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壽命提高,人們到底能活幾歲
人均壽命提高,人們到底能活幾歲
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將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再提高一歲,讓很多人歡欣鼓舞,認為自己可以活得更長一些了。彭祖是中國傳說中壽命最長的壽星,《國語》和《史記》上都有記載傳說他活了八百年,我們什么時候可以有如此高壽呢?
提高一歲,到底多不多?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中國人的人均預期壽命76.34歲。而根據此前的資料,201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是74.83歲,也就是說,此前五年,中國人的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了1.51歲。接下來的五年,如果僅僅是提高1歲,你覺得是有多高呢?
《世界衛生統計2014》的報告指出,基于全球平均數據,2012年出生的女孩預期壽命約為73歲,男孩預期壽命為68歲,均較1990年出生的人口預期壽命提高6歲。世界上,日本是公認的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在2014年就達到了創紀錄的87歲。在性別差異上,日本女性和冰島男性預期壽命分居全球之首。由此來看,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什么是人均預期壽命?
按照人口統計學的解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英文:Life expectancy)是指假若當前的分年齡死亡率保持不變,同一時期出生的人預期能繼續生存的平均年數。它以當前分年齡死亡率為基礎計算,但實際上,死亡率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平均預期壽命是一個假定的指標,它表明了新出生人口平均預期可存活的年數,是度量人口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的指標。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計算并不容易,可以說是相當復雜。按照原理,應該是這樣計算:我們對同時出生的一批人進行追蹤調查,分別記下他們在各年齡段的死亡人數直至最后一個人的壽命結束,然后根據這一批人活到各種不同年齡的人數來計算人口的平均壽命。用這批人的平均壽命來假設一代人的平均壽命即為平均預期壽命。
但是,要跟蹤同時出生的一批人的整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幾乎不可能,在實際計算時,往往可以利用同一年各年齡人口的死亡率水平,來代替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齡的死亡率水平,然后計算出各年齡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數,由此推算出這一年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因此,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與同時代的死亡率水平有關,特別是嬰兒死亡率關系密切。事實上,這些年世界各國人均預期壽命的大幅提高也主要是得益于嬰兒死亡率的快速下降。我國孕產婦死亡率由2010年的30/10萬降至2014年的21.7/10萬,嬰兒死亡率由2010年的13.1‰降至2014年的8.9‰,直接推升了人均預期壽命。世界衛生組織數據,利比里亞人的均預期壽命在過去的20年里差不多提高了20歲,幅度居全球首位。
提高壽命,兩方面很重要
一般來講,壽命的長短受兩方面的制約。一方面,社會經濟條件、衛生醫療水平限制著人們的壽命,所以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期,壽命的長短有著很大的差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2012年出生在高收入國家的男孩預期壽命為76歲,超出低收入國家水平16歲;高收入國家女孩的預期壽命為82歲,高出低收入國家19歲。同樣都是朝鮮民族,2015年年底的數據,韓國國民的預期壽命為男78.2歲、女85.0歲,而朝鮮人的預期壽命僅為男66.0歲、女72.7歲。數據也顯示,2015年朝鮮嬰兒的死亡率為22/1000,達到韓國(2.9/1000)的7.6倍。
另一方面,由于體質、遺傳因素、生活條件等個人差異,也使每個人的壽命長短相差懸殊。人均壽命主要與生活質量有關,生活質量越高,人均壽命就越高,還與種族因素有關,東亞農耕人口的人均天賦壽命最長,歐美白人的人均天賦壽命次之,黑人的人均天賦壽命最短。東、南亞大部為農耕人口,大多是性情溫和,雖然與歐美的人相比,體質不算強壯,但是天賦壽命卻可以很高。同等生活質量條件下,東亞人均壽命比歐美白人人均壽命要高兩歲左右。
從長期看,壽命都是在提高的
從歷史上來看,地球上的人均預期壽命都是在不斷提高的,除了部分特殊年代,比如戰亂、瘟疫或者饑荒。
資料顯示,公元前歐洲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僅20歲左右一直到1850年左右才達到40歲,也就是說,在漫長的近2000年的歷史中終于延長了一倍,平均每百年不過增壽一歲。這種極其緩慢的增長速度,顯然與古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緩慢有關。19世紀工業化革命之后,社會生產力的解放,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迅速上升。自1850年以來的100多年,歐洲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大約增加了三十多歲,按1977年聯合國人口年鑒所示,已達到平均72歲的水平。由于醫療技術的進步和衛生環境的改善,特別是抗生素的發現和免疫接種術的應用,歐洲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實現了平均每十年的增長2.3歲左右的速度。
我國也類似。古代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很低,東漢時期,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只有22~26歲,唐朝為27~29歲,清朝為30~33歲,民國時的人均壽命還只有35歲。到1957年,我國人均壽命提高到57歲,1960—1970的10年間,人均壽命從36歲增長到62歲,并于1975年達到65歲,進入到了現代國家行列。1990年,人均壽命增加到68歲,再過了近15年,已達到目前的組織公布的76歲。
當然,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指標也是喜憂參半。按照中國衛生部門的數據,我國人均壽命在2005年就已經提高到73歲,但東西部省份人均預期壽命相差多達15歲,顯示出嚴重的地區發展不平衡。
有關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存在巨大爭議
當然,中國人均預期壽命76歲這個指標也有爭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2011年人類發展報告及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人均壽命排在前幾位的分別是日本、中國香港和瑞士。中國排名第83,只有73.5歲。可根據WHO這個世界上最權威的醫療衛生組織提供的信息,2011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上升到76歲。兩個國際機構的數據相差極大,也直接導致了中國還是越南人均預期壽命更長的爭論。
另外,更加引起爭議的是中國南北方人均預期壽命的差異。根據以色列、中國和美國學者共同完成的研究發現,中國的空氣污染已使中國北方居民的預期壽命減少5.5年,后來被媒體形象的解讀為中國南方人比北方人要多活五年,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東北人口連年快速下降,而大量的人口都遷移到了廣東、海南的原因。
在研究利用中國各地數十年期間的污染數據之后,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北京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以及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多名教授聯名發表報告稱,在南方的平均污染水平之上,每增加每立方米100微克微粒物質,出生時的預期壽命就減少3年。據這項研究估算,華北的空氣污染已在上世紀90年代致使淮河以北的5億中國人總共減少25億年的人類預期壽命。不過,北京是個例外,受到空氣污染的北京2013年預期人均壽命超過81歲,空氣清新的美國2013年人均預期壽命77.9歲,可見北京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超過美國,由此來解釋北京房價可以買下美國也許比較合理?!
最后,我們要說,人均預期壽命并非是每個人都會活到的年齡,因為有“人均”,而且,當年的人均預期壽命從本意上是說當年出生的人口在無意外的情況下的預計生存年數,可很多人在“當年”之前已經生活了很久,已經沒有可能享受到所有此后的社會發展紅利。當然,也并非說以后出生的人一定會比此前的要活的久,還要看社會是否正常發展,不信看看敘利亞,在2011年還高于或者至少是與中國相當,可如今呢?我們祈禱和平,祝福安康,只有如此,才能活的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