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引論讀書筆記(2)
美學引論讀書筆記
在《緒論》中關于“美學的歷史和現狀”、“美學對象的歷史回顧及現實觀點”和“美學理論框架的幾種模式”這三個命題都是與美學史相關,對這些理論知識點的梳理將在做美學史相關專題的時候再進行梳理,這里并不做過多整理。這里只需記住在美學領域的研究中凡是沒有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所進行的研究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偏差甚至背離。但在前三節中仍然有以下五個知識點需要記憶:一是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建立是在西方實現的而不是在東方,“是由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美學家鮑姆嘉通創立的”[1頁]察看以前的頁數標記都屬于序言部分,所以又有了第一頁的標記這雖然屬于美學史的知識但是作為一個標志性的知識點放在這里也是需要記憶的。二是美學的學科建設發展到馬克思主義歷史階段時發生了偉大的歷史性變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美學變革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基礎,馬克思為美學的建設提供了歷史唯物主義實踐觀和人化自然說。三是“審美關系就是審美活動關系……美學應以審美關系與審美活動的整合統一為研究對象,也就是以審美現象為研究對象”[24頁]。審美現象有以下四個運動環節組成:“⑴審美活動(自由觀照與創構意象的心理和行為活動,包括經驗的審美對象和對象的審美經驗)⑵審美主體(具有審美素質并在審美活動著的主體)⑶審美客體(具有審美性質的客體)⑷審美關系(審美活動建構起的主體與對象的形式情感關系)”。[25頁]這四個動態環節的辯證關系可以參考講重要的問題以黑體字的形式呈現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在審美活動中才能構成審美關系,審美活動是核心決定著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和二者的審美關系,“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又是審美活動的條件”[25頁],在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彼此相互制約而又相互肯定,最終審美活動以審美關系的形式呈現出來,這四這體現的是一種動態的關系,這關系是在運動中進行的。四是美學理論體系構架的動態過程即:美學研究的起點是對審美經驗(或活動)的研究,美學研究的中間過程是同時向客體和主體兩個方向延伸,外向客體方向的延伸,論及審美對象、審美屬性、審美存在和美本體;內向主體方向延伸,論及審美經驗、審美機制、審美個性、審美欣賞、審美批評、審美創造、審美形態,并且“擴及審美文化,追溯審美起源”,美學研究的最后歸宿是落實到對個體的審美教育上,“鍛煉和培養個體自由創造形式的能力,陶冶和塑造個體自由超越的態度(境界),從而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個體走向一種審美的人生”[25頁]。其實除了對個體審美人生的塑建之外,美學的研究還應當落實到社會文明的建設中,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社會走向和諧、有序,推動歷史文明的進程(需要展開)。五是闡明了美學學科的四方面性質即美學具有哲學和科學的雙重性質美學屬于哲學領域的“感性學”研究范疇,所以美學的哲學性不言自明,美學的科學性是指如審美心理學、審美文化學、審美教育學等交叉審美學科的研究,這固然又帶有了科學研究的性質;美學學科的綜合性是指“以哲學為基礎容納了多學科知識,綜合而成一門獨立的學科”[30],這里的綜合又不是將各學科的知識進行簡單的拼湊組合,“而是利用多學科的知識進行新的系統綜合”[30]。美學學科的思辨性是指“美學是具有哲學性質的學科”,針對大多數形而上的問題進行思考的過程中存在思辨性。美學學科的實證性是指美學是“具有科學性質的學科,必然要對大量的審美現象、審美事實……給以經驗實證,……經驗實證是美學走向科學的標志”,當代美學不能離開科學性,否則就成為純粹的思辨,所以要將經驗實證和理性思辨相結合。
在楊恩寰先生對于美學任務和方法的論述中,對于美學的三項任務只需使用十二個字表達即可,即:描述(審美)現象、揭示(審美)規律、指導(審美)實踐。但是我還認為在第二項任務和第三項任務中間應該在加上闡釋(審美)功效的任務,對于審美功用的闡釋其實就是對審美活動的功能和效應的闡釋,這是一種范導性審美價值理論,審美活動除了具有完善個體心性建構的功能和效應之外,還具有對人類群體進行審美范導的作用,這可以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社會制度的有序,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和諧發展。楊恩寰先生對于美學的理論研究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法,既是堅持一種“一元、兩統一、多樣綜合”的方法,具體表述為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為指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綜合運用各種研究方法,把宏觀研究(哲學的、歷史學的、社會學的)和微觀探究(心理學的)有機結合起來,針對具體的研究方向,選擇運用最佳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