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運作的規律和邏輯
思維能力的激發與培養,是實施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思維運作的規律和邏輯,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什么是思維運作的規律和邏輯
思維導圖是表達發射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思維導圖因此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
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我們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類大腦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種進入大腦的資料,不論是感覺、記憶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數字、符碼、食物、香氣、線條、顏色、意象、節奏、音符等,都可以成為一個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每一個關節點代表與中心主題的一個連結,而每一個連結又可以成為另一個中心主題,再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而這些關節的連結可以視為您的記憶,也就是您的個人數據庫。
人類從一出生即開始累積這些龐大且復雜的數據庫,大腦驚人的儲存能力使我們累積了大量的資料,經由思維導圖的放射性思考方法,除了加速資料的累積量外,更多的是將數據依據彼此間的關聯性分層分類管理,使資料的儲存、管理及應用因更有系統化而增加大腦運作的效率。同時,思維導圖是最能善用左右腦的功能,藉由顏色、圖像、符碼的使用,不但可以協助我們記憶、增進我們的創造力,也讓思維導更輕松有趣,且具有個人特色及多面性。
思維導圖以放射性思考模式為基礎的收放自如方式,除了提供一個正確而快速的學習方法與工具外,運用在創意的聯想與收斂、項目企劃、問題解決與分析、會議管理等方面,往往產生令人驚喜的效果。它是一種展現個人智力潛能極至的方法,將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進記憶力、組織力與創造力。它與傳統筆記法和學習法有量子跳躍式的差異, 主要是因為它源自腦神經生理的學習互動模式,并且開展人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學習特性。
思維導圖為人類提供一個有效思維圖形工具,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心智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近年來思維導圖完整的邏輯架構及全腦思考的方法更被廣泛在世界和中國應用在學習及工作方面,大量降低所需耗費的時間以及物質資源,對于每個人或公司績效的大幅提升,必然產生令人無法忽視的巨大功效。
思維導圖的創始人托尼·巴贊(Tony Buzan),他也因此以大腦先生聞名國際,成為了英國頭腦基金會的總裁,身兼國際奧運教練與運動員的顧問、也擔任英國奧運劃船隊及西洋棋隊的顧問;又被遴選為國際心理學家委員會的會員,是“心智文化概念”的創作人,也是“世界記憶冠軍協會”的創辦人,發起心智奧運組織,致力于幫助有學習障礙者,同時也擁有全世界最高創造力IQ的頭銜。截至1993年,托尼·巴贊已經出版了二十本書,包括十九本關于頭腦、創意和學習的專著,以及一本詩集
思維的規律與邏輯的規則
人類大腦復雜的組織結構決定了我們人類思維能力的層次,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我們大腦的組織結構想通過對大腦的組織結構分析來研究我們人類思維的規律,當然也有一類人,我們稱之為邏輯學家或者哲學家,他們想依靠思維本身來確定人類的思維規律,但顯然哲學家們、邏輯學家們尤其是其中的形式邏輯派他們往往忽略了從思維的整體上去把握其規律,甚至拋棄了直覺思維等形式,強調的是理性思維或者是邏輯思維,極端的甚至要求人類拋棄日常用語,使用邏輯語言和符號來交流。在此我無意也沒資格更沒能力批判他們,但我認為思維的規律和邏輯的規則是兩回事,不能用邏輯思維代替人類的整體思維,更不能把邏輯規則說成思維規律從而用邏輯規則去約束人類的思維活動。人類思維規律的研究,我認為才剛剛起步,還得依靠科學家們和邏輯學家們共同努力去發現和挖掘。我不是腦科學家也不是邏輯學家,俺就從我個人的認識來談談思維的規律和邏輯的規則之間的關系,首先我要聲明我沒認真系統的學過邏輯學但在需要時會依靠我的“搜商”進行學習,內容全部來自于我的實踐經驗和思維的結果,胡思亂語不可作為金科玉律,特此警告以免給讀者造成不良反應。
