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知識大全 > 知識百科 > 百科知識 > 中國最大的直轄市

    中國最大的直轄市

    時間: 鞏詩5913 分享

    中國最大的直轄市

      直轄市是許多國家的最重要省級行政區,是直接由中央政府所管轄的建制城市。直轄市往往需要較多的居住人口,且通常在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上具有重要地位,那么中國最大的直轄市是哪個你們知道嗎?下面由學習網小編給大家介紹吧

      中國最大的直轄市——重慶

      簡介

      重慶,簡稱巴或渝,位于中國西南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金融、商貿物流、科技創新和航運中心,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和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西部開放開發戰略支撐和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陜西。

      重慶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38個區縣(自治縣),常住人口3048.43萬(2016年);2016年,重慶地區生產總值17558.76億元。地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山地占76%,以江城著稱,又以“山城”揚名;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暖春早,夏熱秋涼;有長江三峽、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遺產武隆喀斯特等人文景觀.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3000余年歷史,亦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故簡稱“渝”;又因宋淳熙十六年,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由此得名; 有“中國火鍋之都”、“中國會展名城”、“世界溫泉之都”之稱;曾三為國都,四次筑城,史稱“巴渝”;二戰時期,為戰時陪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1997年恢復為直轄市。

      重慶是中國老工業基地之一;有國家重點實驗室8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454個,其中國家級中心10個;高校67所;擁有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兩江新區 、渝新歐國際鐵路等戰略項目。

      歷史沿革

      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

      距今兩萬年至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重慶銅梁區)。

      夏商時期,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巖鹽產區,由于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巫山地區催生了早期的巴國文明。

      先秦時期,諸侯國巴國先后在枳(今重慶涪陵區)、江州(今重慶渝中區)、墊江(今重慶合川區)建都。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于那處(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張儀帶兵滅巴之后,屯兵江州,筑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岑彭由江州入蜀平定公孫述。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璋分置永寧郡,治江州。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復為巴郡。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諸葛亮由江州入蜀平定益州。

      三國時期,蜀漢李嚴在江州筑大城。晉朝改永寧郡為巴都郡。晉桓溫討伐李勢,朱齡石平定譙縱,皆由江州入蜀。南朝宋齊復為巴郡,郡治皆為江州。南朝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武陵王蕭紀于巴郡置楚州,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改為巴州,北周閔帝元年(557年)又改楚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后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廢郡,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治巴縣。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州廢,復為巴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為渝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南平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渝州。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山南西道轄地。

      宋代時,先后屬西川路、陜西路、夔州路管轄,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宋朝末期,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先后攻陷閬中、德陽、資中、遂寧等多個四川重鎮。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夏,四川成都已危在旦夕,10月,蒙軍為堵截從重慶救援四川成都的援軍,在重慶合川打響釣魚城之戰(或稱釣魚城保衛戰)。在戰斗中被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大汗蒙哥(元憲宗)被流彈擊中身亡,此后歐亞各戰場蒙古眾王回師爭奪汗位,使得宋王朝延續20年,甚至改變了歐亞戰場的格局。

      南宋景定二年,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蒙軍攻破四川,宋軍退守重慶,彭大雅出任重慶知府。為防御之需,彭大雅竭盡全力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范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正月,重慶被蒙古軍隊攻破,入城時蒙軍遭到激烈抵抗,后蒙軍在重慶大肆屠殺。而合川釣魚城直到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才被占領。釣魚城保衛戰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80年)立重慶路總管府,管轄四川南道宣慰司,隸屬于四川行省。元順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明玉珍建都于此,國號“大夏”,轄今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平夏,復改為重慶府,隸屬于四川布政使司,轄2州、11縣、1廳,包括巴縣、江津、長壽、永川、榮昌、綦江、南川、合州、涪州、銅梁、大足、璧山、定遠、江北廳。

      明清時期設川東道,管轄巴縣、江津縣、長壽縣、城口縣、綦江縣、南川縣、永川縣、榮昌縣、銅梁縣、大足縣、璧山縣、武勝縣、合川縣、江北縣、奉節縣、巫溪縣、巫山縣、云陽縣、萬縣、開縣、達縣、宣漢縣、開江縣、渠縣、大竹縣、萬源縣、忠縣、酆都縣、墊江縣、梁山縣(今梁平區)、酉陽縣、秀山縣、黔江縣、彭水縣、石砫縣、涪陵縣等36縣。

