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資源有哪些基本的分類(2)
海洋資源有哪些基本的分類
中國現狀的海洋資源
基本情況
中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油氣資源沉積盆地約70萬平方公里,石油資源量估計為240億噸左右,天然氣資源量估計為14萬億立方米,還有大量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即最有希望在本世紀成為油氣替代能源的“可燃冰”。中國管轄海域內有海洋漁場280萬平方公里,20米以內淺海面積2.4億畝,海水可養殖面積260萬公頃;已經養殖的面積71萬公頃。淺海灘涂可養殖面積242萬公頃,已經養殖的面積55萬公頃。中國已經在國際海底區域獲得7.5萬平方公里多金屬結核礦區,多金屬結核儲量5億多噸。
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是實現沿海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發展方向。展望未來,增強海水是寶貴資源的意識,制定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政策、法規和發展規劃,建設國家級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綜合示范區和產業化基地,強化海水資源開發利用裝備研發 和生產基礎,培育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裝備和產品體系,是推動中國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朝陽產業形成、發展、成為中國沿海地區的第二水源、并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
我國海洋資源雖然豐富,但開發利用的程度很低(我國陸地開發利用程度較高)。人類面臨著人口問題、糧食問題、環境問題等等。人類賴以生存的陸地空間已不堪重負。地球上生物資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給人類提供食物能力是陸地的1000倍。在海洋生態不受破壞的情況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30億噸水產品。因此,海洋的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向海洋進軍,讓海洋資源服務于人類,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海資源
據了解,專項于2004年正式實施,包括近海海洋綜合調查、綜合評價和“數字海洋”信息基礎框架構建三大任務。國家累計投入經費20.59億元,沿海省(區、市)匹配經費近3億元。在專項實施過程中,采用了世界先進的海洋調查儀器設備,動用大小船只500余艘,航程200多萬公里,海上作業約2萬天。全國180余家涉海單位的3萬余名海洋科技工作者,經過8年多的努力圓滿完成專項確定的各項任務。
通過908專項調查與研究,基本摸清了我國近海海洋環境資源家底,更新了我國近海海洋基礎數據和圖件,對海洋環境、資源及開發利用與管理等進行了綜合評價,構建了中國“數字海洋”信息基礎框架,提出了有關我國海洋開發、環境保護和管理政策的系列建議,為國家宏觀決策、海洋經濟建設、海洋管理和海洋安全保障提供了有效的支撐和服務。專項首次獲取我國大陸海岸線長度和海島數量等高精度實測數據,我國大陸海岸線長度為19057公里,海島數量為10312個。專項首次查明了我國海洋能等新興海洋資源分布及開發潛力:除臺灣省外,我國近海海洋可再生能源總蘊藏量為15.80億千瓦;我國重要海砂資源區面積約30.3萬平方公里,估算資源量約4749億立方米,已探明具有工業儲量的濱海砂礦產地共91處。
科學開發和保護海洋資源
2015年10月19日國務院副汪洋在山東省調研海洋漁業發展情況。他強調,深耕海洋,發展現代海洋漁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發展海洋經濟和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的決策部署,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合理開發利用海洋漁業資源,加強海洋環境保護,促進海洋生態修復,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海洋漁業發展之路。
近幾年,中國科學院與山東省合作建設海洋生態牧場示范基地,通過“藻、貝、參、魚”生態循環養殖模式,形成海洋生態立體混養系統,將海水養殖、增殖放流、環境保護、生態修復、資源養護結合起來,不僅取得良好經濟效益,還顯著提升了養殖區域海水質量,促進了海洋生態環境改善。汪洋考察了位于煙臺萊州的示范基地,對海洋牧場建設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他強調,發展現代海洋養殖業,對保障食物安全、改善膳食結構、促進農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義。要認真研究海洋養殖業發展戰略,把海洋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放到重要位置,不斷提升海洋漁業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要加強海洋養殖科技攻關,加快成果推廣轉化。推進海洋養殖業產業化經營,發揮好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積極吸引農民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參與現代海洋漁業建設,讓農民分享現代海洋漁業發展成果。促進海洋養殖與水產加工流通、休閑垂釣、旅游觀光等相結合,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海洋漁業綜合競爭力。
海洋資源的海水淡化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海水不僅是寶貴的水資源,而且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資源。加強對海水(包括苦咸水,下同)資源的開發利用,是解決沿海和西部苦咸水地區淡水危機和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措施,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證。海水淡化,是開發新水源、解決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的重要途徑。
