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病毒的入侵方式有哪些
計算機病毒的入侵方式有哪些
由于病毒由很多無聯系的個人或組織分別編寫的,其采用的技術亦不盡相同,因此入侵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計算機病毒的入侵方式有哪些,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計算機病毒的入侵方式有哪些
工具/原料
電腦基礎知識
方法/步驟
1、源代碼嵌入攻擊
病毒在源程序編譯之前插入病毒代碼,最后隨源程序一起被編譯成可執行文件,因此剛生成的文件就是帶毒文件。這類文件并不多,因為這類文件的開發者不可能輕易得到那些軟件開發公司編譯前的源程序,況且這種入侵方式的難度較大,病毒制造者需要具備非常專業的編譯水平。
2、代碼取代攻擊
這類病毒主要用自身的病毒代碼取代宿主程序的整個或部分模塊,這類病毒在早期的DOS時代非常普遍,清除起來也比較困難。
3、外殼寄生入侵
這類病毒通常將病毒代碼富家在正常程序代碼的頭部或尾部,即相當于給程序添加了一個外殼。在被感染的程序執行時,病毒代碼先被執行,然后才將正常程序調入內存。有很多病毒采用此類入侵方式。
4、系統修改入侵
這類病毒主要用自身程序覆蓋或修改系統中的某些文件來達到調用或替代操作系統中部分功能的目的。由于是直接感染系統,因此危害較大,這是病毒目前的主流入侵方式。
電腦病毒發生的過程
在系統運行時, 病毒通過病毒載體即系統的外存儲器進入系統的內存儲器, 常駐內存。該病毒在系統內存中監視系統的運行, 當它發現有攻擊的目標存在并滿足條件時, 便從內存中將自身存入被攻擊的目標, 從而將病毒進行傳播。而病毒利用系統INT 13H讀寫磁盤的中斷又將其寫入系統的外存儲器軟盤或硬盤中, 再感染其他系統。
可執行文件感染病毒后又怎樣感染新的可執行文件?
可執行文件.COM或.EXE感染上了病毒, 例如黑色星期五病毒, 它駐入內存的條件是在執行被傳染的文件時進入內存的。一旦進入內存, 便開始監視系統的運行。當它發現被傳染的目標時, 進行如下操作:
(1)首先對運行的可執行文件特定地址的標識位信息進行判斷是否已感染了病毒;
(2)當條件滿足, 利用INT 13H將病毒鏈接到可執行文件的首部或尾部或中間, 并存大磁盤中;
(3)完成傳染后, 繼續監視系統的運行, 試圖尋找新的攻擊目標。
操作系統型病毒是怎樣進行傳染的?
正常的PC DOS啟動過程是:
(1)加電開機后進入系統的檢測程序并執行該程序對系統的基本設備進行檢測;
(2)檢測正常后從系統盤0面0道1扇區即邏輯0扇區讀入Boot引導程序到內存的0000: 7C00處;
(3)轉入Boot執行;
(4)Boot判斷是否為系統盤, 如果不是系統盤則提示;
non-system disk or disk error
Replace and strike any key when ready
否則, 讀入IBM BIO-COM和IBM DOS-COM兩個隱含文件;
(5)執行IBM BIOCOM和IBM DOS-COM兩個隱含文件, 將COMMAND-COM裝入內存;
(6)系統正常運行, DOS啟動成功。
如果系統盤已感染了病毒, PC DOS的啟動將是另一番景象, 其過程為:
(1)將Boot區中病毒代碼首先讀入內存的0000: 7C00處;
(2)病毒將自身全部代碼讀入內存的某一安全地區、常駐內存, 監視系統的運行;
(3)修改INT 13H中斷服務處理程序的入口地址, 使之指向病毒控制模塊并執行之。因為任何一種病毒要感染軟盤或者硬盤, 都離不開對磁盤的讀寫操作, 修改INT 13H中斷服務程序的入口地址是一項少不了的操作;
(4)病毒程序全部被讀入內存后才讀入正常的Boot內容到內存的0000: 7C00處, 進行正常的啟動過程;
(5)病毒程序伺機等待隨時準備感染新的系統盤或非系統盤。
如果發現有可攻擊的對象, 病毒要進行下列的工作:
(1)將目標盤的引導扇區讀入內存, 對該盤進行判別是否傳染了病毒;
(2)當滿足傳染條件時, 則將病毒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寫入Boot區, 把正常的磁盤的引導區程序寫入磁盤特寫位置;
(3)返回正常的INT 13H中斷服務處理程序, 完成了對目標盤的傳染。
操作系統型病毒對非系統盤感染病毒后最簡單的處理方法是什么?
因為操作系統型病毒只有在系統引導時才進入內存, 開始活動, 對非系統盤感染病毒后, 不從它上面引導系統, 則病毒不會進入內存。這時對已感染的非系統盤消毒最簡單的方法是將盤上有用的文件拷貝出來, 然后將帶毒盤重新格式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