      清德宗光緒二年(1876年)9月13日,英國以“滇案”為借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其中規定英國可向重慶派駐領事。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3月31日,中英簽訂《新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確定重慶作為通商口岸。隨后英商開辟從宜昌到重慶的輪船航線。同年,英國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3月1日,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根據當年4月簽訂的《馬關條約》(日稱為《日清媾和條約》)中規定,重慶成為中國第一批向日本開放的內陸通商口岸。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法國、日本、美國分別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日本在今南岸區王家沱設立了日本租界。同年,法國在今南岸區彈子石附近先后建立了水師碼頭和兵營。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沙俄在今渝中區枇杷山上建立了俄羅斯公館。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德國在重慶設立領事館。

      民國九年(1921年),重慶設埠督辦處,任命楊森為督辦,籌辦市政。其時重慶市區范圍未定,權以巴縣城關即今渝中半島部分及原江北縣城附近一帶居民區為轄區。民國十年(1922年),將商埠督辦處改為市政公所。民國十四年(1926年),又改為商埠督辦公署,拓展城區,開始進行城市建設。民國十五年(1927年),又將商埠督辦公署改為市政廳,潘文華任市長,劃定重慶兩江上下游南北兩岸30華里為市區,但無明確邊界。西部首個設市城市。

      民國十七年(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省轄市,首任市長潘文華。

      民國十八年(1930年)2月,二十一軍軍部明令召集審定市縣權限委員會全權辦理劃界事宜,并由重慶市政府與江北、巴縣政府組織市區測量委員會。

      民國十九年(1931年),不忍國權喪失、國民受辱的重慶人民,以王家沱日本租界30年租期到期和九一八事變為契機,開展了多次斗爭。

      民國二十五年(1937年)11月,中華民國政府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1月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遷都大計,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干員,清點好中華民國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連夜登船,先離南京而首途重慶;12月1日正式于重慶辦公,16日日軍攻破南京。在成為“戰時首都”之后,重慶成為中國抗戰時期大后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舞臺,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以及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英雄之城”、“不屈之城”。

      民國二十七年(1939年),重慶市將原有的6個區改設為12個區,巴縣龍隱鄉(小龍坎、沙坪壩、磁器口一帶)劃入重慶市。5月5日,遷都至重慶的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即直轄市),重慶亦是繼南京、上海、天津、青島、北平后第六個中央院轄市,轄區范圍大致為今重慶主城區,即渝中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以及江北區、南岸區,而北碚市(今重慶北碚區)為中央行政院和臨時政府所在地。1939年至1940年,巴縣、江北縣位于城郊的區域陸續劃歸重慶市。

      民國二十九年(1941年)6月5日,重慶市渝中區公共防空大隧道中,躲避日軍地毯式戰略轟炸的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史稱“大隧道慘案”。

      從1938年春到1944年冬,日本陸海軍航空部隊聯合對重慶進行了長達六年多的狂轟濫炸,史稱“重慶大轟炸”,其地域之廣泛、轟炸之頻繁、死傷之慘重、罄竹難書。在如此災難下,重慶民眾絕不向苦難低頭的堅毅決心,令世界動容。歷經長達6年半的轟炸,重慶沒有倒下,大轟炸下的英雄之城感動了不少外國政要。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副總統華萊士等,紛紛致電、致信重慶人民,鼓勵和歌頌重慶人民的堅毅。

      民國二十九年(1941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在重慶發表文書與納粹德國宣戰,德國大使館關閉;12月31日,蔣介石在渝中區鄒容路與五四路口設立“精神堡壘”昭示國民政府與重慶人民抗戰到底,這就是解放碑的前身;同年12月至1945年,重慶成為大韓民國(流亡政府)臨時駐地。

      民國三十三年(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結束,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在其后的制憲國大中,以法律形式規定重慶為永久陪都。同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

      民國三十四年(1946年)2月10日,在重慶較場口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時發生騷亂事件,李公樸、施復亮遭到毆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聞記者及勞協會員等60余人也被打傷。中國共產黨稱之為“血案”、“慘案”,而國民政府方面則稱之為“較場口事件”。

