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雞的飼養管理要點
雛雞的飼養管理要點
如何養好雛雞,提高雞的成活率,是大家關心的問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雛雞的飼養管理要點,一起來看看。
雛雞的飼養管理要點
1、溫度:由于雛雞的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必須人為的創造一個適合雛雞生存的環境。前三天溫度要在32~34℃,以后每周降1~2℃。在控制溫度的過程中嚴禁忽高忽低,每天的溫差不要超過2℃,溫度不穩定會造成細菌病的難控制。溫度要均勻,避免局部溫度過高或過低,溫度表懸掛的位置必須準確,應懸掛在雛雞背部上方3~5cm處,過高或過低均不能準確反映舍內溫度。溫度表要分布均勻,不能只掛在取暖爐附近。三周后的溫度不要忽視,尤其在寒冬季節,外界溫度會對舍內造成較大影響,對雛雞造成應激,極易引起慢性呼吸道病和腎型傳支。
2、濕度:合適的濕度有利于雛雞的生長,由于1~10天溫度較高,必須人為加濕,濕度要在60~70%,以后逐漸降低,20天后不需要加濕。控制濕度的過程中應避免高溫低濕,否則會出現雛雞生長緩慢、腳干、羽毛不鮮亮等脫水癥狀。更應避免低溫高濕,使雛雞抵抗力低,易發生各種疾病。
3、飲水和開食:由于雛雞視覺差,對食物的味覺感覺差,因此飲水和開食對雛雞極其重要。水源必須放在光能照到的地方,光經過水的反射會引起雛雞的注意。雛雞入舍后先飲水后開食,飲水1~2小時后開食。前三天要供給易消化的飼料,第一周要使用開食盤或報紙,少量多次拋灑,以引起雛雞注意。
4、密度:因冬季氣溫低,通風不好,密度不要過大,否則會使雛雞生長不好,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5、轉群:由于冬天育成舍溫度較低,而育雛舍較溫暖,直接轉群會對雞群造成極大應激,這是腎型傳支和大腸桿菌發病的重要原因。應在轉群前2~3天對育成舍進行提溫,以后逐漸降溫,以減少溫度差異帶來的應激。這是應該引起養殖戶高度重視的問題。
6、免疫:要重視對新城疫、禽流感等疾病的防疫,不要存在任何僥幸心理,要按照當地疾病流行情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雛雞飼養的關鍵不僅要養活,還要養好,雖然冬季給養雞生產帶來很多難題,但只要科學飼養,合理免疫,一定會養出優質的雛雞。
雞的生物特性
1.體溫,在40.9度與41.9度之間,平均體溫是41.5度。雛雞,但養殖時,雛雞舍溫要求高,一般在三十四五度。
2.心跳,160到170次每分鐘,就日齡而言,雛雞高于成雞。就性別而言,母雞高于公雞。
3.產蛋,一只母雞年平均產蛋300枚左右,平均出雛率70%以上。
4.其它,料肉比,一般在1.50~2.00:1;料蛋比,一般在2.0-2.5:1.0
5.雞的一般最長存活13年(飼養環境)
6.蛋雞:一般在110天左右開產(工廠化養殖),到72周淘汰、淘汰時體重為2千克左右。