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髖關節具體的介紹
什么是髖關節具體的介紹
髖關節是由股骨頭與髖臼相對構成,屬于杵臼關節。那么你對髖關節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什么是髖關節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什么是髖關節
髖關節(hip joint),由股骨頭與髖臼相對構成,屬于杵臼關節。
髖臼內僅月狀面被覆關節軟骨,髖臼窩內充滿脂肪,又稱為Haversian腺,可隨關節內壓的增減而被擠出或吸入,以維持關節內壓的平衡。
髖關節的性狀
在髖臼的邊緣有關節盂緣附著。加深了關節窩的深度。在髖臼切跡上橫架有髖臼橫韌帶,并與切跡圍成一孔,有神經、血管等通過。關節囊厚而堅韌,上端附于髖臼的周緣和髖臼橫韌帶,下端前面附于轉子間線,后面附于轉子間嵴的內側(距轉子間嵴約1厘米處),因此,股骨頸的后面有一部分處于關節囊外,而頸的前面則完全包在囊內。所以股骨頸骨折時,根據其骨折部位而有囊內、囊外或混合性骨折之分。髖關節周圍有韌帶加強,主要是前面的髂股韌帶,長而堅韌,上方附于髂前下棘的下方,呈人字形,向下附于股骨的轉子間線。髂股韌帶可限制大腿過度后伸,對維持直立姿勢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關節囊下部有恥骨囊韌帶增強,可限制大腿過度外展及旋外。關節囊后部有坐骨囊韌帶增強,有限制大腿旋內的作用。關節囊的纖維層呈環形增厚,環繞股骨頸的中部,稱為輪匝帶,能約束股骨頭向外脫出,此韌帶的纖維多與恥骨囊韌帶及坐骨囊韌帶相編織,而不直接附在骨面上。股骨頭韌帶為關節腔內的扁纖維束,主要起于髖臼橫韌帶,止于股骨頭凹。韌帶有滑膜被覆,內有血管通過。一般認為,此韌帶對髖關節的運動并無限制作用。
髖關節為多軸性關節,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但由于股骨頭深嵌在髖臼中,髖臼又有關節盂緣加深,包繞股骨頭近2/3,所以關節頭與關節窩二者的面積差甚小,故運動范圍較小。加之關節囊厚,限制關節運動幅度的韌帶堅韌有力,因此,與肩關節相比,該關節的穩固性大。而靈活性則甚差。這種結構特征是人類直立步行,重力通過髖關節傳遞等機能的反映。當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時,股骨頭大部分脫離髖臼抵向關節囊的后下部,此時若外力從前方作用于膝關節,再沿股骨傳到股骨頭,易于發生髖關節后脫位。
病癥
在骨關節結核中發病率僅次于脊椎結核。歐美少見,但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發展地區仍比較多見。好發于小兒,因治療困難,多半遺留下肢不等長,及明顯的下肢短縮。隨著抗結核藥的應用及 新療法的進步,預后尚可。
病理
多半為骨型,初發部位多半在股骨頸部,其次是髖臼及股骨頭。關節軟骨破壞,滑膜肥厚,肉芽膿腫形成。并且進一步發展可出現:頭、頸消失及關節脫位。
癥狀
潛在性發病,癥狀的推移緩慢:(1)髖關節痛,有時膝關節痛;(2)跛行;(3)功能受限;(4)關節屈曲拘縮外展,內收,呈各種畸形;(5)腫脹。
X線所見
伴隨著病情的進展:(1)骨小梁陰影不鮮明骨萎縮;(2)關節間隙狹小,邊緣不整;(3)骨破壞;(4)死骨形成;(5)病理脫位;(6)陳舊性病例,殘存骨的輪廓增白,硬化;(7)骨性強直。
診斷
結核性疾病的有無,家族內感染史,血沉增高,結核菌素試驗(+);CRP陽性,也作為參考。膿腫穿刺,從膿腫內培養出結核菌,可作最后肯定診斷。骨掃描,瘺孔造影也可參考。
鑒別
1、單純性髖關節炎
2、化膿性髖關節炎
3、類風濕關節炎
4、股骨頭無菌壞死
5、變形性髖關節病
6、腫瘤
強直性脊柱炎
髖關節病變常為隱匿起病,早期癥狀不典型,可為單側或雙側髖關節間斷疼痛,不引起人們的關注,但腱端炎和滑膜炎正在不斷的發展。當出現明顯的髖關節疼痛甚至活動受限時,髖關節軟骨已有破壞、關節間隙已狹窄。
強直性脊柱炎的病理改變包括肌腱骨附著點炎(腱端炎)和滑膜炎。在強直性脊柱炎的中軸關節,導致關節損害和強直的病理改變主要是腱端炎。雖然強直性脊柱炎也常常累及外周滑膜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等),但卻很少出現類風濕關節炎樣的骨侵蝕,這一現象目前尚未有確切的科學解釋。有學者認為,在類風濕關節炎的病理改變中,破骨細胞起了重要的作用,因破骨大于成骨,故出現明顯的骨吸收;在強直性脊柱炎,則成骨大于破骨,所以更易形成骨贅。因此,強直性脊柱炎的髖關節損害,可能包含著2個類型的病理改變,即滑膜炎和腱端炎。
看過“髖關節的介紹”的人還看了:
1.反關節技術的介紹
4.跆拳道的腿法
6.塑身美體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