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都市區
世界最大都市區
根據世界銀行最新報告指出,以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和珠海等城市組成的珠三角都市區,已超過日本東京,成為全球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都市區。
珠三角成全球最大都市區
據香港《明報》網站1月27日報道,世界銀行昨發布的報告稱,2000至2010年,東亞地區有近兩億人口遷居城市,相當于世界第六大國的人口數。
報告以《東亞變化中的城市圖景:度量十年的空間增長》為題,利用衛星圖像和地理空間地圖編製新資料。分析顯示,10年間,東亞地區的城市面積每年平均擴大2.4%,2010年城市面積達到13.48萬平方公里。中國的城鎮化在東亞占主導,869個人口逾10萬的城市中,有600個在中國,其面積超過東亞城市土地總面積的2/3。
報告指出,東亞地區共有八個人口逾千萬的超大城市:即中國內地的珠三角、上海和北京;日本的東京和大坂;印尼雅加達、韓國首爾和菲律賓馬尼拉。臺北也名列人口數25大城市之一。而以廣州、佛山、深圳及東莞組成的珠三角已超過東京,成為在面積和人口兩方面的世界最大都市區,人口超過阿根廷、澳洲或加拿大,達4200萬人。以人口密度計算,東亞都市仍以香港居冠,2010年每平方公里居住達3.2萬人。
報告提醒,東亞地區的都市化才剛興起,非城市化仍占區內總人口64%,各國政府應注意大、中、小城市均衡發展,避免人口過度集中在單一都會區,而發展過程中的貧富不均問題也亟待解決。
延伸閱讀城市群珠三角:世界級智慧型城市群
中國城市群綜合實力排名第二的珠三角城市群正走在世界級智慧型城市群的路上。圖為從空中拍攝的珠海市情侶大道。
國際先驅網1月13日報道
現狀:珠三角:多核驅動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珠三角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和城市化進程的排頭兵,聚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資本。而三十年后,珠三角又肩負新的發展重任。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2014》中顯示,中國城市群綜合勢力珠三角排名第二。同時位列中國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在經濟總量上不敵長三角,在文化實力上遜于京津冀,打造世界級智慧城市群,底氣何在?
從單核驅動到多級梯隊
無論是京津冀城市群還是長三角城市群,人們都可以毫不猶豫地指出一個中心,但說到珠三角城市群,很難確定一個真正的強者,更多的給人一種群雄并起、百花齊放的印象。
其實,如果將歷史拉長,珠三角城市群曾先后經歷過廣州中心、廣州澳門雙中心、廣州香港雙中心,在改革開放后,則形成了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的四核驅動,加上正在崛起的珠海、佛山和東莞等第二梯隊城市,又形成了廣佛肇、珠中江、深莞惠三大經濟圈。
另外,珠三角城市群并非只有城市,其城鄉一體化在中國三大城市群中也是最充分的,形成不少鎮級的“第三梯隊”。
就在去年8月,廣東省住建廳公布了《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征求意見稿。《規劃》中顯示,廣東將繼續推行強鎮擴權,將把珠三角地區符合條件的少數“巨型鎮”升級為市,在不調整行政級別的前提下賦予相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
這一規劃落實后,未來中國將有五級城市,從最高的正省級直轄市,到副省級城市、地級市、縣級市和鎮級市。“未來圍繞著廣州、深圳、佛山等珠三角地級市周邊,將形成一批鎮級市,成為像歐美的‘大巴黎’、‘大紐約’這樣的城市群,形成‘新市鎮’的概念。”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分析說。
例如,東莞虎門鎮和長安鎮、中山的東升鎮和小欖鎮、佛山南海的獅山等鎮,經濟的發達程度已經完全達到城市的標準。鎮改市將讓珠三角城市群形成在全國獨具一格的“第三梯隊”。
重大利好:自貿區獲批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珠三角城市群正在從一個個離散城市織成的網,發展成為城市與城市間邊界模糊、互相重疊的成片區域。
“珠江三角洲已形成區域性城市群雛形,實現‘世界級城市群’目標定位的關鍵在于區域內城市從競爭走向協同,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整體效果。珠江三角洲全域規劃在對功能布局、基礎設施、產業規劃、環境生態保護等方面進行整體性綜合考慮的同時,更要樹立起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共識,以綠色、人文、智慧和宜居為導向,把珠三角打造成為經濟實力和人口規模達到世界級水平的城市群,成為全球城市體系重要組成部分。”中山大學教授許學強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采訪時說。
近日,廣東自貿區獲批的消息對珠三角城市群的發展也將是一個重大利好。
與天津、上海和福建相比,廣東自貿區在地理空間上最為外向,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有望借助自貿區得到進一步增強。在林江看來,“珠三角一體化,已經做得較多的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融合,而通過幾個平臺共同建設粵港澳自貿區,將有利于加快整個珠三角不同城市之間市場機制和體制機制創新的合作和整合。”
