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的歷史
中國茶道的歷史
中國茶道,萌芽于唐,發源于宋,改革于明,極盛于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中國茶道的歷史,一起來看看。
中國茶道的歷史
秦漢以前 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
顧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認為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后才開始傳播開來,肯定了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起來的。這一說法,已為現在絕大多數學者認同。巴蜀產茶,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并以茶為貢品.關于巴蜀茶業在中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從后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如“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中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后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三國兩晉 長江中游成為茶業發展壯大
秦漢時期,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而傳播。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個佐證。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粵、贛毗鄰地區。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條件和較好的經濟文化水平,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三國時,孫吳據有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中國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范圍有很大的發展,而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勢,似已不復存在。南渡西晉之后,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中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于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中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中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現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著名起來。三國兩晉之后,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唐代 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展。唐代中葉后,長江中下游茶區,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就是集中體現。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時由于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已遍及今之四川、陜西、湖北、云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幾乎達到了與中國近代茶區約略相當的局面。
宋代 茶業重心由東向南移
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較北部更加迅速發展了起來,并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區,成為茶業的重心。主要表現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為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明顯地活躍和發展起來。宋朝茶業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長江一帶早春氣溫較低,茶樹發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福建氣候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作為貢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為中國團茶、餅茶制作的主要技術中心,帶動了閔南、嶺南茶區的崛起和發展。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宋朝的茶區,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范圍相符,明清以后,茶區基本穩定,茶業的發展主要是體現在茶葉制法和各茶類興衰演變。
中國茶道的作用
以茶會友:客來敬茶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朋友相見,飲茶敘事,新切祥和。
以茶聯誼:各種聯誼活動,采用茶話會的形式,既莊重又生動活潑。
以茶示禮:親友相見、人際交往,無論是多么莊重的高級會談或是重要會議,每人清茶一杯,顯示了一種尊敬的禮儀。現代社會以工為禮品者顯得高尚。
以茶代酒:從古至今,以茶代酒者不乏其人,現代人際交往,提倡以茶代酒,實在是高尚之舉。
以茶倡廉:清茶一杯,以示清正廉潔,是反對鋪張浪費,提倡清廉的重要舉措。
以茶表德:日本千利休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中國當代茶人著名茶學專家莊晚芳先生提倡的中國茶德是“廉美和敬”。
以茶為模:以茶的奉獻精神為模,倡導做一個正直清廉的“茶人”。
以茶養性:從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提倡以茶修心養性,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
以茶為媒:中國歷史上茶與婚姻關系密切,以茶聯姻、婚嫁用茶的傳統流傳至今已成習俗。
以茶祭祀:中國民間的喪祭活動,很多仍流傳用茶作祭品的習慣。
以茶作禪:自古就有“茶禪一味”之說,寺院茶道的禪茶、普茶、施茶等都是以茶悟道的重要儀式。
以茶作詩:歷代詩人作茶詩者很多,內容廣泛,形式多樣。
以茶作畫:歷代描繪茶會、烹茶、飲茶等內容的書畫較多,藝術價值較高。
以茶歌舞:以采茶、飲茶等內容的歌舞較多,生動活潑。
以茶獻藝:各種流派的茶藝表演具有欣賞價值,不少茶類、地區、民族的飲茶習俗,藝術化以后,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以茶旅游:茶鄉旅游是現代旅游業中的特色旅游項目,游名山、觀名寺、飲名茶三位一體,很受歡迎。
以茶做菜: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都有以鮮茶做菜的習俗,茶文化活動頻繁之地,以茶作菜的菜譜也是豐富多彩的。
以茶為食:將茶添加于食品飲料中食用,逐漸流行起來,茶葉口香糖、茶葉蛋糕、茶葉面條、茶酒等都已被人們接受。
以茶設宴:各地的早茶、夜茶,以飲茶與吃小點心結合的方式,受到普遍歡迎。
以茶健身:已知茶對人體健康具有多種功效,飲茶健身是很多飲茶愛好者的切身體會。
以茶制藥:將茶葉中具有藥效功能的物質分離提取出來,制成防病治病的藥物,這是茶對人類健康的新貢獻。
中國茶道的歷史相關文章:
1.中國茶道歷史介紹
5.茶道有多少年歷史
7.茶道歷史文化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