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興趣愛好>其它興趣愛好>飲茶>

    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過程

    時間: 曾揚892 分享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過程,希望對您有用。

      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過程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若論其起緣就要追溯到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寒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楊雄作《方言》,一個從藥用,一個從文學角度都談到茶。

      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于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后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現了許多茶人。漢代文人倡飲茶之舉為茶進入文化領域開了個頭。

      而到南北朝時,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域都與茶套上了關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詞賦家那里,茶是引發思維以助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這樣,茶的文化、社會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國茶文化初現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

      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斗茶之風的興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并講究色香味的統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現泡茶法,為飲茶的普及、簡易化開辟了道路。

      宋代飲茶技藝是相當精致的,但很難溶進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數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與相關藝術融為一體的過程。像徐鉉、王禹、林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梅堯臣等文學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這使茶文化的內涵得以拓展,成為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連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飲茶作為增進友誼、社會交際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進新居,左右鄰居要彼此"獻茶";鄰居間請喝茶叫"支茶"。)這時,茶已成為民間禮節。宋朝人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節,磨練自己的意志。

      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即茶藝簡約,返樸歸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制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不少茶人甚至終身生泡在茶里,出現了玩物喪志的傾向。

      中國茶文化發展現狀

      (一)成立了一批中國茶文化研究社團和機構

      中國真正學術意義上的茶文化研究始于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受到當時興起的“文化熱”大氣候的影響,中國茶文化研究也得到迅速發展,并很快建立起茶文化研究機構、學會、團體等。

      1982年,臺灣率先成立中華茶藝協會;1988年,臺灣成立中華茶文化學會;1990年,中華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中國茶葉博物館于1991年4月在杭州正式落成開館;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開始籌備,1993年正式成立,每兩年舉行一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致力于茶文化研討與交流,不久前在山東省青島市舉行了第九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2001年,在浙江上虞成立了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江西省社科院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于1998年成立,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2000年成立,這是茶文化學術研究的專門機構,前者將茶文化作為江西省社科院的重點學科進行建設,后者是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唯一一個研究基地。此外,香港、澳門和全國許多省區市紛紛成立了茶文化社團。

      目前,大陸已有湖北、四川、浙江、河北、遼寧、福建、山東、新疆、云南、寧夏、貴州等省級茶文化學會或協會成立,還有湖州、廣州、昆明、思茅、桂林、寧波、紹興、撫順、汕頭等市級茶文化學會和協會的成立。這些研究機構和學會、協會、團體的建立,對開展茶文化研究和交流,推動茶文化研究不斷深入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如今,已經形成一支造詣深、成梯次、門類齊、素質高、獻身精神強的茶文化科研隊伍和茶文化工作者隊伍。從事茶文化研究人員包括史學界、經濟界、茶業界、哲學界、文學界、醫學界、文藝界人員,其他還有新聞界、攝影界、飲食界、出版界、旅游界等人員。

      (二)出版和發表了一批中國茶文化研究論著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陸續創辦了一批茶文化雜志,為茶文化研究成果的發表提供了條件。《茶人之家》雜志1983年創辦,1993年改名《茶博覽》,2004年由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公開出版發行;湖北省陸羽茶文化研究會自1983年開始編輯《陸羽研究集刊》,湖州陸羽茶文化研究會自1990年起也編輯《陸羽茶文化研究》;《農業考古》雜志自1981年創刊后,先辟有茶史專欄,1991年開始推出《中國茶文化專號》;北京的《中華茶人》和《茶世界》、上海的《上海茶業》、廣州的《茶文化》、昆明的《民族茶文化》、四川的《茶界》、河北的《河北茶文化》等也先后創辦;此外,《茶葉科學》、《中國茶葉》、《中國茶葉加工》、《茶業通報》、《福建茶業》、《廣東茶葉》、《茶葉》、《茶葉通訊》、《茶苑》等茶學雜志也刊發一定數量的茶文化論文。而一些文史哲、藝術、飲食類雜志及大學學報也偶爾刊發茶文化論文。眾多出版社也紛紛搶灘出版茶文化書籍,形成一股茶文化書籍出版熱潮。

