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宏觀之窗讀書筆記(2)
推開宏觀之窗讀書筆記篇二
第一次讀韓秀云老師的著作是《看不懂的中國經濟》一書,那是正是樓市、股市大熱之時,很想了解中國的經濟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就拜讀了。一讀起來,就愛不釋手,感覺是有史以來最值得一讀、收獲最大、最具吸引力、也具易讀懂的一次讀書經歷,就象一頭餓慌了的老牛突然發現了一片綠草地,一頭扎進去就不想再出來,讀后確實感覺對當時的樓市、股市、人民幣升值等等現象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迫不及待的重新購置了幾本贈送好友一閱。《推開宏觀之窗》是我較早前就已經收集在當當網我的收藏之中的,之時一直還沒來得及購買拜讀。這次上EMBA管理經濟學課程,老師向我們推薦了《推開宏觀之窗》,并給同學們每人一本,終于打破了我的惰性,拜讀起來,通常是在我晚餐后為了助消化在家里邊走邊讀和睡覺前讀:
妙語摘錄:
1、在經濟變冷的時候,政府刺激經濟有三個辦法:一是鼓勵消費,二是擴大投資,三是增加出口;
2、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三個手段: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對外經濟政策;
3、1776年,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闡述了那只“看不見的手”(市場)的理論,主張國家不要干預經濟。但是,當西方國家經歷了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另一個經濟學家凱恩斯說,那只“看不見的手”解決不了經濟危機,主張叫“看得見的手”,就是讓國家干預經濟生活;1936年,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宏觀經濟學就從這里產生;
4、什么是“看不見的手”?“看不見的手”指的就是個人利益驅動,就是市場機制,即價格機制;
5、斯密在書中提出這樣一個理論,叫做“看不見的手”。他說經濟中有一只“看不見的手”,每個人在做事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想到是為了促進社會利益,他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實現自己的利益,都是從個人的利益出發去做事的。但是當他真正這樣做的時候,就像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指引著他,其結果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的效果要好得多得多;
6、從亞當.斯密開始,人類才有了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學,所以他被稱為經濟學鼻祖。他主張國家不要干預經濟,而是讓經濟自由發展,讓價格機制自發地起作用。每個人都會自動按照價格機制并根據自己的利益去做事,這樣經濟自然就會發展了;
7、1936年英國大經濟學家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這本書是經濟學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提出了“看得見的手”理論。所謂“看得見的手”,就是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國家用經濟學理論指導干預經濟生活的歷史是從凱恩斯開始的,由此經濟學理論從微觀走向了宏觀,從個量分析走向總量分析,所以宏觀經濟學是從凱恩斯開始的;
8、什么是GDP?GDP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它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常住單位再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年內究竟創造了多少新的物質財富;
9、GDP=總消費+總投資+凈出口;政府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刺激總消費、加大總投資和鼓勵出口;
10、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二產業是制造業,第三產業是服務業;
11、看清經濟增長的路徑,看清經濟發展的方向,我們就會看到,中國未來還有2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的空間;
12、市場失靈表現在經濟中的外在性、社會需要的大量公共物品缺失,收入分配不公三個方面;這些問題市場解決不了,怎么辦?由政府出面解決;
13、什么叫外在性?當人們做了一件事的時候,對導致的后果不負任何責任,即做了壞事不用受懲罰、做了好事也得不到補償的時候,這時經濟中就出現了“外在性”。比如破壞環境的行為、河湖的嚴重污染等;
14、大家繳稅給政府,政府在我們的經濟生活中究竟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它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第一,政府要負責穩定經濟。第二,提供足夠的公共服務。第三,創造公平競爭的條件。第四,進行收入再分配;
