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后殖民主義后殖民主義的內容
什么是后殖民主義后殖民主義的內容
后殖民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西方學術界的一種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學術思潮,那么你對后殖民主義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什么是后殖民主義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后殖民主義的含義
概述
后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義(postcolonial criticism)。事實上,與其說后殖民主義是一系列理論和教義的策源地,不如說它是一個巨大的話語場,或“理論批評策略的集合體”。在其中,所有的話語實踐都基于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即“基于歐洲殖民主義的歷史事實以及這一現象所造成的種種后果”。
特質
關于后殖民主義的特質可以歸納為:
1. 后殖民主義話語主要是關于文化差異的理論研究。這里的差異主要是指原宗主國與殖民地和第三世界之間不同于殖民主義的復雜關系。
2. 后殖民主義特別倚重福柯關于“話語”和“權力”關系的學說。按照這樣一種學說,世界上的任何“知識”,歸根結底都是一種“話語/權力”的較量。
3. 后殖民主義否認一切主導敘述(Master-narratives),認為一切主導敘事都是歐洲中心主義的,因此批判歐洲中心主義是后殖民主義的基本任務。與此相關聯,對以“現代性”為基礎的發展觀念的質疑和批判是其重要特點之一。
4. 后殖民主義對全部的“基礎的”歷史寫作予以否定,認為一種基礎的視角總是通過一種“同一性”而壓制了“異質性”。這樣,后殖民主義拒絕了資本主義這一“基礎的范疇”,也否定了作為一個范疇的“第三世界”以及當代資本主義的世界結構。
5. 后殖民主義把批評的注意力由“民族起源”(national origin)轉向“主體位置”(subject position)。它的著眼角度在于主體形成過程中“自我”與“他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扭結的錯綜復雜的關系,這樣,對它來說,混雜性的重要程度遠高于差異性。
6. 總體而言,后殖民主義文化理論把現代性、民族國家、知識生產和歐美的文化霸權都同時納入自己的批評視野,從而開拓了文化研究的新階段。
后殖民主義的主要內容
西方特權視角下的世界
西方中心主義是從一種特定的特權視角來審視這個世界的。通過把世界從空間上劃分為作為世界中心和唯一意義源泉的歐美與“籠罩在黑暗愚昧的陰影之中”的、“成為恐怖、毀滅、邪惡、烏合的野蠻的象征”的剩下其他地區。通過運用一套復雜的語言與修辭策略設置了一系列二元對立,如文明與野蠻、理性與非理性、先進與落后、科學與迷信等,對世界加以描述。正如薩義德所說,“東方是非理性的、墮落的、幼稚的、‘不同的’;因為西方是理性的、道德的、成熟的、‘正常的’,而且西方以這種宰制的架構來圍堵、再現東方”,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似乎就成為一種“文明”與“野蠻”的沖突構成的歷史,而敘述者絕對是站在所謂“文明”一方的。
貫穿時間的目的論敘事
西方中心主義還從時間上設定了一種目的論的歷史敘事,即世界的歷史就是西方的歷史,作為“世界中心”的西方享有對歷史的唯一敘述權利。從古希臘的民主政體,羅馬帝國,黑暗的中世紀經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到資本主義發展史,這個敘事開始并終結于西方的經典文化,西方成為“上帝的選民”,整個世界被歸入沒有自己的歷史的奴隸性狀態。這個敘事方式不僅模糊了西方文明內部的混雜性,而且還最大限度地淡化了殖民主義與霸權主義之間的一種必然聯系。從這種敘事中所能得到的必然推論是:西方的進步完全源于其內在的特質:科學理性、新教倫理,工業革命,議會民主,市場經濟等,對于殖民主義在西方發展史上并不光彩的作用只字不提。
西方文化下的種族優越論
西方中心主義還抱有西方文化的普遍化情結,它時而利用種族優越性把自身作為規范強加于內部及外部的“他者”,時而又掩蓋其種族優越性使自身成為一種隱形規范。在西方的強勢文化面前,“東方”失去了古老神奇迷人的光環而淪落為現代“灰姑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當殖民主義在世界范圍內退卻、宗主國已經無力左右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事物的時候,這種優越意識卻并入文化的領域,通過借助規訓的力量而日益強大起來,這也就是后殖民理論興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文化的力量由于久已有之的原因,常常容易被與政治的或經濟的因素被區分開來進行論述,而事實卻早已證明,并不存在任何超越了時代政治或經濟因素的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文化本身,就只可能產生于一個與之對應的特定的社會之中。
后殖民主義的局限性