      綜觀20多年來,中國茶文化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

      一是發表了數千篇茶文化論文。以《農業考古·中國茶文化專號》為代表,該刊是國內容量最大的茶文化雜志,每期約300頁,刊發各類文章130篇左右,每年出2輯,現已出31輯,計約發表文章4000篇。初步統計,20多年來全國刊發的各類茶文化文章約有6000篇,其中研究論文約3000篇。

      二是出版了六百多部茶文化著作。近年來茶文化熱不斷升溫,茶文化著作出版也日趨繁榮。據不完全統計,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海峽兩岸共出版的各類茶文化書籍有600多種。

      (三)中國茶文化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

      20多年來中國茶文化研究的主要成就突出表現在茶史研究、茶藝和茶道研究、陸羽及其《茶經》研究和茶文化工具書編纂四個方面。

      1、茶史研究

      在中國茶文化研究中,中國茶史的研究起步最早,目前已成為中國茶文化研究中的熱門。

      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成果是茶學宗師陳椽的《茶業通史》。該書初稿完成于1977年,定稿于1982年,1984年5月由農業出版社出版。全書43萬字,分茶的起源、茶葉生產的演變、中國歷代茶葉產量變化、茶業技術的發展與傳播、中外茶學、制茶的發展、茶類與制茶化學、飲茶的發展、茶與醫藥、茶與文化、茶葉生產發展與茶葉政策、茶業經濟政策、國內茶葉貿易、茶葉對外貿易、中國茶業今昔共15章。《茶業通史》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通史著作,書中對茶葉科技、茶葉經濟貿易、茶文化都作了全面論述,是一部體大思精之著,是構建茶史學科的奠基之著。1993年,陳椽又出版《中國茶葉外銷史》(臺灣碧山巖出版社),對中國茶葉對外貿易的歷史作了深入研究。

      茶學宗師莊晚芳的《中國茶史散論》(科學出版社1988年),朱自振的《茶史初探》(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年),也為茶史學科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關劍平的《茶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對漢魏六朝茶史作了深入的考證和研究;陳文華的《長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按本書的實際內容應該取名為《長江流域茶文化史》”,實際上是一部關于中國茶文化史著作;滕軍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東方出版中心2003年)對中國茶文化向日本的傳播歷程作了細致的研究。諸家著作都是厚重之作,顯示出作者深厚的積淀。

      郭孟良的《中國茶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是一部簡明的中國茶史讀本。中華茶人聯誼會編輯的《中國茶葉五千年》(人民出版社2001年)是第一部編年體的中國茶史著作,對近現代茶界大事記載尤詳。

      沈漢、朱自振的《中國茶酒文化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其中上篇是由朱自振撰寫的《中國茶文化史》;余悅的《茶路歷程——中國茶文化流變簡史》(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是一部簡明的中國茶文化史著作;姚國坤、胡小軍的《中國古代茶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王建平的《茶具清雅》(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胡小軍的《茶具》(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對中國茶具的歷史和發展作了梳理;陶德臣的《中國茶葉商品經濟研究》(軍事誼文出版社1999年)論述中國茶葉商品經濟發展的歷程;吳旭霞的《茶館閑情》(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連振娟的《中國茶館》(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對中國茶館歷史和演變作了梳理。

      斷代茶史著作有梁子的《中國唐宋茶道》(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廖寶秀的《宋代吃茶法與茶器之研究》(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年),沈冬梅《宋代茶文化》(北京:學海出版社1999年),丁文的《大唐茶文化》(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孫洪升《唐宋茶業經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還有少量地方茶史著作如《浙江省茶葉志》、《四川茶業史》等。另外,一些綜合性茶著如《中國茶經》、《中國茶葉大辭典》、《中國茶文化大辭典》中也涉及到中國茶史的內容。

      各種雜志上還發表了一批關于中國茶史的研究論文。

      當前中國茶史研究的趨勢,一是專門史研究,二是斷代史的研究,三是綜合研究,朝茶學通史方向發展。茶史研究的時間跨度基本集中于古代(清代及其以前),對20世紀中國茶史的研究則非常不夠。然而20世紀是中國茶學、茶葉科技發展最重要、成就最大的一個世紀,理應得到重視和加強研究。