15、政府的財政收入來源于四塊:一是稅收,二是債務收入,三是政府投資企業的收入,四是其他收入,比如出讓土地資源、雜費等。政府的財政支出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經常性支出,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維持國家機器運行的需要;二是支持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事業的發展;三是建立和維持社會保障體系的運行。另一部分是建設性支出,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投資關系全局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二是投資大中型企業的建設;
16、政府財政支出的原則一般說來有兩種:一是效用原則,就是使社會效應達到最大化;二是效率原則,就是使投入產出的利潤收益達到最大化;
17、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的財稅制度進行了三步改革:第一步利改稅,即所有國有企業上交的利潤改成稅收;第二步撥改貸,即以前給國有企業的撥款都改成銀行貸款;第三步統改包,即過去的統收統支改成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政之間的包干制;還差一步沒改,就是“費改稅”,即把所有該收的費都改變為稅;
18、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應當遵循既不傷害富裕地區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又不保護落后地區的惰性的適度原則;
19、國際上衡量財政赤字有兩條警戒線標準:第一條警戒線是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過3%,一旦超過,就會出現財政風險;第二條警戒線是政府的財政赤字不能超過財政總支出的15%;
20、財政的核心問題有4個:一個是稅收,一個是債務,一個是收入,一個是支出,這些都是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財政政策;
21、我們日常用的鈔票確實是印鈔廠印出來的,但是作為全社會的貨幣供給,卻是銀行通過信用活動創造出來的;銀行是信用的產物,如果失去了信用,銀行將不復存在;
22、貨幣有四大職能:第一個職能是作為交換的媒介;第二個職能是作為價值貯藏的手段;第三個職能是作為計量單位,也叫價值尺度;第四個職能是作為延期支付的手段。什么叫貨幣?就是同時具有這四種職能的物品,缺一種都不叫貨幣;
23、信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它已經成為經濟運行的基石,而且信用的重要性尤其體現在金融領域;
24、瑞士是永久中立國;
25、中央銀行在經濟生活中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要保護儲戶的利益;第二,要保持一條融資的渠道;
26、中央銀行有三個最重要的職能:第一,它是發鈔的銀行;第二,它是銀行的銀行;第三,它是政府的銀行;
27、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有三個:法定準備金率、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
28、商業銀行從中央銀行借款的利率叫做貼現率。貼現率是中央銀行唯一可以直接規定的利率;
29、用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才是一國的實際利率;
30、這個世界最大的風險是不對風險加以控制;
31、什么叫市盈率?它是股票價格和每股收益之比,它反映的是投資者為這只股票所能獲得的利潤愿意支付的股票價格;一只股票的市盈率低,表明該股票未來收益高,一只股票的市盈率高,說明該只股票的風險加大;
32、當你發現股價只漲不跌,所有投資者都賺錢并且賺錢很容易的時候,說明股市過熱了,已經有泡沫了,這是切忌貪婪。千萬不要接到股市泡沫的最后一棒,這是你要學會抽身而逃;
33、凡是在資本市場里運作的資金都叫做虛擬資本;
34、作為一個普通投資者、一位企業家、一名政府官員,當你看到股價、樓價、物價都在瘋狂上漲,而且長時間居高不下,這是金融風險就離我們不遠了,你要學會規避風險;
35、影響一國匯率根本走向的是一國的綜合實力和經濟增長速度;
36、匯率是兩種貨幣交換的價格;
37、政府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思路,是要讓這個國家的總供給和總需求達到平衡。因此,我們看到,政府不是在增加供給,就是在刺激消費。政府調控經濟有三大政策工具:一是財政政策,二是貨幣政策,三是對外經濟政策;
38、經濟太熱時,表現為總需求大于總供給,價格上升,商品供不應求,導致通貨膨脹率不斷攀升,利率也在不斷提高。這表明一國經濟出現了過熱的現象;
39、經濟過熱,政府怎樣剎車呢?在財政政策上,政府減少支出,增加稅收;在貨幣政策上,提高利率,減少貨幣供給量,讓過熱的經濟慢慢冷卻下來;
40、當一國經濟表現為總供給大于總需求時,價格下降,商品供過于求,通貨緊縮,利率下降,失業率上升,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就意味著經濟過冷了;
