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生態工程是什么
世界最大的生態工程是什么
世界最大的生態工程
北防護林工程是指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中國政府為改善生態環境,于1978年決定把這項工程列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項目。
基本介紹
三北防護林又稱修造綠色萬里長城活動。1979年,國家決定在西北、華北北 三北防護林 部、東北西部風沙危害、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工程,即帶、片、網相結合的“綠色萬里長城”。規劃范圍包括新疆、青海、寧夏、內蒙古、甘肅中北部、陜西、晉北壩上地區和東北三省的西部共324個縣(旗),農村人口4400萬,總面積39億畝。以求能鎖住風沙,減輕自然災害。
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是一項正在我國北方實施的宏偉生態建設工程,它是我國林業發展史上的一大壯舉,開創了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先河。地跨東北西部、華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區,包括我國北方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1個縣(旗、市、區),建設范圍東起黑龍江省的賓縣,西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里山口,東西長4480公里,南北寬560—1460公里,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42.4%,接近我國的半壁河山。
地理歷史
在這塊歷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種種人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這里的植被遭到破壞,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區域內分布著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總面積達149萬平方公里,從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龍江,形成了一條萬里風沙線。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占這一地區總面積的90%,在黃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為地上“懸河”。大部分地區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則澇”的氣候特點。風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帶來的生態危害嚴重制約著三北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使各族人民長期處于貧困落后的境地,同時也構成對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嚴峻挑戰。
總結歷史經驗,黨中央、國務院對于改變這一地區的自然面貌和經濟條件十分關懷、極為重視。1978年11月25日,國務院批準了在三北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工程,并特別強調:我國西北、華北及東北西部,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木料、燃料、肥料、飼料俱缺,農業生產低而不穩。大力種樹種草,特別是有計劃地營造帶、片、網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是改變這一地區農牧生產條件的一項戰略措施。并把這項工程列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項目。這一英明決策符合三北地區的實際情況和各族人民的強烈愿望,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和當地駐軍的積極擁護和熱烈響應,在國際國內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英國《泰晤士報》稱贊這一規劃構想宏偉,將成為人類歷史上征服自然的壯舉!
防護優勢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使三北地區的森林資源快速增長,木材及林產品產量不斷增加,改變以過去缺林少木的狀況。目前,三北地區活立木蓄積量達10.4億立方米,年產木材655.6萬立方米,不僅使民用材自給有余,而且由于木材產量的增加也帶動了木材加工業和鄉鎮企業、多種經濟的發展。“四料”俱缺的狀況已有很大改變,特別是已建成了1870萬畝薪炭林,加上林木撫育修枝,解決了600萬戶農民的燃料問題。營造的牧防林保護了大面積草場,營造的7500萬畝灌木林和上億畝楊、柳、榆、槐樹的枝葉為畜牧業提供了豐富的飼料資源,三北地區牲畜存欄數和畜牧業產值成倍增長。
林業的發展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三北地區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已發展經濟林5670萬畝,建設了一批名、特、優、新果品基地,年產干鮮果品1228萬噸,比1978年前增長了10倍,總產值達200多億元。甘肅省林果業已發展成為全省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1997年全省農民人均林果業收入達到300元,占收入的25%,有41個縣的林果特產稅收入超過100萬元。河北省張家口市大力發展經濟林,林業產值由9000萬元增加到3億元,有240個村、15萬戶農民靠林果業實現了脫貧致富。
各地在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二十多年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走出了一條的中國特色的林業生態建設路子。具體講,一是根據我國財力有限的具體情況,建立了國家補助、地方配套、多方集槳、群眾投勞的工程建設投入機制;二是根據不同階段的社會經濟情況,深化改革,制定和完善政策,重視用政策調動廣大群眾和各行各業的積極性;三是從三北工程建設具有廣泛的群眾性、社會性和公益性出發,強化政府行為,深入進行宣傳,領先各級黨委、政府組織動員廣大干部群眾和各行各業的力量參加工程建設;四是從三北地區地域遼闊、差異性大的實際出發,實行因地制宜、因害設防,擇優扶持、分類指導,重點突破、規模推進的“”,建設區域性防護林體系;五是從三北工程的區情和民情出發,把工程建設的總體目標同當地經濟發展和農國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近期需要相結合,使環境治理與經濟建設直轄市統一,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六是從三北地區自然條件嚴酷,造林難度大
的實際出發,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大力推廣林業科研成果和適用技術,提高三北工程的建設質量和效益。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宏偉工程,不僅是中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球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規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過美國的“羅斯福大草原林業工程”、前蘇聯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計劃”和北非五國的“綠色壩工程”,在國際上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世界生態工程之最”。近年來,先后有50多個國家的官員和專家、學者、新聞記者來我國考察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都給予了很高評價。國家林業局三北防護林建設局作為這項生態工程的主管單位,于1987年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環境保護先進單位”獎章。鄧小平同志在1989年為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親筆書寫了“綠色長城”的光輝題詞。李鵬1992年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向世界莊嚴宣告:“我國三北防護林體系長達4480公里,已成為阻止風沙南侵的綠色長城”。這些來自世界的關注和國家領導的重視,使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的建設者和管理者們深感肩負使命之重大,他們正在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為實現江澤民建設山川秀美新西北的要求,為建設全國完備的生態體系,為實現國家經濟建設重點向中西部轉移,為三北地區廣大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做著他們應有的貢獻。
這項工程的主管單位——三北防護林建設局,坐落在有“塞上明珠”之稱的寧夏銀川,是國家林業局負責三北地區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派出機構,是負責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和管理工作的職能局,統籌管理三北地區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承擔工程建設規劃計劃、督導檢查、組織實施和協調服務。局內設有辦公室、營林處、工程監理處、治沙處、科技處、宣傳處、國際合作處、計劃財務處等職能處(室)。在二十多年的歷程中,培養鍛煉了一支以中青年干部為骨干,既有實踐經驗,又有專業知識和較強責任感的干部隊伍。
在新世界即將到來之際,黨和政府向全黨全民發出了改造自然、治理國土、建設生態農業的總動員,并強調提出我國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三北工程正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我們堅信,隨著工程的發展,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定會以新的成就叩開世紀之門,為人類生存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向整個世界展示中華民族改造自然的宏偉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