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長的山脈
世上最長的山脈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瑪峰,但你是否又知道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是哪個呢?它又在哪里呢?學習啦小編現在就帶你領略一下世界上最長的山脈!
安第斯山脈(Andes,Cordillera delos)
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干。南美洲西部山脈大多相互平行,并同海岸走向一致,縱貫南美大陸西部,大體上與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脈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達島,南段伸至火地島。跨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 、玻利維亞 、智利 、阿根廷等國 ,全長約8900千米。一般寬約300千米,最寬處( 南緯20°沿線 )為800千米 ,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和橫斷山體組成 ,間有高原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過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為西半球的最高峰。地質上屬年青的褶皺山系。地形復雜。南段低狹單一,山體破碎,冰川發達,多冰川湖;中段高度最大,夾有寬廣的山間高原和深谷,是印加人文化的發祥地;北段山脈條狀分支,間有廣谷和低地。多火山,地震頻繁。圖蓬加托火山,海拔6,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南美洲諸重要河流的發源地。氣候和植被類型復雜多樣,富森林資源以及銅、錫、銀、金、鉑、理、鋅、鉍、釩、鎢、硝石等重要礦藏。山中多埡口,有橫貫大陸的鐵路通過。
位于玻利維亞境內的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為西半球最高峰。地質上屬年輕的褶皺山系,形成于白堊紀末至第三紀阿爾卑斯運動,歷經多次褶皺、抬升以及斷裂、巖漿侵入和火山活動,地殼活動仍在繼續,為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按構造地形特征,分為北、中、南3段。① 北段( 南緯4°以北):山脈成條狀分支 、隔以廣谷和低地 ,各條山脈多代表背斜構造,通過侵蝕,軸部出露花崗巖、片麻巖等古結晶巖,兩翼則殘留著白堊紀、第三紀砂巖和石灰巖。②中段( 南緯4°~27°):寬度和高度顯著加大,東、西科迪勒拉山脈之間楔入寬闊的山原——玻利維亞高原。③南段(南緯27°以南):高度和寬度逐漸減縮,東、西科迪勒拉合而為一。由于縱橫斷層交錯,加以第四紀冰川和流水的侵蝕作用,山地顯示分割破碎的形態,普遍具有阿爾卑斯型地貌特征。
安第斯山區的主要礦藏有有色金屬、石油、硝石、硫磺等。有色金屬礦多與第三紀、第四紀火山活動和巖漿侵入有關,特別是以礦脈和巖脈形式侵入到上層的巖漿體,如安山巖、閃長巖、玢巖等。最突出的是銅礦,礦區從秘魯南部至智利中部,為世界最大的斑巖型銅礦床的一部分。石油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北段的山間構造谷地或盆地中。
氣候和植被類型復雜多樣,垂直分帶明顯,隨緯度、高度和坡向而異。北段地處低緯,綜合反映熱帶濕潤的基本特征。低地和低坡地帶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7℃以上,年降水量多超過2000毫米,熱帶山地常綠林所占比重很大。由下向上,氣候和植被類型依次更替,直至高山冰雪帶,垂直帶圖譜完整。中段自北向南氣溫年較差增大,降水量減少,主要反映干旱特征。南段地處中、高緯,體現溫涼濕潤特征。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平均氣溫低于10℃。
雄偉壯觀的安第斯山脈是南美洲開發最早的地區,中段山區保留著古代印加帝國的許多文化遺跡。居民主要為印歐混血種,其次為印第安人克丘亞族和艾馬拉族。
從巴塔哥尼亞高原到玻利維亞的阿爾蒂普拉諾高原的南界,安地斯山人煙稀少。少數小批的農民和牧羊人生活在較低的山坡上和科迪勒拉的低濕平原上。再往北從玻利維亞到哥倫比亞,安地斯山區內有上述國家最大的人口集中地和最重要的城市。在秘魯和玻利維亞,生活在3048米(1萬尺)以上的居民占很大的比例。玻利維亞約有一半人口是說艾馬拉語和克丘亞語的印第安人,其馀大多數是說西班牙語的梅斯蒂索人(或混血人); 古代烏魯人的遺民生活在的的喀喀湖地區。人口主要分布在荒野高原(除半游牧的牧羊人外,主要為礦工)和較低的狹窄河谷內(居民從事農業)。在秘魯高度超過3505米(11,500尺)的地區,人們最重要的活動是采礦,但大多數安地斯居民務農,以及飼養綿羊、山羊、美洲駝和羊駝,從事工業和商業的人也逐漸增多。一部分說艾馬拉語的印第安人生活在南部的的喀喀湖周圍;但當地居民大多數說克丘亞語,說克丘亞語的人占高地居民的大多數。厄瓜多爾安地斯山的居民主要是說克丘亞語的人和梅斯蒂索人,南方有小批的卡納里人(Canari),北方有薩拉薩卡人(Salasaca)。農業是主要的職業,有些印第安人制造陶器和編織。在哥倫比亞,絕大部分人口居住在高度為1524~3200米(5000~10500尺)的地區。印第安人只占很少一部分,生活在東科迪勒拉的阿爾蒂普拉諾高原、中科迪勒拉和南部山區。咖啡種植區高約914~1981米(3000~6500尺),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泛美公路沿縱向谷地和海岸溝通安第斯山區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