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QWERTY全鍵盤及發展歷史
詳解QWERTY全鍵盤及發展歷史
QWERTY是各國使用的基于拉丁字母的標準的打字機和計算機鍵盤布局,又稱柯蒂鍵盤。“QWERTY”是該鍵盤布局字母區第一行的前六個字母。鍵的安排順序由克里斯多福·蕭爾斯(Christopher Sholes)設計。[1]使用QWERTY排列的打字機在1874年投入批量生產。從此成為應用最廣泛的人機接口,大部分的計算機都是使用QWERTY鍵盤。如今絕大多數智能手機均配備了虛擬QWERTY鍵盤。也有大量的個人數碼助理(PDA)及非智能手機配備了實體的QWERTY鍵盤,如TREO650、TREO600、黑莓(Black Berry)及諾基亞E系列手機。而用于以上設備的QWERTY鍵盤亦被稱為全鍵盤。
1、鍵盤簡介
QWERTY鍵盤QWERTY鍵盤安排次序的原則,是減少打字機在打字時連動桿之間的擠壓及故障發生率的狀況,因而要把常用字母隔開(不過像"E""R"就在一起)。其他種類的鍵盤,如1932年奧古斯特·德沃夏克(August Dvorak)發明的德沃夏克鍵盤,為希望在已經不需要避免連動桿的擠壓后,重新排列鍵位以提高打字速度,因此把元音及5個最常用的輔音安排在中間一行,以便交換左右手打字的頻率,同時也有設計左手或右手為重的鍵位。但是因故無法量產,以至于德沃夏克鍵盤鍵盤的普及程度不如QWERTY鍵盤。
2、發明歷史
發明原因
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
鍵盤非常悠久,早在1714年,就開始相繼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國家的人發明了各種形式的打字機,最早的鍵盤就是那個時候用在那些技術還不成熟的打字機上的。直到1868年,“打字機之父”——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獲打字機模型專利并取得經營權經營,又于幾年后設計出現代打字機的實用形式和首次規范了鍵盤,即“QWERTY”鍵盤。[2]
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而打字機是全機械結構的打字工具,因此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于是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鍵速度以避免卡鍵。肖爾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臺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
發明趣聞
肖爾斯造出打字機后,發現打字員擊鍵時老是出故障。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肖爾斯跑去請他的妹夫——一名數學家兼學校教師幫忙。他妹夫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在鍵盤上把那些常用的連在一起的字母分開,這樣擊鍵的速度就會稍稍減慢,也就減少了故障的發生。
肖爾斯很樂意地采納了他妹夫的建議,將字母按一種奇怪的QWERTY順序排列。為了避免發生故障而不得不將字母雜亂無章地進行排列,告訴公眾這一事實或許會讓紹爾斯覺得尷尬。于是,他巧妙地耍了一個花招,說這樣排列是最科學的,可以加快人們的打字速度。
后續改進
1888年全美舉行打字公開比賽,法院速記員馬加林按照明確的指法分工展示了他的盲打技術,錯誤只有萬分之三,使在場人驚訝不已,據記載馬加林的獎金是0元, 從這以后很多人效仿這種盲打,在美國也開始有了專門培養打字員的學校。
MALT鍵盤
由于盲打技術的出現,使得擊鍵速度足以滿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然而在60年后(1934年),華盛頓一個叫德沃拉克(Dvorak)的人為使左右手能交替擊打更多的單詞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排列方法,這個鍵盤可縮短訓練周期1/2時間,平均速度提高35%。DVORAK鍵盤布局原則是:1、盡量左右手交替擊打,避免單手連擊;2、越排擊鍵平均移動距離最小;3、排在導鍵位置應是最常用的字母。
比DVORAK鍵盤更加合理、高效的是理連·莫爾特(Lillian Malt)發明的MALT鍵盤。它改變了原本交錯的字鍵行列,并使拇指得到更多使用、使“后退鍵”(Backspace)及其他原本遠離鍵盤中心的鍵更容易觸到。但MALT鍵盤需要特別的硬件才能安裝到電腦上,所以也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到了20世紀中期,鍵盤又多了一個用武之地——作為電腦的基本輸入設備。另一方面,“QWERTY”鍵盤仍然是使用的最多的鍵盤布局方式,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劣勢產品戰勝優勢產品”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