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營企業_影響企業發展的因素
什么是民營企業_影響企業發展的因素
民營企業是民間私人投資、民間私人經營、民間私人享受投資收益、民間私人承擔經營風險的法人經濟實體。那么你對民營企業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什么是民營企業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民營企業的概念
民營企業,簡稱民企、公司或企業類別的名稱,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是沒有“民營企業”的概念,“民營企業”只是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產生的。
民營企業,除“國有獨資”、“國有控股”外,其他類型的企業只要沒有國有資本,均屬民營企業。這個詞語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甚為普遍。
其實,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營企業多數是私營企業(私企),由于傳統共產主義反對私有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便將它們命名為“民營企業”。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應該以企業的資本來源和構成定義。企業的資本以民間資產(包括資金、動產和不動產)作為投資主體,即可稱之為“民營企業”。
“民營”是具有強烈中國特色的詞匯,從狹義說,民間資產特指中國公民的私有財產,不包括國有資產和國外資產(境外所有者所擁有的資產)。因此,民營企業是指:在中國境內除國有企業、國有資產控股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以外的所有企業,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伙制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從企業的經營權和控制權的角度看,含一小部分國有資產和(或)外商投資資產、但不具企業經營權和控制權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亦可稱之為“民營企業”。
廣義
我國民營企業界定從廣義上看,民營只與國有獨資企業相對,而與任何非國有獨資企業是相容的,包括國有持股和控股企業。因此,歸納民營企業的概念就是:非國有獨資企業均為民營企業。
狹義
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民營企業”僅指私營企業和以私營企業為主體的聯營企業。“私營企業”這個概念由于歷史原因不易擺脫歧視色彩,無論是私營企業的投資者、經營者、雇員或者有意推動私營企業發展的社會工作者,都傾向于使用中性的“民營企業”這個名稱,這就使“民營企業”在許多情況下成為私營企業的別稱,而本文也認同這種說法。本文的民營企業的界定主要是在于它的狹義的含義。
民營企業的現狀
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民營經濟克服了基礎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勢,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國民經濟中最為活躍的經濟增長點。客觀地說,民營企業的發展正從發展初期向發展中期轉變,向著更合理、更科學的方向發展。從我國民營企業的形成來看,目前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
一是從個體戶起家,逐漸積累發展起來,或直接由家庭成員投資興辦的家族式企業;
二是朋友、同事參股合資開辦的合伙企業;
三是國營或集體企業通過買斷轉型的企業等。
其共同的特點是企業的所有權歸一個或少數投資者所有,其企業股份不斷分散化、社會化。因此,民營企業從總體上看,雖然有其市場化程度高、經營靈活、社會負擔輕等優勢,但中國民營企業在發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
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
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不容樂觀,它在近年來總體上有所惡化。其根源是多方面的,有著制度原因、市場原因。
制度原因
一是從法律和政策規定上看,民營企業的地位仍然較之于國有企業要低,私營經濟的地位也比公有制經濟的地位要低;
二是民營企業的法律安全問題有所加重,比如政府在煤礦業的結構調整是以犧牲私營煤礦業主的基本權利為代價的;
三是宏觀經濟政策變動頻繁,主要是保增長,但是政策變動往往侵害到民營企業的產權,比如信貸控制和金融抑制政策造成民營企業融資難;
四是匯率的大幅上調影響到大量東部民營企業的生產成本與出口;
五是勞動合同法的推行、社保法規和環境法規的強化實施提高了企業的生產與經營成本;
六是行政壟斷力量近年來越來越強勢,限制了民營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七是民營企業稅收負擔總體上比較重;
八是很多地方各行政部門自由裁量權較大,對企業經營各種名目的侵擾增多
市場原因
一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影響,外需減少;
二是歐美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摩擦較多,反傾銷等措施對中國民營企業的出口造成一定的沖擊;
三是沿海地區民營企業產能過剩較為嚴重,競爭性行業工業產品價格總體上趨于下降,原材料、勞動力成本和其他成本上升,由此引發東部沿海地區制造業危機;
四是總體經濟下行,企業之間“三角債”問題嚴重,在許多地區部分企業資金鏈緊張或者斷裂,經營困難;
五是地方保護主義嚴重,一些外地企業在中西部的經營甚至遭遇“關門打狗”;
六是很多企業面臨產業轉移或者產業升級,但面臨資金和資金瓶頸,金融市場發展滯后加劇了其轉型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