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發展的現狀分析
茶文化發展的現狀分析
茶文化開始復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茶文化進入全面繁榮時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發展的現狀分析,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發展的現狀分析
中國茶發展現狀:自然生產為主,區域劃分明顯
面積第一、產量第二、出口第三、創匯第四,這是中國茶葉在世界上地位的真實寫照。2006年全國茶園面積為2175萬畝,比上年2028萬畝增長7.2%。全國茶葉總產量首次突破100萬噸大關。全年茶葉平均單價為24.8元/公斤,全國茶葉農業總產值為248億元,比去年219.2億元增加13.1%。我國是茶葉大國,但還不是茶葉強國。
1:生產主體以茶農為主,生產方式各有側重。傳統的生產方式、加工方式是我國茶葉生產的基本特點,我國茶葉生產主體主要有:一家一戶的茶農;茶商或茶葉大戶;委托加工基地;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茶場。我國茶葉一直沿襲著傳統的生產方式,主要特點是:中高檔茶、名優茶以手工為主;中低檔茶、大眾茶以機制為主。
2:區域分布明顯,茶區快速發展。我國紅茶區主要在廣東、云南;烏龍茶區主要在福建;花茶區主要在福建、廣西、湖南等;名優茶區主要有浙江、湖南、四川、安徽等省。特色茶產區已經成為我國茶葉發展的新亮點,如新昌的龍井產區,平江的銀針產區,安溪的烏龍茶區,云南的普爾茶區等等。由于我國農業綜合開發的實施及各地大力調整農業及農村經濟結構,新型茶區正在快速發展,如山東日照茶區、陜西午子茶區及湖南、云南、廣西、重慶等地的新茶區就是這幾年新發展起來的。
中國茶發展現狀分析以及發展前景
3:產品結構變化加快,新品成為新的增長點。市場趨勢表現在:普通紅茶、中低檔紅茶繼續下降,高檔紅茶有一定市場。花茶在經歷了長足發展后總量正在減少。綠茶快速增長,綠茶中,名優茶發展快。烏龍茶快速發展,保健茶生產增長,市場穩定。傳統茶葉創新速度加快。茶產品結構正在朝優質、有機、特色、質優價廉方向發展,總體結構不斷優化。
4:經營企業數量多,龍頭企業少;產品多,名牌少。茶樹種植以農戶為主體,平均每戶僅1畝左右,能制茶或開個茶莊就算一個企業。全國僅加工茶葉的茶廠6.7萬家,平均每個茶廠年加工茶葉僅15噸。加工企業由于規模小,導致設備落后、技術水平低、產品質量不穩定。經營企業中由于缺乏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沒有知名品牌,出口茶葉只能以原料茶為主,受制于人,難以開拓市場。中國有近千個茶葉品牌,擁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是鳳毛麟角,象“立頓”這樣的世界級品牌,對中國茶產業來說,現階段就是一種奢求。由于生產工藝簡單,產品質量、原料、感觀品質等很難保持穩定。有的純粹是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衛生指標不合格,農殘超標。
5:管理水平低,管理不規范。由于我國茶葉經營以家庭經營為主,經營者普遍對管理重視不夠,管理人員基本上沒有受過管理專業培訓,家族管理盛行,對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接受程度不高,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現有企業潛力難以發揮。
茶文化發展的方法
一、貫徹品牌戰略
多少年來,我國的茶葉市場被形象地比喻為“有姓無名”。有姓,是指有品種,如龍井、烏龍、毛峰等;無名,是指茶葉沒有自己的品牌。茶葉品牌建設遠遠落后于市場,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茶產業發展的一大障礙。
沒有品牌,就沒有競爭力。目前我國出口茶在國際市場上每公斤僅值1至2美元,平均茶價比印度低4成,比斯里蘭卡低6成多,甚至比肯尼亞的茶葉價格還要低20%。沒有品牌,市場魚龍混雜。今年3月中旬,杭州西湖區的西湖龍井茶原產地的茶農還沒有開摘一芽新茶,但每斤售價千元的龍井新茶已在杭州街頭出現。實施企業品牌戰略,打造中國茶葉品牌,已成為中國從茶葉大國走向茶葉強國的必由之路。
二、加快資源整合步驟
為盡快改變茶葉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無名牌的現狀,應加快資源整合力度。雖然近年來茶葉行業資源整合已經有了一定發展,但其發展水平與市場經濟下對茶葉企業的發展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如何把分散的茶葉企業和資源加以整合、改造和提升,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茶葉企業和企業群體,是茶葉行業進行資源整合的重要任務。
三、苦練內功,提高管理水平
新形勢下,對茶葉企業的傳統經營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苦練內功,加強管理,與企業的實際相結合,使企業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化、標準化、細致化、準確化的同時,生產效率也得到提高,企業管理和決策水平得到加強。從而使企業獲得某種競爭優勢,確保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四、引進外腦,圓發展之夢
要減少決策失誤,就要善于引進“外腦”。說到引進,在大多數企業經營者的頭腦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引進技術、設備、資金。而對于聰明的經營者來講,引進“外腦”卻是優先考慮的事情。在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的今天,經營者只有善于引進“外腦”,引進專業的團隊,企業決策才能少失誤或不失誤。
茶文化發展的現狀分析相關文章:
2.茶文化的發展
5.茶文化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