人類思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記得有科學家把大腦的功能即思維的功能分為感塊、憶塊、思塊……,我覺得很有意思,但具體我也記不清了,按照我的理解,可以分為感塊、記塊、憶塊、思塊、決塊5個組成部分。記塊作為過渡階段,可以不考慮,那么思維的組成主要是感塊、憶塊、思塊、決塊這四大塊,對應其組成,我認為思維的過程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直覺思維階段、形象思維階段、邏輯思維階段、頓悟思維階段,但這四個階段也是交錯存在的且分界也是模糊的。每一個思維過程未必都涵蓋以上四個階段,也不是每一個思維過程都有作出判斷而用行為表現出來的,甚至不同階段的思維結果是相互矛盾的。思維的過程必然存在思維的對象,思維的對象可以是客觀存在的也可以是思維本身想象出來的,至于為什么思維本身能想象出思維的對象?這個是存在不同認識的,有人認為這是先驗的,如數學、范疇等概念甚至上帝、道德等都是先驗的,所以不管你是否認同,人類都能想象得到,有人認為這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抽象而人為約定的如數學、范疇等就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后的抽象約定的,而他們認為上帝等概念是人類錯誤的認識,但這不是我今天需要關注的重點,我要強調的是思維的過程必然存在思維的對象,無論這思維的對象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而思維的結果一般體現為我們的行為如語言、理論、作出的行動等,也有特殊的情況就是思維得不到結論處于矛盾中而無法轉化為行為,這就是我認為的思維決塊指導的結果。古人云,知行合一,也是這個意思,思維的目的是指導我們的實踐,思而不行則殆嘛!不過這里我們也不討論這個,我要強調的是思維的結果是思維必然存在的,無論是怎樣的思維,感知思維的對象和得到思維的結果即啟動決塊的功能這是思維必要的過程。所以一個思維過程必須滿足對思維對象的感知及根據感知作出結論或者判斷即可視為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而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是否存在不是思維的必要條件。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只是一種思維的工具,是人類思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是人類特有的,事實上動物一樣有思維存在,這是思維的基礎。人類的思維根據實際情況不一定每次都需要邏輯思維參與其中,而且在緊急情況下也不允許你采用邏輯思維的方式作出決策,更多情況由于人類認知的局限如在戰爭中等確實需要出奇制勝,這個時候僅僅靠邏輯思維是沒用的,敵人是不會按照你的邏輯推理去行動的,確切的說戰爭就是一種思維博弈,邏輯思維是一種思維定式,如果根據邏輯思維就能決定戰爭的結果,那么豈不證明在戰爭前就決定了雙方的輸贏了嗎?下圍棋也一樣,如果用邏輯思維下棋的話應該是根據下棋規則就已經決定了執黑的或者執白的必勝嘛,或者說你無法制定一種讓下棋雙方都平等的規則,即雙方的勝率一樣嘛。假設圍棋有一個人來既執黑又執白自己博弈,結果會怎樣呢?我想每次對局都會不一樣,這恰恰說明人類下棋的時候不僅僅采用的是邏輯思維而是思維的綜合當然包括了邏輯思維。這恰恰說明,思維的不確定性才是思維的本質,而邏輯思維追求的是思維的確定性。思維的不確定性也恰恰促進了我們思維的發展和創新精神。
