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個國家公祭日
國家公祭日,是指一個國家為紀念曾經發生過的重大民族災難而設立的國家紀念活動。中國三個國家紀念日是指抗戰勝利紀念日、中國烈士紀念日、國家公祭日。
中國三個國家公祭日
中國三個國家公祭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9月3號)、烈士紀念日(9月30號)、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2月13號)。
1、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9月3號)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為世界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2、烈士紀念日(9月30號)
9月30號,是一個烈士紀念日,天安門廣場上午10點將舉行紀念活動,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座上有八組主浮雕和兩個裝飾性的浮雕,分別展現了中國近現代史上八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場景。
3、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2月13號)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開始對中國同胞實施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三十多萬人慘遭殺戮,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
制定該國家公祭日是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全球范圍內的各國公祭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許多有關國家紛紛推出全國哀悼日,以國家公祭的形式,祭奠在戰爭中遇難的國民,以增進現代人對戰爭災難的歷史記憶。
1.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
2. 1959年等,以色列通過立法,將猶太歷尼桑月的27日定為大屠殺紀念日。
3.1967年,新加坡立法通過每年的2月15日為全面防衛日。
4.1995年,德國通過立法將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日1月27日。
5. 美國珍珠港時間紀念日。
6. 2005年,聯合國將每年的1月27日定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
國家公祭日的定義
國家公祭日是國家為了紀念曾經發生過的重大民族災難而設立的國家祭日。二戰后,主要參戰國政府紛紛推出國家級哀悼日,以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祭奠在慘案中死難的國民,增強現代人對國家遭受戰爭災難歷史的記憶,已成為國際慣例。中國的國家公祭日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國家公祭日設立目的意義
在國家層面舉行公祭活動和相關紀念活動,是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以中國國家名義進行正式紀念與公祭,其世界意義在于,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而避免出現哪怕是片刻的忘卻與麻木,共同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促進共同發展和時代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