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文化的精髓有哪些
中華茶道的理想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結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精髓是什么?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的精髓,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精髓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和、敬、清、寂”“和”是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也意味著宇宙萬物的和諧統一,并由此產生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
這種“和”的理念,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中國儒佛道三家思想糅合的體現。這是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的哲學理念。“和”而陰陽協調,“和”而五行共生,“和”而天人合一,“和”更是中庸之道的基礎。實際上,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的實施,來引導飲茶者在美的享受過程中,完善品格修養,實現和諧安樂之道。我們從陸羽在《茶經》中對煎茶風爐的描述就可以看出:鐵鑄風爐屬“金”,風爐放在地上屬“土”,爐中燒木炭屬“木”,木炭燃燒屬“火”,風爐煎的茶湯屬“水”。可見,煎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相生、相克并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這就從一個側面證實了五行共生、和合協調等理念是茶道的思想基礎。
茶文化的精髓
從本源價值上說,茶是一味藥。人們最早發現和利用茶,就是看重其藥用價值。《神農本草經》中說,“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唐本草》中也說:“茶味甘苦,微寒無毒,祛痰熱,消宿食,利小便”。《本草綱目》又說,“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
從文化和教化意義上說,茶是一味心藥。陸羽《茶經》中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精行,是說嚴格按照社會道德規范行事,不逾矩、不亂來;儉德,簡約淡泊,嚴于修身,自律修德。唐代詩人盧仝所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對茶之功效,由淺入深、由物質到精神說得很清楚:“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這話說得可能有些夸張了,卻也形象地道出了茶具有使人安靜、淡然之效。
更進一步講,喝茶、品茶,還可以引發人們對人生的哲學思考。正所謂:喝茶之意不在茶,在思也。思考什么呢?茶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頭道水,二道茶,三道茶水最精華,四道清甜韻味暇。其中滋味不正像人的一生嗎?——“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青年,“萬里勤勞,也等是壯年,繡衣持節”的中年,“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老年。可是再濃釅甘甜的茶水,也要歸于平淡;再輝煌華麗的人生,也要落下帷幕。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誠哉斯言。
懂得了茶,融入到茶文化之中,我們在為人處事方面,就多了一個選擇。朋友來了,以茶會友,“寒夜客來茶當酒”,“一盞清茗酬知音”,何必飲酒傷身呢?倦了、煩了,來一杯清茶,“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后豈堪夸”。面對世間種種誘惑,清茶一杯,洗盡凡塵,“平生于物之無取,消受山中水一杯”,“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多么逍遙自在。
可見,茶文化博大精深,確有慰藉心靈、化育社會之功效。因此,弘揚茶文化,理應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也確有現實必要。當今社會,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卻如影隨形,比如,心浮氣躁、道德缺失、唯利是圖、貪贓枉法等。出現這些問題,不是一天造成的;解決這些問題,也絕非一日之功。對這些問題,當然需要綜合施治,久久為功。方式方法有很多,概括起來講,無非他律、自律兩大類。他律的內容有很多,規則、法律等都包括在內。與他律相比,自律更具有根本意義。所謂自律,也就是加強自我修養,立德、立言、立行,“道德當身,不以物惑”,“修之至極,何謗不息”。加強自律,有一個很巧妙的方法,就是學習茶文化,修身養性,滌煩益思,涵養精神。
當然,品味茶道,弘揚茶文化,絕不是要人們消極遁世、無所作為,而是讓人們每臨大事時有平和的積極心態,三思而后行,謀定而后動。清靜有為,正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
茶道的精髓 茶文化的精髓相關文章:
1.茶文化的精髓
2.茶道文化的精髓
4.中國的茶道精髓
中國茶道文化的精髓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