那么到底什么是思維呢?我們可以模擬一個思維過程來得到,就拿我們喜歡的蘋果這個概念來談。蘋果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也是我們需要感知的對象,我們首先通過感官對蘋果進行感知,這時候我們啟用的就是感塊,這感快就好比我們的人體在光照下形成的投影,但投影和我們人體是兩回事,再說光沒了,這投影也沒了,想把投影留在那里,就得如膠卷一樣,感光后留下印跡,這就是我們的知塊在起作用,但事實上知塊和膠卷不一樣,其印跡是一瞬間的,很快就被我們的憶塊進行了美顏處理了,所以在我們頭腦中形成的概念是憶塊起作用,是被美顏(形象的說法也有可能是丑化的)過的印跡,我稱之為思維的扭曲,所以我把知塊作為過渡階段,也排除了其作為思維的組成部分。雖然憶塊對思維的對象進行了扭曲,但憶塊是很重要的,憶塊也是我們從整體上、主觀上把握什么是蘋果,蘋果在我們頭腦里形成的印象是生動的、形象的甚至是有香味的、想到了會流口水的東西,這就是形象思維。人類的形象思維重要依靠的就是憶塊,根據這我們不需要蘋果,就能在紙上畫出一個現實中沒有的具有鮮明特點的蘋果來,如果你注重香味,你一定把蘋果畫的讓別人不自覺的嗅起來,如果你注重口感,你一定把蘋果畫的讓人口水直流。但憶塊還不僅僅是這個作用,憶塊同時記錄了與蘋果相關的如梨等客觀的對象,這為我們的思塊提供了依據,思塊就是把憶塊組合起來進行比較、分析、綜合的過程。所以思塊就是我們的邏輯思維或者說抽象思維,在抽象的時候,不僅僅是蘋果的概念參與了進來,有關蘋果相似的甚至頭腦中所有的概念都會參與進來進行思考。所以邏輯思維是一個比較、分析、歸納、演繹、綜合的過程,是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是個體到一般的過程。可見邏輯思維依據的是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沒有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就不可能有邏輯思維,所以邏輯思維必然遵循直覺和形象思維的規律。當然邏輯思維可以修正直覺和形象思維,也可以繼續扭曲我們的憶塊,因為通過邏輯思維后我們人類可以再次選擇性的讓我們的感官對認識對象進行感知產生直覺思維后對形象思維進行修正為實現我們思維本身的自洽。邏輯思維對我們的感官產生影響,甚至可以通過決塊直接指導我們的感官進行選擇性的片面的感知。但緊急情況下無法進行邏輯思維后再次感知,所以就直接跳過了邏輯思維,但一旦邏輯思維參與了進來,必然會對認識對象進行多次感知和形象思維,而這種感知必然是片面的和有選擇性的,所以邏輯思維事實上就是通過推理分析對認識對象進行多次感知的結果,也就是進行了多次直覺和形象思維的結果,最終指導我們行為的決塊還是來自于直覺和形象思維而非邏輯思維。所以片面強調邏輯思維否定直覺和形象思維是違背思維規律的,真正的思維規律就是追求邏輯思維和直覺思維的統一性,這就是頓悟的思維。頓悟是一種靈感思維,其實質還是直覺思維,但它能實現與邏輯思維的一致性,不必在于邏輯思維的形式,真正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思維是人對認識的對象進行有目的感知、比較、分析、想象、抽象、預測、綜合并能自洽說服自己相信和行動的過程。那么是思維的規律呢?
思維既然分為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頓悟思維。那么必然都有對應的特點,直覺思維的特點是自由性、靈活性、自發性、不確定性及不可靠性;而形象思維的特點是生動直觀整體的形象性、非邏輯性、或然性、想象性、粗略性;邏輯思維的特點是演繹、歸納、分析、綜合及相對確定性和必然性及矛盾性;而頓悟的特點就是愉悅性、統一性和自洽性。綜合以上特點,我認為思維的規律其根本是自洽性,實現邏輯與非邏輯的統一、實現抽象與具體的統一、實現一般和個體的統一、實現或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實現思維與行為的統一。總之,如果思維是一個硬幣,那么邏輯思維是硬幣的正面,而其反面是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這枚硬幣就是思維,而思維的本質或者最高境界就是頓悟。