      誠如凱亞所說,中國茶史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仍存在諸多不足[2]。有關先秦的茶史,撲朔迷離;漢魏兩晉南北朝茶史,語焉不詳;中華民國茶史,新中國50年茶史,亦待補闕如之憾;至今尚無一部涵蓋中華民國、新中國50年的全面、系統、科學的茶史著作。除陸羽、吳覺農外,古今眾多杰出茶人尚無傳記。中國茶史研究中還存在著許多缺憾和空白,亟待從學術上去填補、開拓。

      2、茶藝和茶道研究

      茶藝是茶文化的基礎,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藝和茶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兩者內涵和外延均不相同。雖然中華茶藝、茶道古已有之,但是它們在當代的復興、被研究卻是始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

      臺灣是現代茶藝、茶道的最早復興之地。蔡榮章自1980年以來長期致力于現代茶藝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并創立無我茶會。其夫人林瑞萱女士主持坐忘谷茶道室,夫婦倆志趣相投。蔡榮章獨著有《現代茶藝》(臺灣中視文化出版社1989年)、《無我茶會180條》(臺灣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1999年)、《茶道教室》(臺灣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茶道基礎篇》(臺灣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說茶之陸羽茶道》(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等,林瑞萱獨著有《心經講義——茶道精神領域之探求》(臺灣陸羽茶藝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社1989年)等,夫婦合著有《現代茶思想集》(臺灣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2000年)、《茶學概論》(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2000年)等。蔡榮章、林瑞萱夫婦為現代茶藝、茶道的理論和實踐作出重要貢獻。

      范增平、吳智和、張宏庸、周渝等也是臺灣較早致力茶藝推廣和研究的人,范增平出版了《喝杯好茶》(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1999年)、《生活茶藝館》(城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茶藝學》(修訂版,臺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生活茶葉學》(臺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等,吳智和則出版了《中國茶藝論叢》第一輯(臺灣大立出版社1985年)、《中國茶藝》(臺灣正中書局1989年)等。張宏庸著有《茶藝》(臺灣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臺灣傳統茶藝文化》(臺灣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等。

      大陸方面,在茶藝的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上有突出成就則有童啟慶,她先后出版了《習茶》(浙江攝影出版社1996年)、《生活茶藝》(金盾出版社2000年)、《影像中國茶道》(浙江攝影出版社2002年),為現代茶藝、茶道提供了范式。

      此外,陳文華在《中華茶文化基礎知識》(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年)、《長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中,余悅在《中國茶韻》(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以及《中國茶葉大辭典》中對當前的茶藝、茶道概念和特征、精神作了精要的闡釋。丁文的《茶乘》(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對茶道與儒釋道的關系進行了細致的剖析。林治的《中國茶藝》(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年)、《中國茶道》(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年)對茶藝美學、茶道精神等進行了探討。喬木森的《茶席設計》(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對茶席設計的基本構成因素、一般結構方式、題材及表現方法、技巧等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丁以壽則以《中國茶道義解》、《中國飲茶法源流考》、《中國茶道發展史綱要》、《中國茶藝概念詮釋》、《中國茶道概念詮釋》等系列論文(均見《農業考古·中國茶文化專號》),對茶道和茶藝的概念、分類及兩者的關系作了深入探討。

      中國現代茶藝、茶道還處在探索階段,目前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3、陸羽及其《茶經》研究

      陸羽《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經典茶書,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關于陸羽及其《茶經》研究,是中國茶文化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在陸羽的出生地湖北省天門市,不僅成立了天門陸羽茶文化研究會,還成立了湖北省陸羽茶文化研究會;在陸羽生活的第二故鄉浙江省湖州,也成立湖州陸羽茶文化研究會。湖北省陸羽茶文化研究會編輯《陸羽研究集刊》,湖州陸羽茶文化研究會編輯《陸羽茶文化研究》,《農業考古·中國茶文化專號》也辟有“茶圣陸羽研究”專欄,促進了陸羽及其《茶經》的研究,產生了一批研究成果。

