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鳥
世界上最小的鳥是什么鳥?學習啦小編為你解答
世界上最小的鳥
蜂鳥科:
蜂鳥科(Trochilidae):共有1科2亞科104屬355種。因飛行時兩翅振動發出嗡嗡聲酷似蜜蜂而得名。體型小,體被鱗狀羽,色彩鮮艷,并閃耀彩虹色或金屬光澤,雄鳥更為鮮艷;嘴細長而直,有的下曲,個別種類向上彎曲;舌伸縮自如;翅形狹長;尾尖,叉形或球拍形;腳短,趾細小而弱。飛翔時兩翅急速拍動,快速有力而持久;頻率可達每秒50次以上。
善于持久地在花叢中徘徊“停飛”,有時還能倒飛。與雨燕有較近的親緣關系。蜂鳥和其他鳥類一樣,沒有發達的嗅覺系統,而主要依賴視覺。蜂鳥約90%的食物來自花蜜,其余為節肢動物,包括蒼蠅、黃蜂、蜘蛛、甲蟲和螞蟻。它們薄而長的鳥喙很適合汲取花蜜。分布于拉丁美洲,北至北美洲南部,并沿太平洋東岸達阿拉斯加。
物種學史:
蜂鳥的體型太小,骨架不易保存成為化石,它的演化史至今仍是個謎。蜂鳥大多生活在中南美洲,在南美洲曾發現100萬年前的蜂鳥的化石,因此科學家認為蜂鳥是源自更新世。然而在德國南部科學家卻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蜂鳥化石,距今已有3000多萬年的歷史,由此可知,蜂鳥的祖先遠在漸新世的時候就已經出現。 研究表明,估計最近的所有現代蜂鳥的共同祖先,2240萬年以前就已經住在南美洲的某些地區。這是這種現代鳥類相當近期的的家族,特別是考慮到很多現在還活著的物種,揭示這些鳥在到達南美洲后,以極快的速度經歷多樣化。
由于現代的蜂鳥只發生在美洲,它們怎么從歐亞大陸到南美的,考慮到它們強烈的能源需求,研究人員認為,它們可能隨著白令陸橋從亞歐大陸到北美,然后繼續南美之行。一旦到達南美,這些靠花蜜喂養的鳥類就此落戶,并利用許多不同的棲息地,提供給它們花蜜資源,然后迅速多樣化,分為九個主要類群(或組)含有上百種。大約12萬年前該鳥兒再移回北美,然后在大約500萬年前(至少5次)侵入加勒比海地區。
新的物種似乎在這些生物區迅速變化增長(例如北美與南美)。然而,在其22億年的進化中,新的蜂鳥物種出現在安第斯山脈的速度與出現在非棲息地的新物種的速度非常相似,這表明山區對物種的多樣化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發現與一些研究安第斯山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具有一致性。 遺傳分析表明,蜂鳥的多樣性今天繼續在上升和增長,新物種的產生率超過滅絕速度。
形態特征:
蜂鳥的羽毛一般為藍色或綠色,下體較淡,有的雄鳥具有羽冠或修長的尾羽。雄鳥中,絕大多數為藍綠色,也有的為紫色、紅色或黃色。雌鳥體羽較為暗淡。蜂鳥科有兩個亞科,隱蜂鳥亞科和蜂鳥亞科。隱蜂鳥一般呈褐色、灰色和紅色,無虹彩色澤。蜂鳥亞科有呈紅、橙、藍、綠金屬光澤的虹彩羽毛。虹彩主要集中于雄鳥的頭部、上體和下體。一些雄鳥還有如鮮明喉斑、羽冠、細長尾羽等靚麗羽飾。[2] 最小的紅隱蜂鳥(Phaethornis ruber)和吸蜜蜂鳥(Mellisuga helenae)體重不足2克,最大的巨蜂鳥(Patagona gigas)重19-21克;其余蜂鳥大多重量在2.5-6.5克,體長在6-12厘米之間。
蜂鳥有各式各樣的喙部形態,不同長度和形狀的鳥喙通常是識別其食用不同花卉的良好指標。蜂鳥有可伸展的分叉舌頭,便于吸食花蜜。蜂鳥是典型的小腳鳥類,它們不能在地面行走,在棲木上變換位置也是通過飛行而不是行走。[2] 蜂鳥的許多骨骼和飛行肌都已適應空中懸停和高速機動的飛行。它們是唯一一種能真正懸停和前后飛行的鳥類。蜂鳥飛行中發出的“嗡嗡”聲,是由改良的外側初級飛羽產生的,而蜂鳥的英文名稱“Humming bird”也源自它們“嗡嗡嗡”的聲音。蜂鳥具有性二型的特點,雌鳥一般比雄鳥大,雄鳥通常有更多的羽色和羽飾;雌鳥的隱蔽色很可能比雄鳥多,所以雌鳥不易在孵卵和育雛期將天敵引至鳥巢。亞成鳥的羽毛類似雌鳥。
生活習性:
視覺蜂鳥和其他鳥類一樣,沒有發達的嗅覺系統,而主要依賴視覺,也不同于大多數脊椎動物,蜂鳥對325-360納米的紫外光敏感,方便它們尋找一些有紫外色譜的花朵。雄鳥的羽毛色彩可被雌鳥和同種競爭者用來評估其領導力、地位以及辨別種類。
領地
蜂鳥為獨棲性動物,僅在繁殖季結對。許多種類的雄性蜂鳥具有領域性,該領域以食源地為中心,由雄鳥竭力守護。雄鳥通常棲息于醒目位置四處觀察,如果有入侵者進犯領地,雄鳥會發出警告,并懸停半空閃動虹彩羽毛,必要時驅趕入侵者,沖突偶爾會逐步升級,演變為以嘴作武器的互斗。當食物稀缺時,領主會減少費力驅趕入侵者的行為。雌鳥也會環繞鳥巢建立領域。沒有領域性的蜂鳥主要是放夾路線覓食者,它們穿行一地吸食大片花卉。
飛行
雄鳥通常聚集在老舊求偶地炫耀求偶,雌鳥也來此地選擇配偶。求愛時,雄鳥會在雌鳥面前表演精彩的飛行技能,飛行高度可升至30多米,然后向雌鳥俯沖,俯沖到底后再次升起。
世界上最小的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