那么到底什么是邏輯思維呢?邏輯思維就是指對思維的對象進行比較、分析、抽象、綜合的過程。進行比較首先要確定事物狀態,所以邏輯思維必須對思維的對象、思維對象的時空確定,不然就沒法進行分析比較,所以人類必須建立邏輯思維的規則對所認識的物質進行預設。但事實上事物是不可知的而且根本無法確定同一時空下事物的狀態,如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一樣,所以這種預設是否符合客觀實際,這個俺們不管,這個交給實踐和經驗去完成。這個預設是否是必須的?邏輯思維都可以不要,何來的必須呢?所以邏輯思維規定的是規則,是人類思維自己預設的。規則,人設的要求和標準。你不認同就可違背就如交通規則、圍棋的規則一樣。而規律是指客觀必然性,無論你是否認同,那是無條件客觀存在的,是一種無條件下的必然,如果是有條件而存在那么就是或然的而非必然。所以邏輯思維只是一種認識的工具,尤其是形式邏輯的三段論更是人類思維不需要掌握的,這只是作為訓練思維能力的工具罷了。把邏輯思維局限在形式邏輯上,更是一種狹隘,邏輯思維事實上包括形式邏輯和多值邏輯(辯證邏輯)。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的區別,形式邏輯研究的是什么,而辯證邏輯分析的是為什么。譬如形式邏輯要確定的什么是蘋果或者蘋果是什么,而辯證邏輯分析的是為什么是蘋果,蘋果會變嗎;形式邏輯研究的是事物的本質,辯證邏輯研究的是事物的因(產生該事物的因)和果(事物會發展成什么);形式邏輯研究的是事物的現在,辯證邏輯研究的是事物的整體包括過去、現在和將來。形式邏輯是認識當下,辯證邏輯是預知未來;形式邏輯是A=A,A=\=非A,辯證邏輯是A與非A同在,并可以相互轉化。說白了,形式邏輯的規則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而辯證邏輯的規則是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形式邏輯的同一律A=A,事實上是有條件的而非無條件的,所以說這是或然的而非必然。A=A成立的條件是A在同一時空下等于自身,如果A不在同一時空下即使是自身也是不等的,譬如我們今天看到的星星,事實上此時此刻這星星已經不存在了,更何況形式邏輯的同一律約定的還不是這個含義,形式邏輯約定的是雙方思維對象的同一,自己思維過程中保持思維對象概念的同一,自己思維過程對概念性質的判斷同一。思維的對象同一這個簡單,但思維過程保持思維對象概念的同一,這個基本不可能的。人類的憶塊記錄的永遠是最新的概念而不保留原有的概念,你記得你小時候對蘋果的概念嗎?肯定不知道的,你現在擁有的只能是你現在對蘋果的概念。我們只能認同相對的同一而不認同絕對的同一,因為思維是無時無刻不在發展的,但承認發展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所以認同相對的同一。
最后說說蘋果的概念,事實上人類對概念的形式邏輯抽象分為經驗型和理論型。人類在非專業領域對事物概念的認識都是經驗型的如農民及不是植物學家的我們對蘋果的概念屬于經驗型的抽象,而植物學家對蘋果的概念屬于理論型的抽象。當然植物學家在其他領域對其他事物的概念是經驗型的而非理論型的。所以俺們不能看不起經驗型的抽象概念,事實上人類日常生活真正依靠的恰恰是經驗型的抽象概念包括植物學家不會拿理論型的蘋果概念到現實生活中去,買蘋果絕不會到實驗室根據分析結果來確定是否購買,而是根據感官來確定是否購買的。蘋果的植物學定義大家可以在百度上查找,本人最后給蘋果下一個經驗型的定義吧,蘋果是有某類特殊物質包括其成分(導致特殊蘋果香味的物質)而發出特殊香味的,和另一某某類特殊物質包括其成分(導致蘋果特殊味覺的物質)而產生特殊口感的類球形的彩色(常為紅、綠或乳白色或幾種顏色的混合)的有著大多數水果具有的多汁、甜中帶酸(適中)的含有大量營養物質(如維生素等)和微量元素的水果。說到蘋果,我就想到了凱迪的必然規律,談自由必談自殺;談邏輯必談概念,談概念必談蘋果……
思維的運作規律 學習這5個運營思維
什么是運營思維?
“我們知道做一個事情有很多很多方法去做到,做一個產品也是這樣子,但是大家會做出不同的結果,除了大家用的方法不一樣以外,其實有一個最底層的東西,就是你看待這個事情,你看待你產品的價值觀來決定的,你是一個什么樣的價值觀決定了你會做一個什么樣的東西出來。—引自2016年1月的演講”
運用什么樣的思維去指導公眾號平臺的日常運營工作,決定了平臺今后的發展路線和走向。許多企業和自媒體人在平臺運營的初期都希望粉絲數量獲得快速的增長,因此不惜采用付費工具刷粉。
但這種方式常常忽略最重要的一點,即公眾號與粉絲的相關度,雖然短時間來看公眾號粉絲獲得了增長,可是這樣獲得的用戶粘性有多大呢?可以實現變現的用戶又有多少?因此我們認為運營思維應該是用戶思維,從用戶角度出發,和用戶建立緊密的聯系,才是平臺長期存活和發展下去的動力。
張小龍公開演講教會了我們哪些運營思路?