海水淡化,是指從海水中獲取淡水的技術和過程。海水淡化方法在20世紀30年代主要是 采用多效蒸發法;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是多級閃蒸法(MSF),至今利用該方法淡化水量仍占相當大的比重;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電滲析法(ED)、20世紀70年代的反滲透法(RO)和低溫多效蒸發法(LT-MED)逐步發展起來,特別是反滲透法(RO)海水淡化已成為目前發展速度最快的技術。
據國際脫鹽協會統計,截至到2001年底,全世界海水淡化水日產量已達3250萬立方米,解決了1億多人口的供水問題。這些海水淡化水還可用作優質鍋爐補水或優質生產工藝用水 ,可為沿海地區提供穩定可靠的淡水。國際海水淡化的售水價格已從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2美元以上降到不足0.7美元的水平,接近或低于國際上一些城市的自來水價格。隨著技術進步導致的成本進一步降低,海水淡化的經濟合理性將更加明顯,并作為可持續開發淡 水資源的手段將引起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
海洋資源水的處理技術
中國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歷經"七五""八五""九五"攻關,在海水淡化與反滲透膜研制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現已建成反滲透海水淡化項目13個,總產水能力日產近1萬 立方米。中國正在實施萬噸級反滲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和海水膜組器產業化項目。蒸餾法海水淡化技術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天津大港電廠引進兩臺3000立方米/日多級閃蒸海水淡化裝置,于1990年運轉至今,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技術經過"九五"科技攻關。
海水直接利用,是直接替代淡水、解決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緊缺的重要措施水直接利用技術,是以海水直接代替淡水作為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等相關技術的總稱。包括海水冷卻、海水脫硫、海水回注采油、海水沖廁和海水沖灰、洗滌、消防、制冰、印 染等海。
海水直流冷卻技術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有關防腐和防海洋生物附著技術已基本成熟。中國海水冷卻水用量每年不超過141億立方米,而日本每年約為3000億立方米,美國每年約為1000億立方米,差距很大。
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等國家已大規模應用,是海水冷卻技術的 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中國經過"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完成了百噸級工業化試驗,在海水緩蝕劑、阻垢分散劑、菌藻殺生劑和海水冷卻塔等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十五"期間,通過實施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正在建立千噸級和萬噸級海水循環冷卻示范工程。海水脫硫技術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是利用天然海水脫除煙氣中SO2的一種濕式煙氣脫硫方法。具有投資少、脫硫效率高、利用率高、運行費用低和環境友好等優點,可廣泛 應用于沿海電力、化工、重工等企業,環境和經濟效益顯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脫硫產業化技術亟待開發。
海水沖廁技術20世紀50年代末期始于中國香港地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處理系統和管理體系。"九五"期間,中國對大生活用海水(海水沖廁)的后處理技術進行了研究,有關 示范工程已經列入"十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技術,正在青島組織實施。
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是形成產業鏈、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體現。
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是從海水中提取各種化學元素(化學品)及其深加工技術。主要包括海水制鹽、苦鹵化工,提取鉀、鎂、溴、硝、鋰、鈾及其深加工等,已逐步向海洋精細化工方向發展。
中國經過"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在天然沸石法海水和鹵水直接提取鉀鹽、制鹽鹵水提取系列鎂肥、高效低毒農藥二溴磷研制、含溴精細化工產品及無機功能材料硼 酸鎂晶須研制等技術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五"期間正在開展海水直接提取鉀鹽產業化技術、氣態膜法海水鹵水提取溴素及有關深加工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冷卻排放的濃縮海水,開展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形成海水淡化、海水冷卻和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是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體現。
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是實現沿海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發展方向。
看過“海洋資源的分類”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