      (1)《茶經》的輯校、注譯和研究

      臺灣最早從事《茶經》研究者為林荊南,他在1976年即將《茶經》今注今譯,這是中國當代最早的茶經譯注本。接著是張迅齊在1978年將日本布目潮風的《中國之茶書》里的《茶經》譯成中文,見張迅齊編譯《茶話與茶經》(臺北:常春樹書坊)。1980年,朱小明根據日本福田宗位的《中國之茶書》,將《茶經》譯入《茶史茶典》(臺灣世界文物出版社)里。但此后臺灣的《茶經》的譯注就沒有進展了。

      張宏庸的對陸羽及其《茶經》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整理工作,計已出版的有《陸羽全集》(茶學文學出版社1985年)的輯校、《陸羽茶經譯叢》(茶學文學出版社1985年)的收錄外國圖書、《陸羽書錄》(茶學文學出版社1985年)的總目提要、《陸羽圖錄》(茶學文學出版社1985年)的文物圖錄,以及《陸羽研究資料匯編》(茶學文學出版社1985年)的相關史料整理,可惜后來并未繼續。

      大陸對于陸羽及其《茶經》的研究起步較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產生了一批成果。如張芳賜等《茶經淺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傅樹勤、歐陽勛《陸羽茶經譯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蔡嘉德、呂維新《茶經語釋》(農業出版社1984年),吳覺農主編《茶經述評》(農業出版社1987年),陸羽研究會編《茶經論稿》(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年)。

      20世紀90年代以后又陸續出版了一些,其中以程啟坤、楊招棣、姚國坤《陸羽《茶經》解讀與點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最為精審。肖毛電子版的《茶經集注》在網上流傳很廣,考證時有新解。

      童正祥、周世平輯編《新編陸羽與茶經》(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3)。全書分陸羽生平、陸子茶經、陸羽詩文集、友人詠詩選、歷代銘記選、紀念地圖集七部分,資料翔實。本書雖然以資料見長,但也注入作者的研究成果,許多觀點以注解的形式呈現。

      在當代這些《茶經》的注譯和研究著作中,吳覺農主編《茶經述評》和陸羽研究會編《茶經論稿》無疑是《茶經》研究的重要成果。

      此外,游修齡對《茶經·七之事》“茗菜”的質疑,丁以壽對《茶經·七之事》“《廣雅》云”的考辨,沈冬梅對宋刻百川學海本《茶經》版本的考論,寇丹對《茶經》文化內涵的揭示,朱乃良對《茶經》與唐代茶文化關系的研究等,都有一定的創見。

      除了對《茶經》的成書時間分歧較大外,通過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基本對《茶經》的版本流變、成書地點、歷史地位和學術價值達成共識。

      (2)陸羽生平和思想研究

      陸羽作為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的作者,被后世奉為茶神、尊為茶圣,享有崇高的聲譽,理應得到重視和研究。

      關于陸羽研究的成果,基本集中在大陸。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發表了一批有新見的論文和專著。

      朱自振(史念書)《全唐詩中的陸羽史料考述》(《中國農史》1984年1期),鉤沉《全唐詩》中陸羽的行跡資料。

      傅樹勤《茶神陸羽》(農業出版社1984年),則是最早關于陸羽的傳著。

      歐陽勛研究陸羽及其《茶經》30年,發表論文《“茶圣”陸羽》(《中國農史》1983年4期)等,出版專著《陸羽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顯示出深厚的積淀。

      寇丹發表多篇關于陸羽及其《茶經》的研究論文,后來結集成《陸羽和茶經研究》一書。他關于陸羽形象、思想性格、理想的論述,關于陸羽“西江水”的闡釋等,別具慧眼,成一家之言。

      丁文《茶魂》(陜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是一部關于陸羽的評傳,分身世、游歷、隱居、友情、茶具、茶藝、品水、事業、結論共9章,末附“陸羽年譜”,頗具系統、實用。

      周志剛對陸羽與李冶、懷素交往的考論切實,而他的《陸羽年譜》(《農業考古》2003年第2期、第4期),援引歷史材料,言必有據,是到目前為止關于陸羽生平年表、年譜最可信的一種。

