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X機箱架構的發展
ATX機箱架構的發展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在為CPU、顯卡、硬盤等影響性能的配件高談闊論時,總不能忽略了為這些配件發揮自身能力的幕后功臣,那就是機箱。下面來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ATX機箱架構的發展
在這個追求個性體驗的時代,機箱的設計可謂天馬行空、百花齊放。但無論設計怎么變化,內在的布局總是按照一個標準來進行,這樣才能保持一種通性。
這種標準,就是ATX。早在1995年,Intel就發布了ATX標準,那就是我們常見的中塔式機箱結構。從此開啟了從橫置機箱上墊顯示器到ATX標準下的立式機箱的時代。
二十多年過去了,ATX標準也隨著電腦硬件的演進而不斷微調、變化。如果您對這段ATX架構的區別不熟悉,那么,今天這篇文章會是您豐富的知識大餐。
ATX:二十年的常青樹
ATX,是Adv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的縮寫,直譯為先進技術擴展。ATX規范是1995年Intel公司制定的主板及電源結構標準,所以在ATX規范下設計的機箱是ATX機箱。
傳統ATX機箱
ATX標準是擴展型AT結構,用于規范臺式電腦內部配件的布局,避免不同廠商設計成天花亂墜的布局。從而,即使是不同品牌的主板、顯卡、散熱器、硬盤等等,都會將自身的尺寸限定在一個范圍之內,從而兼容所有的機箱。目前,ATX已經成為了機箱的默認規格。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IT時代,一個標準能夠維持二十一年的生命,并且依葆青春,實屬罕見。可見,ATX儼然成為了一種定律。
常見的ATX機箱裝機展示
ATX機箱的布局,相信DIY玩家都耳熟能詳了。CPU位于主板上方,顯卡位于下方,硬盤前置,電源后置。經過多年的發展,電源的位置從上置變更成下置的設計,避免因電源過重而導致機箱變形。并且加入了背部走線功能,提供更加整潔的內部空間。
不同的ATX主板
ATX主板的尺寸為305×244毫米,衍生的主板規格還包括MicroATX(244×244毫米),Flex ATX(229×191毫米),NLX,WTX及Mini ATX等。
ATX機箱容易出現空間利用不充足的情況
先馬 維京戰士是傳統的ATX架構的代表。此類架構機箱優點在于它們采用電源下置的設計,使電源與機箱內的散熱風道互不干擾。但缺點在于即使箱體較大,而由于光驅籠、硬盤籠的存在,實際上機箱的內部空間并沒有得到很完善的利用,同時對機箱的風道造成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