青瓜傳媒一共總結出來5個小點,與大家分享。
精簡用戶使用成本
“對工具來說,好的工具就是應該最高效率的完成用戶的目的,然后盡快的離開。—引自2016年1月的演講”
首先,突出重點內容,保證每次推送的文章能夠直達用戶的痛點,解決用戶的關注的問題;
其次,簡化操作步驟,在獲取內容的過程中,不要給用戶設置過多的障礙,比如要分享,集贊,發鏈接等等,過于繁瑣的步驟會打消用戶的積極性;
最后,排版風格簡潔,既能保證整體風格一致,簡潔大方,又能使用戶快速發現需要的信息,關于如何排版,可以關注公眾號:i排版(iPaiban)查看相應文章。
用規則保障權益
“微信作為一個平臺,為什么我們在很多的規則,很多的平臺接口或者系統方面會很嚴格,是因為其實有一點小小的疏漏可能就會在這個平臺里面被放大很多很多次,這個量級是很可怕的。——引自2016年1月的演講
一些規則或許傷害了某些人的利用,但大方向還是為用戶體驗著想的。試想一下如果不封殺集贊,你的朋友圈會是怎樣的情況;如果不封殺謠言,不關你的父母要上當受騙,輕則破財重則傷命;如果不禁止誘導轉發,文章內將充斥著大量的明示甚至脅迫,文章將失去意味。
用內容創造價值
“不要太關注用戶的增長,因為這是一個很自然的增長,我們更應該關注我們給用戶做了什么事情。—引自2016年10月的演講”
相信無論是企業的公眾號運營還是自媒體人的公眾號運營,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對KPI產生迷戀,要實現KPI的短時間增長并非難事,但如何保持穩定增長才是每個運營者更應該關系的問題,以信譽換取KPI的方式無異于飲鴆止渴,而內容價值才是第一生產力。
用敏捷性提高效率
“我們今天可以想一些與眾不同的點子,然后我們可以很快就看到效果,因為我們可以很快把它上線了,然后可以去驗證,如果不對就下線,如果還有改進余地,下個星期再去改它。如果改了還不行,那繼續下線,如果改了行,它一定很好……這是一個能夠持續實現你的想法的過程。—引自2016年10月的演講”
敏捷不僅僅體現在產品開發上,我們日常的運營也可以敏捷運營,營銷也可以敏捷營銷。通過日常做一些互動活動、話題、社群活動積累用戶的喜好、數據等,幾乎每周每天都嘗試不同的營銷活動,慢慢就對用戶更加了解,也更加知道如何營銷能夠獲得較好的效果。而培養敏捷性不僅能夠快速捕捉當下的熱點事件制定營銷方案,也能促進方案的快速執行,還能檢驗方案可行性,為今后相類似的推廣活動積累豐富的經驗。
做全能運營者
“可能有些同事會覺得這樣會不會不太舒服,當然不太舒服,超出一個人舒適區域,必須面對新的挑戰。但是以后你回頭來看的話,這樣的結果其實是有好處的。—引自2016年10月的演講”
從事微信運營的朋友們大多是多面手,做得好做得大的公眾號往往背后都有一個專業的團隊支撐,而在這個團隊也囊括了各個職能,包括文案、客服、設計、技術等,在這個小團隊中實習輪崗也能夠幫助運營者突破自己,豐富自己的技能,避免重復工作帶來的能力停滯,有助于打造一支能力比較全面的團隊,對自己的長遠發展多有裨益。
總結一下,張小龍在這兩篇公開演講中,一共有五點值得運營者學習的思路:
1.精簡用戶使用成本
2.用規則保障權益
3.用內容創造價值
4.用敏捷性建立信賴
5.做全能運營者
思維運作的規律和邏輯相關文章:
7.思維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