      1949年9月2日,重慶發生火災,延燒18小時,死亡近萬人,重慶市建筑損失大半,國民政府聲稱中國共產黨縱火,史稱“九二火災”;10月11日,總統令宣布政府將于10月15日第二次移渝辦公;10月13日,李宗仁代總統由廣州飛桂林,行政院各首長由廣州遷往重慶;10月15日,宣布國民政府正式在重慶辦公;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直接授權中統對關押于渣滓洞、白公館的400多名政治犯進行“最后解決”,史稱重慶"11.27"大屠殺。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隨后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駐地亦設在重慶。

      1950年至1952年,設立川東行署區,隸屬于中共中央西南局。1950年行署駐地為重慶市黃桷埡,1951年遷駐北碚市。1952年8月7日,川東行署區被撤銷,與川南行署區、川北行署區、川西行署區合并為四川省。

      1954年7月,西南大區北碚市并入重慶市,重慶直轄市被撤銷,重慶與四川合并,重慶從直轄市降為副省級市。

      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三線建設開始,重慶成為三線建設的核心城市。

      1964年至1968年4年間,從上海、江蘇、東北等地內遷三線職工27萬余人,占重慶當時企業職工的1/4以上。

      1965年和1979年,中國三線建設重點控制鐵路工程渝黔鐵路和襄渝鐵路相繼通車。

      1975年,重慶主城區三線建設內遷而來的外來職工達到最高峰,總人數43.5萬人,占當時重慶市區人口的1/4。

      1983年3月3日,永川地區8個縣并入重慶市,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權限的計劃單列市。

      1992年,重慶辟為沿江開放城市。

      1996年9月15日,重慶市代管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中國人大五次會議批準設立重慶直轄市,撤銷原重慶市。重慶直轄市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共43個區市縣,面積82402.95平方千米,3002萬人。

      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重慶至此在歷史上第三次成為直轄市。

      2005年10月12日至2005年10月13日,第五屆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在重慶召開,并指定重慶為常任主辦城市。

      2009年1月1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確定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10年6月18日,中國第三個副省級新區、中西部第一個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其面積為1200平方千米,包含重慶渝北區、江北區、北碚區的部分區域,可開發面積約為650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32年,二十一軍部令重劃界址。計巴縣劃入場鎮有兩路場、姚公場、南城坪、海棠溪、彈子石及縣城全部;江北縣劃入市區的有弋陽、寶蓋、金沙、上關、櫻花、下石梁、上石梁七廂,溉瀾溪、相國寺兩碼頭以及縣城全部。巴縣劃入43平方千米,江北劃入3.75平方千米,全部面積為46.75平方千米。

      1950年,重慶政府撤銷第二、三、四、五、六、七區,并入第一區,駐和平路;撤銷重慶市第九、十區,合并設立第二區,駐江北香國寺;撤銷重慶市第十三、十四區,合并設立第三區,駐沙坪壩;撤銷重慶市第八、十七區,合并設立第四區,駐大坪;撤銷重慶市第十一、十二、十五、十八區,合并設立第五、六區。其行政區域為:第五區包括原第十二區全部和第十五、十一區大部,即銅元局南坪、海棠溪、廣黔路、上浩、下浩、清水溪、黃桷椏、新市場等9個街道和南坪、雙龍、四公里、羅家坪、 黃桷椏5個鄉;第六區包括原第十八區全部和第十五、十一區一部分,即彈子石、石橋、大佛段、玄壇廟、汪山、鑼旗寺、飛嵐椏、大興場、雞冠石等9個街道和雞 冠石、白沙沱、汪山、大興、郭家沱5個鄉。重慶市第十六區更名為第七區。

      1998年12月20日,萬縣區更名為萬州區,萬縣移民開發區更名為萬州移民開發區。

      2000年6月25日,撤銷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設立黔江區,撤銷萬州移民開發區、撤銷黔江開發區。

      2001年12月25日,撤銷長壽縣,設立長壽區。

      2003年4月10日,重慶市旨在縮小重慶主城區與新重慶地區經濟差距的“百鎮工程”正式啟動,首批啟動40個鎮。

      2006年10月22日,撤銷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分別設立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