41、經濟過冷,政府怎樣踩油門呢?在財政政策上,政府減稅或增加政府支出;在貨幣政策上,政府降低利率,增加貨幣供給量,把過冷的經濟從谷底拉上來;
42、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被過度透支以后,人們對經濟的信心便會一直下降。政府先是用貨幣政策,用得差不多時,再用財政政策,用得差不多了,就在對外經濟貿易政策上下功夫,在匯率上動腦筋。當這些招數都用得差不多了,就像今天的日本一樣,會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政府要選擇采取通貨膨脹的方式來治理經濟,就是認為地讓日元貶值,讓日本人手中的貨幣越來越不值錢,以強制人們花錢,走到這一步,政府很無奈,經濟也很危險了。
43、我國宏觀經濟中的難題:一是農民問題;二是失業問題,三是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問題,四是金融體系的風險問題,五是人民幣升值問題和國內物價同步上漲問題,六是環境保護問題;
44、中國政府從2006年開始,給9億農民免了300億元的農業稅,也就是種地不再繳稅了,一個沿襲了2600年的制度,被這屆政府免掉了,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大舉措;
45、“世界上沒有免費得午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機會成本的;
46、先把自我轉型做好,才能適應社會的轉型;
47、美國英特爾公司總裁格羅夫這樣說:“我每天都戰戰兢兢地活著。”,美國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在1789年就職典禮上也這樣說:“我是如此戰戰兢兢地面對總統這個職位。”;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都能這樣審慎嗎?我們每一天是否都想到自己的不足,想到自己的缺點。想到自己的陳腐,想到自己需要不斷更新、不斷學習?如果你真能這樣做,你怎么會沒有新的工作?你怎么會沒有投資的機會?你怎么會沒有理財的意識?你怎么會找不到自己的起點呢?
48、對于一個國家來講,最稀缺的是人才;對于一個人來講,最稀缺的是時間。現代社會的觀念應該是“我們的時間比金錢更值錢”。那么,當今國與國之間是實力的競爭,人與人之間又表現為能力的競爭,我們每一個人就看誰能跟時間賽跑,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更大的成就來;
讀后感:
本書相當的好,與《看不懂的中國經濟》一樣的好,即簡單易懂,又翔實貼切,對于初學者是一本很好的入門之書,拜讀完能夠讓讀者對宏觀經濟框架有一個完整和深刻的了解,正如韓老師在書中所講:要學會搭宏觀大勢的順風車。如何判斷大勢就變得有路可循了,對于一些宏觀術語也能夠理解。我覺得,作為一個21世紀的現代人,應該要理解要掌握基本的宏觀經濟知識,更何況中國未來還有20年甚至更長的經濟增長預期,這可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生逢其時”,我們要及時轉型,未來不缺的是機會,缺的是自我的能力和知識,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戰戰兢兢地每天提升充實自己。
推開宏觀之窗讀書筆記篇三
這本書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宏觀經濟所顯現出的魅力深深的吸引著我,GDP、通貨膨脹、匯率等熟悉而又陌生的詞匯在書中一一得到解答,同時用真實的示例告訴了我宏觀經濟對于我們所存在的這個社會和個人的影響,讓我學會了如何將宏觀經濟的思維,巧妙地應用到個人的投資和消費決策。
2007年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GDP增幅11.4%;股市從年初的2000點一路爬升至6000點;人民幣的持續升值等等,在高速增長的背后帶來的負面效應也顯而易見:最新的CPI數據已經達到7.1%,通脹預期已形成;貨幣流動性增強進一步推動樓市節節攀升……當然,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止這些負面效應的擴大:連續3次的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反壟斷法的出臺等等,這一現象的背后隱藏著什么?就是經濟過熱!一方面,原材料價格成倍上漲,由于其產品附加值低、生產流程結構單一,受人工等周邊成本推動價格上揚,屬于成本推動型;另一方面,零售產品(汽車、電子、服裝等)價格走低,也就是過剩的產能開始顯現出來了,并且開始發揮作用。造成產能擴大的原因就是經濟過熱,過度投資。因為經濟過熱真正的后果是過熱當中形成過度的投資所產生的過剩生產能力,最后會導致通貨緊縮,利潤下降,會造成經濟蕭條、企業倒閉。所以我認為,投資還是應該多投點基礎設施,這樣可以減少一點生產能力。而且這個問題一定要從宏觀角度看才能看清,如果僅從微觀角度看,我們的企業總會感覺需求怎么少了?其實需求沒少,你感覺需求少,是因為競爭對手比以前更多。
推開宏觀之窗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4.讀書筆記怎么寫
5.讀書筆記推薦3篇
推開宏觀之窗讀書筆記(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