一方面,珠三角城市群可以充分發揮與港澳互補的優勢,加強與港澳的緊密合作;另一方面,加強城市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大珠三角”的整體優勢參與世界經濟體系的合作與競爭,建設成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城市區域。”廣州地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虹鷗說。
前景:世界級智慧型城市群
去年3月,新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要求,珠三角要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1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下發《推進珠江三角洲地區智慧城市群建設和信息化一體化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下文簡稱《計劃》),提出打造珠三角智慧城市群的構想。
“到2017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通過地理空間、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各領域智慧應用的協同與對接。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成珠三角世界級智慧城市群。”去年1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下發的《計劃》中明確指出了打造珠三角智慧城市群的宏大構想。
為完成建設世界級智慧城市群的目標,《計劃》還在三個大方向上制定了措施:推進信息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推進公共服務平臺一體化建設和推進信息網絡一體化應用。
而對于《計劃》中提出的智慧型城市群目標,盡管看起來路途漫漫,但珠三角似乎已蓄勢待發。
在2014中國智慧城市創新大會上,廣州市市長陳建華表示,廣州目前已建成國家超算中心,天河二號等一批智慧城市新設施,“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已經連續三次獲得了TOP500全球第一名。
“微信的總部和研發團隊在廣州,智能交通,智能港口,電子政府,城市的智能化管理等智慧新應用,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廣州基于物聯網完善智能交通系統,有效整合資源,為交通管理、市民出行提供了支撐,使智能、精細成為城市管理的特征之一。”陳建華說。
如果按照廣東省省長朱小丹所構想的“九年大跨越”,那么未來,珠三角城市群將“形成可叫板國際壟斷寡頭的信息化發展強大核心競爭力”,整個城市群的智能化水平也將不斷提高,“成為信息化建設的先導區域”。
挑戰:智慧城市群需要行政智慧
不少城市實力壯大后,在繼續發展中形成區域內城市過度競爭,而不能協調共贏。和很多城市群發展一樣,這是擺在珠三角城市群成為世界級城市群面前第一大問題。
“近二十多年來編制過多次珠江三角洲規劃,并多以打造‘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這次全域規劃之前應對前幾次規劃作一個檢討,哪些實施了,哪些在實施中,哪些還沒實施,哪些根本就無法實施。檢討得好這次全域規劃就事半功倍,也符合習所說的‘一張藍圖干到底’,徹底避免‘一屆政府一張藍圖’的現象。”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許學強說,他指出打造珠三角城市群,必須進行珠三角的全域規劃,而不是各自為政。另外,還要避免規劃陷入執政周期,出現“一屆政府一張藍圖”現象。
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單志廣持同樣的觀點,“智慧城市群的建設必須要有一個數據共享、數據融合和業務交互的總平臺,需要一個全方位的規劃和設計。”他說。
廣州地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虹鷗則認為,土地資源將成為制約城市群發展的重要“瓶頸”。通過研究,他發現珠三角建設用地快速蔓延,開發強度瀕臨警戒線,受地形和政策雙重約束,新增建設用地空間不多。目前,珠三角僅根據地形條件分析的剩余適宜建設用地面積理論上約占土地總面積的30%。如按過去十年的增長速度,大約可支撐未來20年的經濟發展,但持續開發土地勢必帶來過高的開發強度和更大的環境壓力。
也有專家認為,在過去的發展中,佛山、廣州等城市有著較高的土地財政依賴癥,如果不能夠及時剎車,恐將錯過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期。
毫無疑問,“智慧城市”作為一個新興概念讓珠三角城市群更加亮眼,但若過度炒作,將會重蹈低效、重復建設的覆轍。中央網信辦副主任王秀軍已經考慮到這一點,“一些城市過度夸大了智慧城市概念對產業拉動作用。不少地區希望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尋求新的增長點,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忽視了對區域比較優勢判斷,缺乏應用需求支撐的云計算中心、數據中心等概念性布局大量出現,可能帶來投資和建設風險。”
區域內城市競爭、智慧城市概念過度炒作和土地財政依賴慣性,能否破解這三大問題,將成為珠三角能否真正建成世界級智慧城市群建設的關鍵所在。
延伸閱讀內地樓市低迷 港人珠三角拋房產轉投商鋪
中新網10月20日電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隨著內地陸續放寬限購政策,樓市本該進入“金九銀十”的黃金季節,在珠三角置業的港人卻涌現起一股“拋樓潮”,有港人甚至愿意減價20萬(港元,下同)求脫手房產。