      2011年10月27日,撤銷萬盛區和綦江縣,設立綦江區、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撤銷雙橋區和大足縣,設立大足區、雙橋經濟技術開發區,下轄38個區縣(自治縣);同年,國務院把重慶定位為四大國際大都市之一。

      2014年5月2日,撤銷銅梁縣和璧山縣,設立銅梁區和璧山區。下轄21個市轄區、13個縣、4個自治縣。

      2015年4月28日,撤銷榮昌縣和潼南縣,設立榮昌區和潼南區。下轄23個市轄區、11個縣、4個自治縣。

      2016年6月,撤銷開縣,設立開州區。下轄24個市轄區、10個縣、4個自治縣。

      2016年12月,撤銷梁平縣和武隆縣,設立梁平區和武隆區。下轄26個市轄區、8個縣、4個自治縣。

      區劃現況

      2016年12月,重慶轄26個區、8個縣、4個自治縣;204個街道、611個鎮、193個鄉、14個民族鄉,政府駐渝中區人民路232號。

      地理環境

      重慶位于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地區,地跨東經105°11'~110°11'、北緯28°10'~32°13'之間的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 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陜西; 轄區東西長470千米,南北寬450千米,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千米,為北京、天津、上海三直轄市總面積的2.39倍。

      地勢

      重慶北有大巴山,東有巫山,東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婁山,地形大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重慶主城區海拔高度多在168~400米之間。市內最高峰為巫溪縣東部邊緣的界梁山主峰陰條嶺,海拔2796.8米;最低為巫山縣長江水面,海拔73.1米。全市海拔高差2723.7米。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山地面積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壩僅占2%。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面積3.18萬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38.61%;海拔500~800米的2.09萬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25.41%;海拔800~1200米的1.68萬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20.42%;海拔1200米以上的1.28萬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15.56%。

      重慶地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東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兩座大山脈,坡地較多,有“山城”之稱。總的地勢是東南部、東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

      氣候

      重慶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18℃,長江河谷的巴南、綦江、云陽等地達18.5℃以上,東南部的黔江、酉陽等地14~16℃,東北部海拔較高的城口僅13.7℃,最熱月份平均氣溫26~29℃,最冷月平均氣溫4~8℃,采用候溫法可以明顯地劃分四季。年平均降水量較豐富,大部分地區在1000~13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總降水量的70%左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說。

      重慶年平均相對濕度多在70%~80%,在中國屬高濕區。年日照時數1000~1400小時,日照百分率僅為25%~35%,為中國年日照最少的地區之一,冬、春季日照更少,僅占全年的35%左右。主要氣候特點可以概括為: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四季分明,無霜期長;空氣濕潤,降水豐沛;太陽輻射弱,日照時間短;多云霧,少霜雪;光溫水同季,立體氣候顯著,氣候資源豐富,氣象災難頻繁。

      重慶在地形和氣候雙重作用下,多霧,素有“霧重慶”“霧都”之稱。年平均霧日是104天,有世界霧都之稱的英國倫敦年平均霧日只有94天,遠東霧都的日本東京也只有55天。壁山區的云霧山全年霧日多達204天,堪稱“世界之最”。

      重慶的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阿蓬江、酉水河等。長江干流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流程長達665公里,橫穿巫山三個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峽、巫峽和湖北的西陵峽,即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嘉陵江自西北而來,三折于渝中區入長江,烏江于涪陵區匯入長江,有瀝鼻峽、溫塘峽、觀音峽,即嘉陵江小三峽。

      自然資源

      礦產

      截至2012年,重慶共發現礦產68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54種,涵蓋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稀有金屬、稀散元素、冶金輔助原料、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屬礦產等礦種。現實優勢礦產有天然氣、鍶礦、煤、鋁土礦、錳礦、毒重石、粉石英、石膏、水泥用灰巖、鹽礦、地熱等。共發現并開采的礦產68余種,約占世界已知礦種的27%,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主要有煤、天然氣、鍶、硫鐵、巖鹽、鋁土、汞、錳、鋇、大理石、石灰石、重晶石等。特別是煤、天然氣、鋁土礦、鹽礦、鍶礦、錳礦和鋇礦等的儲量、品位在中國都有明顯優勢。

