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節氣的特點有哪
關于末伏節氣的特點有哪
末伏是三伏天的最后一段時間,在處暑之后,也就是農歷小暑后的第11個庚日開始,到下一個庚日前結束,歷時10天,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末伏節氣的特點有哪些,歡迎閱讀!
末伏節氣的特點
熱在三伏,但最熱不一定在頭伏和中伏,有可能是末伏
三伏氣溫的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不僅包括大地熱量的吸收,還取決于大地表面熱量的散發輸出。只有當這兩者達到平衡狀態時,氣溫才會出現明顯的升高或下降。雖然夏至后,地表所接收到的陽光總量逐漸減少,但是它仍然高于散發的熱量。直到地表所收到的陽光總量與散發熱量的數值達到平衡狀態(即“三伏”期間),氣溫才會開始回落。
但是,這個經驗也有區域局限性。我國內陸地區確實主要熱在頭伏和中伏,但沿海地區和島嶼則熱在末伏。云南地區最熱的時間甚至出現在雨季之前的5月,離入伏還有兩個月之久。到了已近赤道的南沙群島, “三伏”期間反是全年兩個最涼季節之一,雖然那里全年氣溫變化本身很小。所以,“熱在三伏”并不全是熱在頭伏和中伏,末伏也有可能。
三伏天里“三伏貼”,貼三伏貼的注意事項
傳統中醫認為,三伏期間是治療和調理肺臟疾病的最佳時機。此時貼三伏貼可激發人體陽氣,促進汗液排出,驅除風、寒、濕邪氣,并且同時增強人體的正氣。另外《內經》中“春夏養陽”也是“冬病夏治”、“治未病”的思想體現,能夠有效預防冬季疾病的發生。在三伏天時,由于高溫天氣,貼敷辛溫的藥物可逐痰、走竄并通經平喘,加速藥效吸收,提高治療效果。這種方法溫陽利氣,能夠除去內伏寒邪,使肺氣升降正常,同時還有助于溫補脾腎,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發生的目的。
為了確保三伏貼的最佳效果,使用前應先洗浴或清洗貼敷部位,避免過度出汗,衣服也應該寬松、舒適。如果在貼敷期間出現皮膚灼熱、癢或疼痛不止的情況,應該立即取下藥膏或咨詢醫生。同時,在貼敷前后飲食宜清淡,少食肥甘滋膩和過咸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寒涼、辛辣刺激的食品,忌食蝦、蟹、公雞、魚頭等發物。在貼敷當天應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并且遠離空調冷氣,避免風扇直吹。然而,如實熱性疾病、虛熱性疾病、皮膚過敏或破損、孕婦和有嚴重心肺疾病的患者不適宜貼敷三伏貼,如果突然出現發熱癥狀,應當暫停貼敷三伏貼。
末伏的注意和禁忌事項
雖然末伏時節大多氣溫已經轉涼,但仍需宜清補,不要過度大補。飲食上以高蛋白的雞肉、鴨肉、魚肉為主,但是肉類對老年人來說不易消化,應當適量食用。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并多攝入膳食纖維,有助于通便排毒。同時也要補養脾胃,可食用紅小豆、茯苓、山藥、芡實等食物,中和養胃、健脾益氣。適當食用鴨肉、冬瓜、黃瓜等,也能幫助恢復腸胃功能,促進食欲。值得推薦的是,多食用藕類食物,比如荷蓮、藕等,能夠潤燥止渴、清心安神。
日常飲食中還需忌食瓜類水果,尤其是立秋之后,不要吃太多冷飲,也避免食用辛辣食物,這些都有可能導致體內濕寒積聚、上火燥熱等情況。此外,也要避免貪涼,注意開窗通風,避免吹空調過度,注意避免感冒等情況。
三伏的風俗習慣,今年初、中、末伏的具體時間
1、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入伏之時,恰逢我國小麥生產區正處于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想盡妙招儲存豐收的谷物。而此時,人們往往會感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這時候美味的餃子就成為解饞開胃的佳品了。待到“中伏”時節,就要吃面了。《魏氏春秋》中就記載:“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還有南朝《荊楚歲時記》也記載六月伏日需食用湯餅,以辟邪驅瘴。這里的湯餅即熱湯面,吃碗熱湯面,可讓身體出汗,排除潮氣和暑氣。當進入末伏時節,大部分地區難熬的盛夏終于要過去了,天氣也開始逐漸轉涼。而最受歡迎的食物,就是簡單方便無需水煮或過水的烙餅了。
2、伏日納涼避暑
伏天太熱,在古代大家便要尋找涼處生活,放下手頭活兒避開烈日當頭,甚至是家禽都在這段時間減少產卵,因此有“歇伏”之說。大家歇伏可以在家臥涼席,或坐亭子涼棚下閑聊,要么就約好友打牌,去青樓賞曲,進書場聽書。三伏夜里比較涼爽,于是便在夜里散步或體會燈船之樂。總之晝閑夜玩,自得其樂,雖然比不上現代但也算不錯。
三伏避暑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居住環境上,我們有了空調和電扇,但在戶外還是應該盡量避免在烈日下暴曬,如出門一定要帶上太陽鏡、遮陽帽等防護用品避免中暑。盡量多喝水也可以選擇喝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以補充身體中丟失的鹽分和微量元素,保持水分平衡。清淡的茶水、綠豆湯等都可以起到清暑的作用。另外,可以提前買一些三伏貼備著,有條件的選擇前往海濱度假勝地避暑。
3、入伏后暴雨易形成洪水,防暑也要防汛
人們習慣把發生在夏季三伏前后的汛期稱為伏汛,而伏汛期和秋汛期緊接,又都極易形成大洪水,一般把二者合稱為伏秋大汛期,所以中國多數江河的暴雨洪水發生在伏秋大汛期。
末伏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據生活常識上說,末伏有兩層含義:一是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最后的一伏;另一層含義是指從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時間,也被稱為三伏。
反光鏡車流交通道路城市
伏天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一伏多少天呢?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
“三伏”,據說是古代秦德公最先提出的,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伏”是隱伏起來避暑的意思。三伏是一年里最熱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