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節日習俗和飲食宗教信仰(2)
藏族的飲食習慣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漢語:炒面)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制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儲藏又便于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區,隨時隨地都可見身上帶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餓了隨時皆可食用。
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將豬肉用來制成豬膘,便于保存。肉類的儲存多用風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殺的牛、羊肉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干。冬季制作風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干肉的新鮮色味。
最常見的是從牛、羊奶中提煉的酥油,除飯菜都用酥油外,還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湯搖⒛談澩窈湍淘?紉彩薔?V譜韉哪討破罰?魑�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
在藏族民間,無論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當作必須的飲料,此外也飲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含有維生素和茶堿,可以補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維生素不足,幫助消化。藏族普遍喜歡飲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都以干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制。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于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制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藏族的宗教信仰
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儀式和內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傳佛教”。藏族對活佛高僧尊為上師,藏語稱為喇嘛,故藏傳佛教又被稱為喇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公元13至16世紀中葉,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動頻繁,佛教寺廟遍及西藏各地。著名的寺廟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和布達拉宮。
藏傳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紀后,隨著藏傳佛教“后弘期”的開始,陸續出現了許多教派,早期的有寧瑪派(俗稱“紅教”),薩迦派(俗稱“花教”),嘎當派(俗稱“黑教”),噶舉派(俗稱“白教”)等。15世紀初,宗喀巴實施宗教改革,創建格魯派(俗稱“黃教”)。此外藏傳佛教還有一些獨立的教派有:息學派,希解派,覺宇派,覺囊派,廓扎派,夏魯派等。
藏族服飾特點
藏族自古以來在雪山環繞、江河奔騰的“世界屋脊”上繁衍生息,他們創造了燦爛而獨特的服飾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
藏族服飾習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及氣候條件生產、生活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體現著民族的集體智慧,蘊含著民族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藏族服裝(藏裝)、眼飾在其款式、結構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深受自然條件、勞動生產和文化交流的影響。從地域看,可區別為農區和牧區類型;按生活方式,可區別為農村與城鎮類型;從身份講,可分為平民、僧人、達官貴人等類型。
據學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紀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飾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 隨著與外界交流,藏族服飾曾經受到蒙、漢、滿等族以及波斯等國服飾的影響,在眼飾的色澤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進步。
藏族帽子種類繁多,主要有氈帽、皮帽、金絲花帽等。 藏族男女通行的長筒靴,藏靴可分為“松巴”和“嘎洛”兩大類。
藏族發飾繁多,尤以婦女為最。中青年婦女喜用紅綠絲線與頭發混編。藏族佩飾主要有耳環、胸飾、腰飾和手飾。多以金、銀、銅和珠寶、石器制成。耳飾,均為互環和耳墜。胸飾包括項鏈、護身盒“卡烏”。腰飾主件是一條絲綢或牛皮腰帶,上面懸掛各種主人喜歡的飾品,男子有腰刀、打火鐮、鼻煙壺等,婦女有銀器、銅牌等。
少數民族相關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