      生物資源

      重慶在6000多種各類植物中,擁有被稱植物"活化石"的桫欏、水杉、禿杉、銀杉、珙桐等珍稀樹種,森林覆蓋率20.49%。僅號稱“巴渝峨眉”的縉云山,亞熱帶樹木就達1700多種,存留著1.6億年以前的"活化石"水杉及伯樂樹、飛蛾樹等世界罕見的珍稀植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和名勝區南川金佛山,植物種類達333科5880種,有銀杉、方竹、銀杏、大茶樹、人參等珍稀植物52種,有黑葉猴、金錢豹等國家級保護動物36種;江津四面山有1500多種植物和207種動物,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47種,珍稀動物23種。

      重慶是中國重要的中藥材產地之一,大面積山區生長的野生和人工培植的中藥材有黃連、白術、金銀花、黨參、貝母、天麻、厚樸、黃桕、杜仲、元胡、當歸等,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黃連產量居全國第一,是著名的"黃連之鄉"。

      重慶各類動物資源600余種,有金絲猴、華南虎、蜂猴、黑鸛等近100種國家重點珍稀保護動物。

      水資源

      重慶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在5000億立方米左右,每平方公里水面積全國第一,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438.28萬千瓦,可開發量750萬千瓦,全市每平方公里擁有可開發水電總裝機容量是全國平均數的3倍,此外,還有豐富的地下熱能和飲用礦泉水,開發潛力巨大。

      人口民族

      人口

      抗戰期間,大量人口內遷,遷至重慶地區的達100萬人。1944年,市區人口突破百萬。1945年抗戰勝利時,人口已達至125萬余人。抗戰勝利后,隨著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大量工礦企業、機關學校遷離,重慶人口規模逐步萎縮。但人口仍保持在百萬以上,成為當時全國第七大城市。

      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3048.43萬人,比2015年增加31.8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908.45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2.60%,比2015年提高1.66%。全年外出市外人口500.78萬人,市外外來人口157.10萬人。

      民族

      重慶是中國唯一轄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轄市,轄4個自治縣、1個享受民族自治地方優惠政策的區(黔江區)、14個民族鄉。2010年,共有少數民族人口1937109人。主要是土家族和苗族。該地區少數民族人口

      1769259人。

      重慶人口以漢族為主體,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滿族、彝族、壯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納西族、羌族、仡佬族等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193萬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39.8萬人,其次苗族約4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重慶市人口的5.8%。

      綜述

      重慶經濟建設已基本形成大農業、大工業、大交通、大流通并存的格局,是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樞紐。

      2016年,重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558.76億元,比2015年增長10.7%。按產業分,第一產業增加值1303.24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7755.16億元,增長11.3%;第三產業增加值8500.36億元,增長11.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7.4:44.2:48.4。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0728.77億元,增長10.9%,占全市經濟的61.1%。其中,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8760.49億元,增長12.1%,占全市經濟的49.9%。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7902元(8717美元),比上年增長9.6%。

      第一產業

      重慶耕地面積162.2萬公項,農用耕地開發度較高,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是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商品豬肉生產基地、全國著名的優質水果、榨菜、桐油、烤煙產地,其中,有梁平的“柚子之鄉”、潼南的“黃桃之鄉”、涪陵的“榨菜之鄉”、黔江的“烤煙基地”、石柱的“黃連之鄉”。另外,榮昌豬為全國三大豬種之首,有“華夏國寶”之稱;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為全國最大的長毛兔生產基地。

      重慶市有栽培植物560多類,其中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紅薯4大類,尤以水稻居首。經濟作物名優品種主要有油菜、花生、桐子、生漆、茶葉、蠶桑、甘蔗、黃紅麻、煙葉等。果樹作物主要有柑桔、甜橙、柚、桃、李等,尤以柑桔最具盛名。飼養動物有60余種,生豬、羊、牛、兔是優勢畜種,榮昌區是中國著名的種豬基地,其榮昌豬更為全國三大豬種之首,有“華夏國寶”之稱;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是中國長毛兔飼養、加工和出口基地。重慶市有江河魚類120多種,魚類養殖遍及各區縣,長壽湖、大洪湖是重慶的魚類養殖基地。

