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病毒破壞性有哪些
計算機病毒破壞性是非常大的,有些是人類無法阻止的, 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你做出詳細的計算機病毒破壞性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計算機病毒破壞性介紹一:
Jerry:占用結構系統資源 讓系統變慢 惡意破壞系統文件 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 這些是簡單的病毒 厲害的病毒可以損害硬件,主要是通過惡意程序 造成系統非正常運行 是硬件負荷增加 木馬則是記錄私密信息 不構成其他威脅
計算機病毒破壞性介紹二:
一般情況下,輕的會經常彈出一些網頁,拖慢網速;稍重的則會修改你的注冊表,使文件無法正常使用;更嚴重的甚至會造成你的硬盤格式化,機器癱瘓。入侵電腦,伺機盜取賬號密碼的惡意程序。通常病毒木馬會自動運行,在你的上網過程中,如果登錄網銀、聊天賬號等,你的個人安全信息都會被竊取,從而導致用戶賬號被盜用、財產遭受損失。
計算機病毒破壞性介紹三:
病毒是可以破壞硬件的,CIH就是經典的例子。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陰險的病毒之一。 它發作時不僅破壞硬盤的引導區和分區表,而且破壞計算機系統flashBIOS芯片中的系統程序,導致主板損壞。CIH病毒是發現的首例直接破壞計算機系統硬件的病毒。不過現在已經沒有這種問題了。但是現在一般的病毒可以通過無限制的復制自己占用系統資源,占用大量的內存和CPU資源,導致系統運行緩慢,從而加劇硬盤的讀取頻率,在一定程度上是會加快硬盤壽命的縮短 。
相關閱讀:
計算機病毒主要特點
繁殖性
計算機病毒可以像生物病毒一樣進行繁殖,當正常程序運行的時候,它也進行運行自身復制,是否具有繁殖、感染的特征是判斷某段程序為計算機病毒的首要條件。
傳染性
計算機病毒不但本身具有破壞性,更有害的是具有傳染性,一旦病毒被復制或產生變種,其速度之快令人難以預防。傳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在生物界,病毒通過傳染從一個生物體擴散到另一個生物體。在適當的條件下,它可得到大量繁殖,并使被感染的生物體表現出病癥甚至死亡。同樣,計算機病毒也會通過各種渠道從已被感染的計算機擴散到未被感染的計算機,在某些情況下造成被感染的計算機工作失常甚至癱
瘓。與生物病毒不同的是,計算機病毒是一段人為編制的計算機程序代碼,這段程序代碼一旦進入計算機并得以執行,它就會搜尋其他符合其傳染條件的程序或存儲介質,確定目標后再將自身代碼插入其中,達到自我繁殖的目的。只要一臺計算機染毒,如不及時處理,那么病毒會在這臺電腦上迅速擴散,計算機病毒可通過各種可能的渠道,如軟盤、硬盤、移動硬盤、計算機網絡去傳染其他的計算機。當您在一臺機器上發現了病毒時,往往曾在這臺計算機上用過的軟盤已感染上了病毒,而與這臺機器相聯網的其他計算機也許也被該病毒染上了。是否具有傳染性是判別一個程序是否為計算機病毒的最重要條件。
潛伏性
有些病毒像定時炸彈一樣,讓它什么時間發作是預先設計好的。比如黑色星期五病毒,不到預定時間一點都覺察不出來,等到條件具備的時候一下子就爆炸開來,對系統進行破壞。一個編制精巧的計算機病毒程序,進入系統之后一般不會馬上發作,因此病毒可以靜靜地躲在磁盤或磁帶里呆上幾天,甚至幾年,一旦時機成熟,得到運行機會,就又要四處繁殖、擴散,繼續危害。潛伏性的第二種表現是指,計算機病毒的內部往往有一種觸發機制,不滿足觸發條件時,計算機病毒除了傳染外不做什么破壞。觸發條件一旦得到滿足,有的在屏幕上顯示信息、圖形或特殊標識,有的則執行破壞系統的操作,如格式化磁盤、刪除磁盤文件、對數據文件做加密、封鎖鍵盤以及使系統死鎖等。
隱蔽性
計算機病毒具有很強的隱蔽性,有的可以通過病毒軟件檢查出來,有的根本就查不出來,有的時隱時現、變化無常,這類病毒處理起來通常很困難。
破壞性
計算機中毒后,可能會導致正常的程序無法運行,把計算機內的文件刪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通常表現為:增、刪、改、移。
可觸發性
病毒因某個事件或數值的出現,誘使病毒實施感染或進行攻擊的特性稱為可觸發性。為了隱蔽自己,病毒必須潛伏,少做動作。如果完全不動,一直潛伏的話,病毒既不能感染也不能進行破壞,便失去了殺傷力。病毒既要隱蔽又要維持殺傷力,它必須具有可觸發性。病毒的觸發機制就是用來控制感染和破壞動作的頻率的。病毒具有預定的觸發條件,這些條件可能是時間、日期、文件類型或某些特定數據等。病毒運行時,觸發機制檢查預定條件是否滿足,如果滿足,啟動感染或破壞動作,使病毒進行感染或攻擊;如果不滿足,使病毒繼續潛伏。
看了“計算機病毒破壞性有哪些”文章的還看了:
6.電腦病毒的破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