刑罰執行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礎。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