      錢時霖對陸羽在湖州寫《茶經》的考證、《陸文學自傳》真偽的辨析,朱乃良對陸羽研究中一些有爭議問題的考辨,都有獨立見解。

      盡管陸羽的出生是個迷,生平有許多空白和疑團,性格、思想也復雜,但經過20多年的研究,陸羽的形象漸漸清晰、豐滿起來。

      4、茶文化工具書編纂出版

      (1)茶文化文獻資料的挖掘、整理和匯編

      茶文化文獻資料的挖掘、整理和匯編,是中國茶文化學術研究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中國茶文化學科建設的應有之義。

      新時期最早出版的是陳祖椝、朱自振編輯《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農業出版社1981年),收入自唐至清的茶書58種和少量雜著、藝文,雖然僅40余萬字,但重要的茶書和資料基本收錄,所以廣受歡迎,但是該書對一些茶書的內容視為“游戲之作”而刪削又留下遺憾。

      1990年,吳覺農編輯《中國地方志茶葉歷史資料選輯》(農業出版社),將南宋嘉年間至中華民國三十七年編撰的16個省、區的1226種省志和縣志中有關茶和山、水的歷史資料悉數收錄。

      1991年,朱自振編輯《中國茶葉歷史資料續輯(方志茶葉資料匯編)》(東南大學出版社),收錄26個省市自治區的1080種方志中有關茶的資料。

      1999年,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釋注點校的《中國茶葉全書》由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一方面該書收錄現存茶書64種,其中輯佚7種,后附已佚存目茶書60種,是搜集中國古代茶書最多的一本匯編;另一方面,又加以點校和注釋,并附作者簡介,考定版本源流,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

      而由陳彬藩、余悅主編,35位茶文化專家歷時10年編輯而成的250萬字的《中國茶文化經典》(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出版),成為收集中國古代茶文化文獻資料最全面的資料匯編,為中國茶文化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是該書校對欠精,引用時應慎重。

      余悅總主編的《中國茶葉藝文叢書》(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年),目光關注當代茶文化資料,從收錄的茶事詩詞(古體)、散文、小說、歌曲和論文來看,雖非各類資料的“全編”,也頗有參考價值。

      方健對中國茶書的搜集、校正,也取得一定的成績。

      (2)辭典的編纂

      張堂恒主編《中國茶學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陳宗懋主編、二百余位學者合作撰著的《中國茶葉大辭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年),其中也有相當部分茶文化的內容。

      朱世英、王鎮恒、詹羅九主編的《中國茶文化大辭典》(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2年),全書144萬字,收入詞條近萬,是一部全面宏富的中國茶文化辭典。

      (3)其它

      茶學宗師王澤農主編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業卷》(農業出版社1988年),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王鎮恒、王廣智主編的《中國名茶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年),它們雖然是茶學著作,但其中也有部分茶葉歷史文化資料。

      中華茶人聯誼會編輯的《中國茶葉五千年》雖說是一部編年體茶史著作,但也可視之為茶史資料集,該書對研究近現代中國茶葉科技、經濟、文化、教育、交流等極具參考價值。

    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過程相關文章:

    1.中國茶文化的發展過程

    2.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流程

    3.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4.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前景如何

    5.中國茶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

    6.簡述茶文化發展的幾個階段

    31929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中文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 韩国无遮挡羞羞漫画| 日本亚洲黄色片| 四虎影视www|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种子网盘| 国产高清不卡无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第一福利官方导航大全| 日韩影院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观看地址|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区| 多女多p多杂交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亚洲另类激情文学| 婷婷色在线播放| 日本娇小xxxⅹhd成人用品| 国产h在线播放| 中文在线观看www| 玩弄丰满少妇XXXXX性多毛|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一爽一毛片| 亚洲永久精品ww47| 欧美大黑bbb| 成人福利网址永久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永久免费| 69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啦啦啦资源视频在线完整免费高清| jizzjizz丝袜老师|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色播|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三级网站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区在线|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 特级毛片www|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 丝袜美腿美女被狂躁动态图片|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综合网 | 亚洲人成高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