在珠三角擁有800家門店的中介家家順控股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稱,今年首9月,港人在珠三角的深圳、東莞和惠州等六市每月掛牌出售的樓盤數量較去年同期大增2倍。部分港人轉向珠三角商圈投資收益相對穩定的商鋪。
7及8月拋售達高峰
報道說,今年以來,內地房地產市場低迷不振,盡管目前正值“金九銀十”的旺季,央行又推出房貸新政刺激樓市,但是購房者仍持續觀望。
中原地產華南區董事總經理李耀智接受《文匯報》采訪時表示,今年1月至8月深圳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量同比下滑三成,而惠州、東莞和珠海也出現類似情況,一些開發商為了盡快出貨推折上折促銷。這無疑引起珠三角一些港人的擔憂,許多精明的香港投資者開始陸續拋售房產。 報道稱,受李嘉誠拋售內地房產等多重因素影響,許多港人擔心內地樓市低迷。
據家家順發給《文匯報》的報告顯示,今年1月,珠三角港人通過家家順掛牌出售的房屋達197套,較去年同期的9套暴增了20.88倍。
從今年1月至9月港人拋樓數據來看,整體上每月持續遞增,明顯遠高于去年,并在今年7月至8月達到了拋盤的高峰。今年首9個月,珠三角港人累計在家家順掛牌出售的房產高達4066套,較去年同期1334套增長2倍多。
不過,港人掛牌出售的效果無疑受到市場低迷的影響,如8月份只有140套房屋成功交易,僅占掛牌出售總數的兩成。
報道說,其他中介也出現類似的情況。從這些數據看來,港人正在珠三角大量拋房,以避免房價下跌帶來損失。
多原因致割價脫手
報道指,在此輪拋售潮中,許多港人是競相割價拋售房產,除了擔憂房價下跌導致資產損失外,一些港人出售房產后把資金轉用于實業發展,也有部分港人因珠三角生活和養老成本等節節上升而賣房回流香港。
因為一些港人持續拋售致一些樓盤的香港業主占比持續下滑,有的甚至從以前的九成下滑至現在的兩、三成。
延伸閱讀香港配套設施相繼落成 積極參與珠三角發展
中新社香港1月15日電(記者 黃旖琦)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15日發表2014“施政報告”,指出香港將繼續拓展機場及建設港口等配套交通網絡,相關基礎措施會相繼落成,力拓粵港澳合作優勢,積極參與珠三角的發展。
梁振英表示,過去35年,香港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惠于內地的改革開放。十八屆三中全會宣示了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香港要把握好這個新機遇。香港積極發展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并將在未來數年相繼落實,支持內地與香港的合作發展。
“施政報告”中指出,近年物流服務業日趨蓬勃。特區政府已在屯門西預留10公頃土地作為物流用地,也會在新發展區,劃出土地發展現代物流。在航空貨運方面,香港國際機場在過去10年均為全球最繁忙的國際貨運機場。去年首11個月,機場的貨運量為370萬公噸,同比上升2.6%。特區政府爭取在2023年落成啟用機場第三跑道,并會繼續改善港口設施、提升港口的運作效率,把握內地貿易增長為物流和航運業帶來的機遇。
梁振英表示,珠江三角洲近年經濟發展迅速,珠三角西部的珠海、中山等地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2016年及2018年,55公里長的港珠澳大橋及9公里長的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全段將先后落成,大嶼山會成為往來香港和珠海、澳門的必經之地,地理上成為粵港澳三地的交匯點。
報告又稱,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的人工島占地約130公頃,同時鄰近香港機場,是香港和珠三角西部之間的門戶,有極高的“橋頭經濟”價值。特區政府已初步檢視相關的基建配套,以探討在該口岸發展大型購物、餐飲、娛樂和酒店等設施的可行性,并會盡快開展詳細研究。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劉展灝表示,內地與香港經濟聯系日益密切,而影響最深的必然是比鄰的地區。港珠澳大橋等配套措施落實,將完善粵港澳及珠三角地區的交通網絡,有利提升珠三角地區的工作效率以及降低經營成本。配套設施完善將減少未來居民來往兩地的時間,促進人流及物流的增加,可拉動經濟。
去年香港與內地簽訂CEPA《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補充協議十,服務貿易成為未來發展重點。
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指出,特區政府將積極參與珠三角的發展,支持廣東省成立自由貿易園區,并與廣東省及各市共同謀劃,互惠互利。內地商務部亦與廣東省全力落實今年年底前,在廣東率先實現粵港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目標,特區政府積極支持配合有關工作。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CEPA補充協議十進一步開放粵港合作領域,服務貿易成為重點。隨著人民幣升值,珠三角地區經濟轉型,服務業等產業應成發展主流。而服務業正是香港的優勢,與珠三角合作發展可發掘很大商機。
麥萃才認為,粵港澳自貿區籌劃,對于香港更重要意義是促進離岸人民幣業務。由于服務貿易方面在CEPA補充協議十已經有很大范圍放寬,若粵港澳自貿區成立后有更多金融方面的改革措施,粵港澳成為試驗區,可以進一步促進香港人民幣業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