有人指出,后殖民主義可以說是一個“困難重重”的概念。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1940- )曾指出,“現在我們所談論的后殖民涉及的領域如此之廣,而且又顯得那樣地內在不一致,因而連那些賦予它們理論地位的學者們,對這個術語闡述完畢隨即對它敬而遠之。”的確,后殖民批評在時間與空間上巨大的包容力使得對這一理論的建構工作顯得極其龐雜。而這一理論與生俱來的一些局限與缺點也限制了它的運用。因此,對后殖民文論的局限性進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后殖民主義批評自身存在矛盾。首先,后殖民研究的中心是獨立后的前殖民地國家如何擺脫帝國主義意識形態束縛,但是,和它批判的對象“東方主義”一樣,后殖民研究卻又不得不借助于西方的話語 。
其次,有人批評斯皮瓦克和巴巴等人僅僅注重紙上的文本再現……離現實越來越遠。(研究僅停留在學術研究的層面,缺乏社會研究和歷史研究的科學性 。)
再次,后殖民研究越來越體制化之后,關注的范圍越來越集中,論述方式越來越程式化,忽視了文化的特殊性、不可譯性,輕易走地走向了普遍化。
文化保守與東方主義傾向對藝術普遍性的傷害
當我們在中國的語境中談論后殖民主義的時候,很多時候會被誤讀為一種文化保守主義傾向。出現這樣的誤讀原因很多,例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的后殖民批評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民族主義傾向,這樣難免產生一種偏激的批評觀。
此外,后殖民文論的東方主義傾向也很明顯,這樣就很難秉承一種絕對客觀公允的態度審視批評的對象本身。這或多或少與理論的建立者有關。無論是賽義德還是斯皮瓦克或是霍米巴巴,都來自前殖民地國家,又有在西方接受教育的背景,在審視西方文化時始終以一種“他者”的角色介入。賽義德在其《東方學》一書中全面詳盡地闡述了西方對東方的奴役與侵略,但是卻有明顯的淡化東方與西方內部各民族文化間時常帶來殘酷后果的紛爭的嚴重漏洞,在這個意義層面上,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拒斥總體敘事而強調“異質性”
薩義德的“東方主義”有這樣一種傾向,即拒斥總體敘事,強調異質性、差異性,在重估一切價值的批判精神中回避采取一種堅定的價值立場。這樣的一種傾向或許與后殖民主義采取后結構主義立場有關。
主體的消解,是后結構主義消解中心的努力的必然結果,因為所謂的“中心”,實際上是自我的一種需要的產物,如果沒有一個中心,我們必然失去對自身存在的理解進而喪失自我意識,因此“中心”的中心是“主體”。按照西方傳統思想中的主體性,主體應該是統一、完整、自足的實體。因此,人,主體,意識這個三位一體的存在成為最終的絕對的“在場”。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后結構主義對西方傳統思想的顛覆實驗在“主體”問題上進入最后一個環節。而對“主體”的消解必然意味著對中心敘事的排斥,也就不可能采取某種固定的價值立場,這樣的結果是我們很難在這一理論的范圍內找到某種合乎總體觀念的存在,這是后殖民主義在立場問題上不可回避的。
后殖民理論在中國語境中運用的再考察
限于理論研究者的知識范圍與結構,在薩義德或者斯皮瓦克那里,后殖民理論都是根植于某一個特定的社會的。例如近東的伊斯蘭世界,遠東的大英帝國印度殖民地等,薩義德自己在其《東方學》中所說的,這里的“東方”(the Orient)是指伊斯蘭世界的東方,而非遠東的中國,印度或日本所在的“遠東”(the East),因此單純地移植其后殖民理論肯定會產生諸多謬誤,這不僅因為地域與民族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方式與中國的殖民程度與上述的國家或地區有巨大的差別,很多在后殖民理論中平常的事實,對于中國的特殊歷史而言并不完全適用,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后殖民理論在中國傳播存在諸多誤區。因此,對于后殖民語境在中國的具體運用,必須經過審慎的再次考察。
后殖民主義與女權主義
一致性
后殖民主義與女權主義之間無論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都呈現出既相聯系又相沖突的十分復雜的關系。它們之間一致性是顯而易見的:這兩種文化理論都關注對于在統治結構中被邊緣化的"他者"的研究,自覺維護他們的利益;都以顛覆性別的、文化的、種族的等級秩序為己任,并利用后結構主義來否定男權主義與殖民主義的共同基礎──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
斯皮瓦克
在當今的美國學術理論界和文化研究界,斯皮瓦克( Gayatri C. Spivak ) 的名字變得越來越引人注目, 尤其是在后殖民主義理論思潮突破了西方中心的模式并完成了從 邊緣步入中心的步驟后, 斯皮瓦克更是被當作僅次于賽義德的當代最有影響、同時也是最有爭議的一位后殖民地或第三世界知識分子, 或后殖民批評家。
作為一位有著強烈的女性挑戰意識的女權主義批評家, 斯皮瓦克對女權主義的態度是矛盾的, 她既不像肖瓦爾特那樣致力于建構一種女權主義詩學, 也不像法國的女權主義理論家克里斯蒂娃和西克蘇那樣深深地受惠于拉康式的精神分析理論。應該說, 她的女權主義批評既包含了從女性本身的視角出發進行的文學和文化批評, 同時也包括對女權主義理論本身的批評。
看過“后殖民主義的內容”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