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多重要
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多重要(最新)
糧食是我們的口糧,是養活我們最基本的因素,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多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多重要,如果喜歡請收藏分享!
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多重要?
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好、也更牢。但同時,我國糧食生產也面臨需求剛性增長、消費不斷升級以及全球農產品貿易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等挑戰。
日前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確保全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目標。文件起草組有關成員表示,要緊緊圍繞目標,千方百計穩住面積、主攻單產、力爭多增產。
據介紹,我國將通過推動南方省份發展多熟制糧食生產、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再生稻等措施,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開展噸糧田創建,實施大豆玉米單產提升工程等,支持開展小麥“一噴三防”,努力提高糧食單產。同時,通過扎實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支持東北、黃淮海地區開展糧豆輪作等繼續擴大大豆油料種植面積。此外,還要繼續完善生豬產能調控機制,壓緊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統籌抓好肉蛋奶、果菜魚等生產和質量安全監管,努力做到量足價穩質優。
在1.3萬億斤這個高平臺上,糧食產能越往上走難度越大,必須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物質基礎。一方面在加強耕地保護和用途管控、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基礎上,逐步把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和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另一方面要推動重點領域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補上大型智能農機裝備、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和園藝機械等短板。
肉、禽、蛋、奶、魚、菜、果、菌、茶都是食物,與糧食互相補充,有的還相互替代。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樹立大食物觀,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要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通過現代化設施、工廠化種養破除耕地資源限制,更多走集約化生產的路子。
糧食是農民種出來的,有甜頭就會有干頭。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須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強化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健全農民種糧掙錢得利、地方抓糧擔責盡義的機制保障。
文件起草組有關成員表示,要從價格、補貼、保險等方面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繼續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合理確定稻谷最低收購價,穩定稻谷補貼,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逐步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實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
同時,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讓主產區不吃虧、多打糧。要壓實地方黨委政府重農抓糧主體責任,嚴格省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確保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各盡其責,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
糧食安全重要性
1、保證糧食產量,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經濟意義:
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形勢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解決糧食生產問題,就是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3、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增加糧食生產產量,維護貨架糧食安全:
中部地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條件好是歷史上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推進工業城鎮建設,占用了大量耕地,導致中部地區糧食產量和地位逐年下降。因此加強中部地區糧食生產保障國家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糧食安全包括哪些方面?
在今年全國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這些年我國糧食生產保持了“17連豐”,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我國糧食人均占有量連續多年超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總體來看,我國的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農為邦本,食為政先。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我們一定要下力氣也完全有能力保障好14億人的糧食安全。結合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不難看出,保障糧食安全仍是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時期國內外的復雜形勢和背景下,仍需全方位采取多種措施,進一步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端牢中國人的飯碗。
首先,對保糧食安全的認識要有新高度。一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安全。2012年以來,對糧食安全工作作出許多重要批示,強調要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安全的弦要始終繃得很緊很緊,糧食生產必須年年抓緊。這三個“緊”就是我們需要掌握的新高度。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了2021年目標任務,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定、產量達到1.3萬億斤以上。
其次,保障糧食安全要從根本要害抓起。保障糧食安全,重點是做好“兩藏”,就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耕地和種業放在了突出位置,明確提出要“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并且首次提出,采取“長牙齒”的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打好種業翻身仗”,在種質資源保護、育種科研攻關、生物育種產業化、知識產權保護、種業企業創新等重要方面做好工作。一號文件還明確要求,“十四五”時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水平。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穩定種糧農民補貼,讓種糧有合理收益。總的來看,一方面,我國糧食種子基本實現了“中國糧用中國種”,水稻和小麥單產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另一方面,我國在提高糧食質量方面仍有很大空間。
再次,要從全產業鏈角度保障糧食安全。一般來說,糧食安全涉及糧食生產、糧食流通、糧食質量監管、糧食價格調控、糧食消費等多個方面。為了確保新形勢下我國糧食安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從糧食全產業鏈角度也提出了具體要求: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完善農業科技領域基礎研究穩定支持機制,深化體制改革,布局建設一批創新基地平臺。近年來,一些地方加強智慧農業建設,試點的“智慧麥業”在節水、節肥、節種和增效方面都有亮眼的表現,為其他地區借鑒推廣提供了許多經驗。在流通加工環節,要“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在兩個統籌方面,要“優化農產品貿易布局,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支持企業融入全球農產品供應鏈”。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2012年以來,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做過多次強調和批示,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掀起節約“新食尚”。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減少生產、流通、加工、存儲、消費環節糧食損耗浪費。
最后,要強化保糧食安全的制度保障。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深入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確保糧、棉、油、糖、肉等供給安全。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干意見》,開始全面部署落實這一制度,迄今為止,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作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對于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的組織保障功能。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這就要求“十四五”時期,各級領導都要承擔起保障當地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層層壓實,扎實做好包括糧、棉、油、糖、肉在內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做好組織保障。總的來說,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大糧食政策扶持力度,為新時期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提供強大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