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殖民地_統治方式如何
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國統治,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獨立權利,完全受宗主國控制的地區。那么你對殖民地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什么是殖民地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殖民地的介紹
廣義的殖民地還包括分為拓殖型殖民地、資源掠奪型殖民地和商業殖民地三種主要類型,這三種殖民地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而順次出現的。
殖民地的統治方式
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方式與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德意志帝國、意大利和比利時等殖民國家不同。法、西、葡、荷、德等國采取直接統治的方式,盡力將殖民地在政治和經濟上與宗主國結為一體,大力灌輸宗主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以便同化盡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統治民族對統治民族緊密產生密切的認同感。當地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幾乎得不到保存,當地語言在教育系統中很少應用。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國家的受教育階層(通常是當地的上等富有階層)感到自己的命運與宗主國休戚相關,并擯棄土著生活方式。這種做法導致殖民地人民出現分化,獨立后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英國在北美獨立之后的殖民政策則與之相反,采取“間接統治”的方式,設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達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英國仍保留了許多原有的土邦國(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國、克什米爾國,非洲的布干達王國、巴蘇陀蘭王國、桑給巴爾蘇丹國,中東及東南亞的一些酋長國和蘇丹國)。在被劃為英皇直轄殖民地的地區,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鄉村等行政機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英國征服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之后,保留了兩國原來實行的種族隔離制度,以作為對兩國原來的布爾人統治集團的讓步),并任用當地人為次級地方官員。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傳授。有觀點認為,與法葡等國的統治方式相比,英國的統治方法無疑更加有利于長久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并使其在獨立之后仍愿意與英國保持政治和經濟上的聯系。
值得注意的是兩個從未實現的殖民地體系——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與納粹德國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兩者有別于傳統的殖民地統治方式。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理論中,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將日本、華北與偽滿州國作為“凝結不散的核心”,以東京為其中心,在其四周圍繞著一群衛星國家、附屬國、保護國和殖民地,會有一些屬國被日本用特殊的政治和經濟協定束縛手足,其安全受日本的“保護”,其外交政策受日本的指揮,如泰國和越南。日本這種體系為現代殖民地制度與古代封建關系的混合物:日本成為各附庸國的主人,各屬國將貢獻物品與服務,而日本以其陸海軍“保護”它們。這個“大東亞”當然不僅是一個政治的聯合帝國,并且是一個“共榮圈”,即一個經濟配成整體的區域,其物源的開發與使用受日本人的支配,并為日本人謀利益。納粹的殖民地問題專家則宣稱,在納粹德國殖民地制度下,德國統治者只是當地各部族與各組織所構成的等級體系中的最高一層,德國總督只是各酋長與小酋長的行政金字塔體系之頂端而已。納粹德國將來決不強迫土著人民信仰____,也絕不向其宣講非洲人與歐洲人是平等的。德國將不許非洲人在任何理由下離開殖民地而到歐洲去。土著不得成為德國公民。德國的種族法律將施行于各殖民地。土著學校不得講授任何“歐洲事件”,否則當地人會“視歐洲為文化發展的最高峰,而喪失他們對于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土著不得入高級學校與大學受教育,德國將專為土著設立特種劇院,電影場,及其他游戲與娛樂場所。顯然這兩種統治方式仍不過是傳統的殖民地統治方式的變種而已。
殖民地的歷史作用
由于美洲的殖民地獨立較早,因此殖民地的歷史作用主要體現在非洲和亞洲地區。
1853年,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一文中提出殖民地及殖民主義有“雙重使命”,即破壞性使命和建設性使命,兩者都是既有積極方面又有消極方面。
殖民地的“破壞性使命”主要表現在對殖民地傳統社會經濟結構的破壞上,但由于宗主國的政治、經濟情況不同,各個殖民地的歷史情況、殖民對象、自然生態條件和社會集團的不同,因此殖民地所受的影響在質量上有很大的差別。由于殖民,西屬美洲殖民地和英屬印度殖民地傳統經濟結構的瓦解和破壞是巨大的。但在熱帶非洲,除占極少面積(法屬西非為8%,撒哈拉以南非洲為5%)的經濟作物種植地區外,殖民地的絕大多數地區都保持了原始的農業社會結構。
殖民地的“建設性使命”,即積極意義,通常表現在以下方面: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資本、技術,進行建設,為其提供了現代化的港口、道路等基礎設施,殖民地的商品經濟也得到發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出現了鐵路、公路、電訊、電話、醫院、學校,把原本落后的殖民地地區帶入了市場經濟領域,比較典型的例子如香港。
對于殖民地歷史作用的評價,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意見。左派的和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學者通常認為,在非洲、美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對于當地的文明、文化、經濟和政治只起到負面的、破壞的作用。也有觀點認為,殖民地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作用是不同的,以非洲為例,在早期奴隸販賣時期,殖民地對非洲文化起了毀滅性的破壞作用;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禁止非洲本土的奴隸貿易,是功大于過;在帝國主義時期,對非洲的資源掠奪加劇,是過大于功;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殖民地的建設時期,既有對殖民地的投資和發展,也有對殖民地民族運動的鎮壓,功過相等。[2] 也有觀點認為,殖民地的歷史貢獻大于它對當地造成的損害。
看過“殖民地的統治方式”的人還看了:
5.高三歷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