      2016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1968.28億元,比2015年增長4.5%。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分別為1151.77億元、73.43億元、627.45億元、85.30億元和30.32億元,分別增長4.4%、11.4%、3.0%、10.2%和9.8%。

      2016年,重慶糧食總產量達1166.0萬噸,比上年增長1.0%。其中,夏糧產量145.9萬噸,下降1.7%;秋糧產量1020.1萬噸,增長1.4%。全年谷物產量806.24萬噸,增長0.8%。其中,稻谷產量510.55萬噸,增長0.8%;小麥產量19.64萬噸,減產14.1%;玉米產量264.69萬噸,增長1.9%。

      第二產業

      重慶是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已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綜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費品制造等千億級產業集群。[10]

      1933年,重慶有近代工廠和手工工場415家;截至1936年,四川同類工廠僅583家,重慶占四川廠家總數的71%,資本數、工人數均占全四川2/3以上,在四川,乃至西南,重慶仍是工業最集中,最發達的城市。

      抗戰初期,1938年宜昌大撤退,大量企業內遷至重慶。短時間內,企業數猛增至300多家。在約300平方公里內,兵工廠17家,聚集了9萬多員工,接續著中國工業的命脈,也撐起了國家和民族救亡圖存的工業脊梁。抗戰時期,全國械彈2/3是“重慶造”,重慶成為以軍火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城市。

      2016年,重慶實現工業增加值6040.53億元,比2015年增長10.2%,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34.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3%。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增長0.5%;集體企業下降12.8%,股份制合作企業增長7.5%,股份制企業增長11.6%,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5.7%,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長6.1%。分門類看,采礦業下降4.8%,制造業增長11.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7.1%。

      第三產業

      重慶是中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基地 ,已形成了農業農村和金融、商貿物流、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擁有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內陸首個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以及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重慶西永綜合保稅區、重慶鐵路保稅物流中心、重慶南彭公路保稅物流中心、萬州保稅物流中心,過境72小時內免簽,進口整車、水果、肉類、生鮮海產等口岸。

      1936年,重慶城內有商業行業27個,店鋪字號3058家,而同期各類工廠僅400余家,重慶一直是西南最大的商貿中心城市。 截至1937年,除中央、中國、中國農民銀行重慶分行外,重慶市共有銀行13家(錢莊23家)。1937年8月,原在重慶設有支行的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三行成立了聯合辦事處。1938年1月10日,交通銀行重慶支行正式開業。中央信托局遷入中央銀行辦公,郵政儲金匯業局于1938年初遷渝,4月在重慶設了重慶分局。改組后的“四聯總處”設在重慶;11月,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四行的總行或總管理處內遷到渝,中央信托局、郵政儲金匯業局都設在重慶。

      1943年底,重慶金融業總資本達到64725.8萬元,是1937年1600萬元的40.45倍。

      2016年,重慶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1470.85億元,比2015年增長7.9%,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8.4%;住宿和餐飲業實現增加值391.19億元,增長7.7%,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2.2%。

    36187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老师的丝袜在线看| 雪花飘影院手机版在线看|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友田真希息与子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第一香蕉| 精品视频国产狼人视频| 啪啪调教所29下拉式免费阅读| 色吊丝永久性观看网站大全|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色婷婷五月综合丁香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伦子一区二区三区 | 全彩无翼口工漫画大全3d|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 国产精品一级片| 国产大学生粉嫩无套流白浆| 午夜影放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 中文天堂在线最新版在线www | 2022国内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羞羞视频免费网站在线看| 欧美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 六月丁香激情综合成人| 稚嫩进出嗯啊湿透公交车漫画| 免费一级肉体全黄毛片| 深夜爽爽动态图无遮无挡|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网导航| 欧美日韩国产电影| 亚洲国产日产无码精品| 最近免费韩国电影hd无吗高清| 久久精品青草社区|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www.激情小说| 在线中文字幕观看| 2020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八戒| 99久久综合给久久精品| 无遮挡边吃摸边吃奶边做| 国产一国产a一级毛片| 中国国产aa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